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樂羣:我國檢驗檢測市場發生結構性改變 民營檢驗檢測機構佔比達52.17%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9日訊 6月9日正值第十三個世界認可日,由市場監管總局主辦的2020年“世界認可日”主題活動於今日在京舉辦。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司長董樂羣在活動上通報了2019年度全國認可與檢驗檢測服務業行業發展情況和認可檢測服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有關工作情況。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國家認可中心累計認可各類合格評定機構11409家,較上年增長7.5%。其中,認可各類認證機構188家、認可實驗室10615家、認可檢驗機構606家,分別較上年增長9.94%、7.46%和8.02%。
董樂羣表示,2019年,市場監管部門不斷深化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製度改革,優化檢驗檢測市場營商環境。一系列簡政放權措施,充分激發了檢驗檢測市場活力,呈現出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集約化發展勢頭顯著、在華外資機構發展良好等趨勢。
在產業規模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44,007家、從業人員128.47萬人,分別較上年增長11.49%、9.4%;對社會出具各類檢驗檢測報告5.27億份、實現營業收入3,225.09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13%、11.49%。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保持。
在產業結構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11071家,佔機構總量的25.16%,比重較上年下降2.52個百分點;共有企業制檢驗檢測機構29905家,佔機構總量的67.96%,比重較上年增長2.09個百分點。民營檢驗檢測機構在2019奶奶繼續得到快速發展,全國共有民營檢驗檢測機構22,958家,實現營業收入1175.22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9.38%和26.47%。
“無論是機構數量還是營業收入,都高於全行業的平均增長水平。近5年,民營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佔機構總量的比重持續上升,分別為40.16%、42.92%、45.86%,48.72%和52.17%,已經超過行業總數的半數,標誌着我國檢驗檢測市場格局已發生結構性改變。” 董樂羣表示。
在集約化發展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5795家,營業收入達到2478.86億元。規模以上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僅佔全行業的13.17%,但營業收入佔比達到76.86%,規模效應顯著。
據董樂羣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15家外資機構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實現營業收入238.25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3.51%、18.71%。中國藴藏的巨大經濟潛力,以及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將為全世界的優秀檢驗檢測機構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和空間。
“同時,統計數據也表明,儘管我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小散弱’面貌還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董樂羣指出,從人數規模來看,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數量佔比達到96.49%,承受風險能力薄弱;從服務半徑來看,74.44%的檢驗檢測機構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本地化”色彩仍佔主流。
董樂羣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監管總局認可檢測司充分發揮認可與檢驗檢測機構的技術支撐作用,通過及時發佈疫情防控相關檢驗檢測信息,組織開闢疫情防控綠色服務通道,落實支持復工復產十條措施,緊急下放審批權限、實施網上辦理、採取告知承諾等方式,優化行政審批服務,積極提供準確、快速、優質的技術服務,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出貢獻。
據記者瞭解到,疫情發生之初,總局組織集中公佈55家獲得國家級資質認定的醫療器械防護用品檢驗檢測機構名錄,組織省級市場監管部門發佈240多家獲得省級資質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名錄,滿足各方面對檢驗檢測服務的需求。為配合市場監管總局防疫物資專項整治行動,又進一步集中公佈63家國家級和251家省級防疫物資檢驗檢測機構名錄。
董樂羣表示,在疫情期間,全國200多家相關檢驗檢測機構每天加班加點,高質量、高效率提供檢驗檢測服務。截至5月28日,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共受理口罩、防護服、手套、紅外體温計、呼吸機和其他防護產品檢測等產品檢測238839批次,完成檢測201975批次。
同時,總局共辦理髮證、擴項、變更備案等資質認定事項近1000項次,各省局共辦理資質認定事項3700項次。全國1197家機構共為12.86萬家企業減免檢驗檢測費用6.72億元。認可機構開展了2家生物安全P3實驗室初評,33家P3、P4等級實驗室的變更評審,有效滿足病毒檢測和疫情防控研究等工作急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