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金“釋權”,李全靠什麼“上位”新華保險董事長?

繼前任董事長萬峯離任後,新華保險的董事長頻頻變更,而出身於“中央匯金”的劉浩凌以及徐志斌均是新華保險的過客。有意思的是,在兩任董事長任職之時,李全均穩坐總裁之位,此番更是直接當選董事長。為何匯金此時“釋權”,李全又靠什麼“上位”董事長?

匯金“釋權”,李全靠什麼“上位”新華保險董事長?

總裁李全終“熬成”董事長。

9月26日,據新華保險公告稱,公司原董事長徐志斌已辭去董事長、非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

與此同時,董事長及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職務一職由公司原總裁李全接任、公司原副總裁張泓則接任總裁一職。而李全、張泓任職資格尚待銀保監會核准,在獲批前,二人暫代行董事長、總裁職務。

作為內部培養的老將,李全自2019年8月起擔任公司總裁一職,歷時三年終成董事長。其任職期間,“重拾”低價值的銀保渠道,成為新華保險近幾年規模上漲的“主力軍”。

流水的董事長,鐵打的總裁

自前董事長萬峯離職後,新華保險頻頻更換“掌門人”。

2019年1月,萬峯卸任新華保險董事長一職。時隔8個月後,劉浩凌“接棒”萬峯“,在同年9月正式成為公司董事長,但僅隔17個月的時間,劉浩凌在2021年1月辭任。隨後,徐志斌成為接任者,2021年11月其任職資格獲銀保監會批准,時至9月26日,徐志斌同樣辭任。

縱覽新華保險四位前任董事長,前兩任董事長康典、萬峯均為市場化招聘,並且在公司設立首席執行官(CEO)後,康典和萬峯在任職時還兼任首席執行官一職。

但在劉浩凌以及徐志斌任職之時,情況與以往有所不同。首先是這兩任董事長均來自於新華保險的大股東中央匯金,且任職時間均較短,像劉浩凌任職時間一年多,而徐志斌任職時間更是不足一年。

其次是董事長不再兼任首席執行官,在劉浩凌、徐志斌任職期間,一直由李全擔任公司首席執行官、總裁以及黨委書記。時至今日,李全更是擬接任徐志斌擔任公司董事長一職。

與前兩任董事長從匯金“空降”不同,李全是從內部培養起來的老將。

據公開資料顯示,自2010年以來,李全被新華保險時任董事長康典挖至新華資產擔任總裁一職,迄今李全在新華保險工作已有12年時間。

除出任新華資管總裁一職外,2013年4月李全開始兼任新華資管(香港)董事長,2016年12月又兼任新華資管副董事長一職到2019年9月。其與新華保險的淵源則是在2019年8月,自此其擔任公司總裁、CEO一職。

在進入保險行業之前,李全先後任職於中國農村信託投資公司銀行部業務經理、正大國際財務有限公司資金部總經理等職位以及博時基金督察、副總經理等職位。

除李全外,此次新華保險的總裁一職也出現變更。原先的副總裁張泓擬任公司總裁職務,其也有着豐富的保險經歷。其在進入新華保險之前,曾在中國再保險、中國人壽等公司任職,直至2019年張泓從中國再保險集團監事長位置上空降新華保險出任黨委副書記。而中國再保險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正是中央匯金。

為何是李全“上位”董事長?

萬峯離任後,匯金將董事長一職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此番卻突然“釋權”給李全。

在新華保險董事長更迭之際,李全穩坐總裁位置。

與前任董事長萬峯重價值轉型不同,李全更在意規模。2019年,李全上任總裁後,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一改之前停滯不前的態勢,從2019年的1381億元增至2021年的1635億元。今年上半年,新華保險的保險業務收入小幅微增,同比增長2%至1025.86億元。

公司在一眾保險公司中的保險業務收入排名相較於2021年也有所提升。據choice數據顯示,在48家險企中,今年上半年新華保險收穫的1025.86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排名第九位。而在2021年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在148家險企中排名13。

新華保險的規模逐步攀升離不開“重拾”銀保渠道,而銀保渠道卻是萬峯任職期“大砍”的業務條線。

自2019年李全進入新華保險後,2019年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同比大幅增加31.2%至272.86億元。與2018年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同比增幅僅有4.3%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依舊如此,公司的銀保渠道保費收入繼續同比大增45.6%至397.29億元,截至2021年為407.37億元。

而個險渠道保費收入自2019年以來的同比增幅不及銀保渠道。據公司年報數據顯示,2019-2021年,該渠道保費收入同比幅度分別為9.4%、8.3%、2.1%。今年上半年更是同比小降0.5%。

之所以出現保費規模波動如此大的原因是因為兩任“決策者”戰略的相左。

2019年之前,新華保險的個險渠道保費收入增幅明顯超過銀保渠道,其中的關鍵人物正是萬峯。在萬峯時代,其削減銀保渠道保費、躉交保費佔比,提升個險渠道保費、期交保費佔比,改善保單結構。

隨之而來的便是,新華保險個險渠道保費收入三年時間內呈現步步增長趨勢,從2016年的734.66億元增至2019年的991.66億元;而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則從2016年的377.27億元同比下降47.2%至2017年的199.26億元,2018年同比增幅僅有4.3%至207.93億元。

價值轉型的另一面是保費規模開始在同行中掉隊,作為第一梯隊的新華保險開始被後進者“超越”。

戰略“放棄”銀保渠道使得新華保險保險業務收入緩慢向前,從2016年的1125.6億元小幅下降至2017年的1092.94億元,隨後又緩慢上漲至2018年的1222.86億元。

保費的止步不前使得新華保險的排名有所下滑。據choice數據顯示,在2016年多家保險公司中,新華保險當時的保險業務收入排名11,但至2018年排名下降至13,直至2021年一直保持在第13名。

規模是“面子”,價值是“裏子”

規模和價值,孰優孰略,李全顯然側重規模。

李全成為新華保險總裁後不久便首次明確“二次騰飛”的發展目標。即公司未來3到5年的目標,包括穩定市場第一梯隊地位,規模價值同步增長,資產突破萬億平台。

在“二次騰飛”的引領下,新華保險還提出以壽險業務為主體,財富管理和康養產業為兩翼,科技賦能為支撐的“1+2+1”戰略。

2019年以來,新華保險的保費規模增速重回快車道。尤其是在2020年同比增幅為15.5%,是近四年以來最大增速。

總資產也在四年期間突破萬億大關。據年報數據顯示,公司的總資產由2019年底的8790億元增長至2021年底的1.1萬億元,直至2022年上半年,總資產繼續增長至1.2萬億元。

賺了面子的新華保險,在裏子上還需發力。

2019年-2021年期間,新華保險的新業務價值分別為97.79億元、91.82億元、59.8億元。其中2021年新業務價值同比降幅最大,一度下降34.9%。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48.4%至21.12億元。其中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同比大降46.2%至21.02億元,而銀保渠道的新業務價值僅為2.31億元。

顯然,銀保渠道負責規模,而扛大旗的還得是個險渠道新業務價值。不過個險渠道依賴代理人,在全行業面臨代理人脱落的背景下,新華保險也不例外。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的個險代理人規模人力同比下降27.9%至31.8萬人;月均合格人力6.1萬人,同比下降41.9%。

“面子”之外,公司的歸母淨利潤自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在145億元左右徘徊。據新華保險年報數據顯示,2019-2021年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45.6億元、142.9億元以及149.5億元。今年上半年新華保險的歸母淨利潤更是同比下滑50.8%至51.87億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5 字。

轉載請註明: 匯金“釋權”,李全靠什麼“上位”新華保險董事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