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慧擇聯席CFO譚國豪:香港金融青年應該多看看內地前沿領域,主動擁抱變化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財經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周夢梅

編者按:

2022年,香港迴歸25週年。過去的25年,從香港到大灣區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這些亮眼表現來自於香港獨特的競爭優勢,更得益於內地經濟的強大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交流合作持續深化,資本、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正以世界級城市羣姿態參與全球競爭。

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選擇在這裏實現職業夢想。他們創造、競爭、遷移,崇尚變革精神、享受新生事物、以交融為富足。

時值香港迴歸25週年之際,時代週報推出“灣區進化論·香港青年在灣區”系列報道,深入解讀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聚焦青年人成長創新,呈現大灣區經濟融合發展路徑。

今年,是譚國豪進入金融業的第20個年頭。作為成長於90年代末的香港青年,譚國豪的職業軌跡也同香港一路前行,與內地越靠越近。

譚國豪現任慧擇控股(HUIZ.NASDAQ)聯席首席財務官。1997年香港迴歸時,他還只是一名高中生。香港迴歸後,資本市場發展更加成熟,金融生態體系日益豐富,和內地互聯互通也日漸深入。2002年,譚國豪大學畢業後投身香港金融業,在高盛香港等多家機構擔任要職,參與多宗企業海外上市、資本市場融資及併購項目。

隨着互聯互通有序深化,香港資本市場作為內地企業與國際資本市場的連接橋樑作用更為凸顯。2020年3月,譚國豪加入慧擇,出任慧擇控股聯席首席財務官,負責資本市場、投融資和投資者業務關係。

“我是香港迴歸後成長起來的一代,職業軌跡和香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高度重疊。”在譚國豪看來,迴歸不僅意味着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越靠越近,也推動着他職業躍遷。

慧擇控股聯席首席財務官譚國豪

抓住中資企業海外上市紅利

“1997年香港迴歸的那一夜,漫天都是煙花,我非常激動。”25年前,香港迴歸盛典定格在譚國豪記憶深處。

譚國豪生於香港,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基本在香港度過。“我祖籍是廣東,爺爺從東莞來香港定居,父母都生長於香港。”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譚國豪用一口極為流利的普通話介紹自己。

“這和我職業經歷有關。因工作需要,我早年就在內地走南闖北,聽過各式口音。”譚國豪爽朗地笑道。

1998年,譚國豪參加會考。“當時在會考中取得了比較優異的成績,便幸運地進入了耶魯大學。”譚國豪表示,90年代末期,內地企業掀起在港上市潮,香港資本市場與內地經濟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金融業一片欣欣向榮。“主要是基於行業前景,我選擇了金融作為大學主修專業。”譚國豪如是説。

進入21世紀,香港上市的H股企業資本規模巨大,且多屬於內地優質企業,與紅籌股企業一起推動香港躋身成為與紐約、倫敦並列的國際金融中心,“紐倫港”一度成為北美、歐洲和亞太三足鼎立的超級金融城。

香港是東方華爾街。“很多師兄畢業回到香港,一腳踏進外資投行,享受到不錯的工作機遇和待遇。” 2002年大學畢業後,譚國豪沿着師兄們腳步,回到香港進入投行工作,職業生涯是高盛亞洲投資銀行。

“在高盛時,騰訊等明星企業IPO項目讓我收穫很多。”初期,譚國豪的分析員工作圍繞赴港上市企業的行業調研、商業數據收集、財務模型建設等展開。後期,譚國豪開始接觸分眾傳媒等赴美IPO項目。“我職業生涯的前十年基本都是在投行或金融機構做投融資。”譚國豪表示。

“我們這一代人享受了十餘年中資企業赴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紅利。” 譚國豪稱,大量項目經驗、高度專業化團隊合作,讓他的工作能力得到紮實鍛鍊,也為日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投行摸爬滾打十年,譚國豪跨界到企業一線,幫助上市公司完成資本運作。2014年,他進入香港上市公司CSF Group,起初負責融資業務,後期逐漸升職為首席財務官。

企業和資本市場雙贏

“2018年前後,我明顯感覺香港資本市場在發生變化。”譚國豪表示。

2018年港交所推出新上市制度,針對“同股不同權”、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修改了上市規則,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規劃》出台,按下大灣區城市羣互融互通的快進鍵。

這讓譚國豪對職業發展有了新思考。他主動將目光轉移到內地那些有高增長潛力的新經濟企業。“我個人在投行工作過的背景以及企業投融資工作經驗,非常適合投身於大灣區的發展建設。“譚國豪表示,他也想抓住香港資本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新機遇。

“剛好慧擇有適合我的崗位,2020年我便開始負責慧擇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的資本運作。” 譚國豪表示,當時主要是被慧擇所處的互聯網保險賽道所吸引,看好行業增長潛力。

香港資本市場新變化也讓譚國豪的工作更加從容。“2018年的上市制度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香港資本市場基因。” 譚國豪表示,過去,港股市場由傳統行業主導。以恆生指數為例,2016年以前,其權重股多來自地產、銀行、傳統制造業、零售等,而真正代表最新生產力的科技、互聯網公司在港股上市一直受多重限制,這導致不少中國內地新經濟公司到美國或其他市場上市。

通過改革,港交所實現突破,擁抱了新經濟。騰訊、阿里、美團等為代表的新經濟企業已成為香港市場的頭部公司。早期,中國企業走出去,譚國豪這樣的財務總監需要做大量投資者教育工作,包括解釋中國的基本國策、宏觀經濟、政治制度、企業監管制度。近年,越來越多的外資基金在香港成立本土化運營團隊,對中國瞭解也更加深入。

“十年前,我們路演基本都是見老外,要講英文。現在80%的路演,我們都講中文。” 譚國豪表示,市場生態對中資企業更為有利,香港越來越成為中資企業的本土市場,不少新經濟公司在港交所上市都能享受不錯的估值溢價。

譚國豪表示,眼下中資新經濟企業在香港上市,CFO的工作輕鬆不少。“現在我們對外溝通都是直接介紹公司商業模式、財務數據、市場機遇。投資人能直觀地親身感受企業品牌及價值、公司的文化以及當地政策。”

“內地不少行業創新已超過香港,甚至全球領先,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消費金融等領域。”譚國豪表示,他希望香港的金融青年們珍惜把握好內地機會,多看看內地前沿領域,為未來事業搭建好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