楠木軒

退市制度威力盡顯 75家滬市公司披星戴帽

由 頻長志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中國證券報】;

2020年度是退市新規執行的首個會計年度。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滬市年報披露情況發現,共有39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即*ST),36家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ST)。與此同時,滬市原6家暫停上市公司均觸及終止上市條件,截至目前,2021年滬市被作出終止上市決定的公司家數將達10家。

業內人士表示,退市新規中新設的“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指標是公司披星戴帽的主要原因。從實踐情況看,退市新規設計合理,常態化退市初顯成效。上交所發揮退市主體責任,加大退市新規執行力度,蓄意規避退市的上市公司必然無處遁形。

“識劣”功能較強

根據已披露的2020年報,滬市有39家公司被*ST。其中,觸及本次退市新規新增的“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財務類組合指標共23家公司,佔比近六成。從基本面看,這23家公司基本都是明顯缺乏持續經營能力的殼公司,多年來通過外部輸血、出售資產等手段保殼。專家表示,營業收入低於1億元且扣非前後淨利潤孰低為負的上市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這符合註冊制的內在含義。

此外,觸及淨資產為負指標的公司有9家,觸及審計意見為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指標的公司有10家,觸及破產重整指標的公司有5家,同時觸及兩項及以上指標的公司有7家。

觸及ST情形的滬市公司有36家。其中,觸及新增的內控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指標的公司有21家,觸及新增的最近三年扣非為負(孰低)且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會計審計報告顯示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指標的公司有5家,觸及資金佔用、違規擔保指標的公司有14家,觸及連續三年業績虧損指標(上市規則適用的過渡性安排)的公司有7家,同時觸及兩項及以上指標的公司有12家。

某資深市場人士指出,從最新披星戴帽公司的具體情況看,這些公司或缺乏持續經營能力,或是內部治理混亂,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退市新規指標設計合理,具有較強的“識劣”功能。

嚴格執行退市新規

退市新規的威力盡顯,離不開監管層嚴格執行退市制度,這包括事先採取措施和事後年報從嚴審核。

4月6日,上交所向上市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發佈《關於落實退市新規中營業收入扣除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公司認真梳理營業收入構成,嚴格執行退市新規。據不完全統計,4月中下旬,*ST香梨(原為香梨股份)、*ST海醫(原為覽海醫療)等公司紛紛發佈風險警示公告,預計公司2020年扣非淨利潤為負且2020年營收將低於1億元,公司股票可能觸及退市風險警示。

年報披露後的事後審核也是退市新規落地的有效手段。以*ST南化(原為ST南化)為例,其2月3日晚發佈的年報顯示,2020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8億元,歸母淨利潤扣非前後分別為907.4萬元和541.7萬元,表面上似乎並不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但隨後上交所向公司發出年報事後審核監管工作函,要求公司結合目前以煤炭貿易業務為主的情況,補充披露公司營業收入是否與主營業務有關。

在監管部門追問下,*ST南化坦承,公司2020年度開展的貿易業務客户和供應商單一,並於2020年10月後已停止與該客户和供應商開展業務,該貿易難以形成穩定業務模式產生收入。公司主動調整營業收入扣除事項,扣除後營業收入為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921.96萬元,由此觸發“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公司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除*ST南化外,大連聖亞、*ST環球、ST中天等公司都收到上交所發出的年報審核函件,上交所重點關注公司是否存在規避財務指標退市情況,問詢其營業收入和業務模式能否有可持續經營能力。

優勝劣汰機制不斷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未按規定披露年報也將面臨終止上市風險。

截至目前,易見股份是滬市唯一一家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0年度報告的上市公司,該公司股票已停牌,若停牌2個月內仍未披露,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若實施後2個月內仍未披露,將被直接終止上市。據悉,上交所對其已及時啓動紀律處分程序,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2020年度年報披露雖已收官,但可以預見的是,退市新規的威力不會“冷卻”。新規定將持續發威,蓄意規避退市的上市公司必然無處遁形。

業內人士認為,退市新規的制定和執行,是市場共識不斷凝聚和增強的過程,資本市場優勝劣汰的機制不斷完善。在此大環境下,上市公司紮實主業、規範治理才是正道。投資者要儘快明確預期,警惕“炒差、炒殼”帶來的退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