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靠賣褚橙起家,你以為"死掉"的公司在悶聲發大財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財經

創業邦(ID:ichuangyebang)原創

作者丨蘇敏

編輯丨海腰

頭圖丨圖蟲創意

生鮮曾一度被認為是電商領域的“最後一片藍海”。萬億級的市場規模,線上滲透率卻極低,增長前景十分誘人。 

從2005年第一家生鮮電商易果網成立開始,一批又一批的創業者們毅然投身其中,投資人們拿出超過百億美元的真金白銀大力支持,傳統電商巨頭們也不曾放過任何一個風口。

然而,十幾年過去後,互聯網對於生鮮生意的改變,並未如上述參與者所願。一個月前,“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的倉皇敗退,更是為行業前景蒙上了一層陰翳。

這樣的背景下,成立十年且線上業務連續四年盈利的本來生活網,多少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那麼,本來生活網特殊在哪裏?生鮮電商未來的路又要如何走?

坐過牢的媒體人創業,捧紅褚時健的橙子

2012年,84歲的褚時健,在雲南哀牢山種植冰糖橙十年後,終於將褚橙推向了全國市場。背後的關鍵推手就是本來生活網。

本來生活網的創始人喻華峯,先後在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網易任職,跟褚時健有個共同點——坐過牢。在2012年的早些時候,喻華峯帶着以前的媒體老部下,創立了生鮮電商“本來生活”。

起初生意並不順利,畢竟在當時,人們剛形成在線上購買圖書、化妝品、服裝、日用品的習慣,但對於網購生鮮的接受度還非常低。

喻華峯憑着多年的媒體經驗意識到,本來生活需要打造爆款產品來吸引流量,打開局面。而褚時健種的橙子,有他跌宕起伏的個人經歷賦予的話題性和傳播性,顯然具有成為爆品的潛力。

雙方達成合作後,本來生活團隊發揮媒體人的特長,策劃了“褚橙進京”事件。褚時健故交眾多,王石、柳傳志、潘石屹等企業家紛紛轉發微博捧場。同時,本來生活還向互聯網公司、意見領袖、媒體人大量贈送褚橙,引爆了社交網絡。

褚橙之後,本來生活又陸續推出了柳桃和潘蘋果,藉助柳傳志和潘石屹的名人效應,試圖復刻褚橙的成功路徑。雖然結果不盡如人意,但褚橙的一炮而紅已經為本來生活贏得了聲譽以及資本的青睞。

本來生活戰略中心副總經理孫紅曾對媒體表示,“我們用兩個月的時間,超過了同行需要花上3-5年才做到的事情。”

在生鮮電商的創業大潮中,決定不再追求規模

從2013年至2016年,本來生活接連完成三輪融資。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

也是在這一時期,在資本的助推下,又一波生鮮電商的創業潮開始了。

首創前置倉模式的每日優鮮在2014年成立,比後來居上的叮咚買菜要稍早兩年。傳統電商巨頭們也迅速跟進,阿里通過盒馬入局,京東成立生鮮事業部。

或有資本支持、或有大廠背景,他們相信,用不了幾年,就能夠啃下生鮮電商這塊“硬骨頭”,最終走向行業洗牌、巨頭合併、寡頭壟斷的結局,一如曾經在團購、外賣、網約車等行業輪番上演過的劇情。

然而,在這樣火熱的市場中,喻華峯看到的卻是,跟本來生活同一時期成立的同行們迎來了倒閉潮。鉅額融資、燒錢補貼,可以快速擴張但也持續虧損,互聯網企業跑馬圈地模式帶來的惡性循環,本來生活也未能倖免。

2016年7月,在拿到新一輪1.17億美元融資後,喻華峯決定,不再追求規模,而是將公司整體轉向“有效益的增長”,尋找盈利模型。

轉型To B,悶聲發大財

盈利,本來生活的確做到了。從相關負責人接受媒體的公開採訪以及官方披露的信息來看,截至2022年,本來生活已連續四年實現正向現金流和線上業務盈利。

按照本來生活的説法,主要原因有幾方面:一是通過對用户的精準定位,主要針對一二線城市消費力較強的羣體;二是強調原產地直採和深度定製,在褚橙之後,繼續做生鮮產品的標準化和品牌化;三是在倉儲物流上,自建城市中心大倉,在配送端與順豐深度合作。

本來生活網運營中心總經理卞寧曾在採訪中總結,國內傳統農產品採買鏈路早已非常成熟,生鮮電商很難做到綜合成本更低,利潤空間更是微乎其微,只有改革生鮮供應鏈,用品質升級帶來品牌溢價,才能有競爭力和盈利空間。

理論上來講,本來生活的思路沒有問題,但能實現連續盈利靠的是這些嗎?

無論是精準營銷,還是深耕供應鏈,亦或倉儲物流,都看不出本來生活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

在供應鏈方面,盒馬、叮咚買菜等一眾競爭對手也都在深耕。配送時效方面,本來生活的模式其實更加傳統,一般是次日達,並不優於前置倉、店倉一體、O2O等即時配送玩家。此外,本來生活的商品種類也不夠豐富,以水果為主,價格方面更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綜合以上幾個維度,也許可以將本來生活理解為一個不追求配送速度的線上精品超市,做小而美的生鮮電商平台。

轉型之後,本來生活也沒有再公佈過營收數據。

零售電商行業專家、百聯諮詢創始人莊帥告訴創業邦,本來生活從追求規模到追求盈利,其實是轉型為To B業務,客户從個人變成企業、政府機構等,為後者提供員工福利產品,以此來獲取利潤。

“本質上這不叫生鮮電商,就是一家貿易公司。不是每個做APP的都叫電商。貿易公司就是採購了一批貨,然後賣給企業,跟互聯網關係不大,拓展客户是靠拜訪企業,而不是一般To C電商的獲客方式。”

一位本來生活前員工也證實了該説法,他曾在本來生活做過大客户銷售,主要工作是拓展各類政企客户,包括央企、國企、事業單位等,為其員工提供節假日的禮品卡、定製禮盒、商務禮品等。他直言,公司主要是靠B端客户賺錢,如果有相關資源成單會比較容易。

本來生活在近幾年,很少再像當初推廣褚橙那樣在C端打廣告,以至於逐漸被普通消費者淡忘。莊帥也提到,“甚至可能有人沒聽過,因為本來生活已經不需要做to C的公關宣傳,個人消費者不知道也沒關係,只要企業知道就行。這也是to B企業的特點之一。”

社交平台上的不少用户都提到,本來生活的禮品卡是單位發的福利,雖然產品價格比較高,但不用會浪費,也就無所謂貴不貴了。

另一個可以佐證的數據是,綜合各種第三方電商數據分析平台,在2021年至今的生鮮電商app月度活躍人數排行榜中,本來生活app的月活最多在70萬左右,而排名前列的盒馬、多點Dmall、叮咚買菜、每日優鮮、京東到家,平均月活基本已經超過千萬,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

規模是生鮮電商盈利的敵人

對於目前的生鮮電商玩家來説,能活下來已經是一種勝利。

根據艾媒數據中心統計,2020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投融資金額達418.57億元,但到2021年卻腰斬至199.01億元。

長期依靠資本輸血的生鮮電商們,不得不直面行業盈利困境,艱難求生。

同為前置倉巨頭,在每日優鮮暴雷後,叮咚買菜新一季度財報反而顯示階段性盈利。早在去年第三季度,叮咚買菜就主動調整戰略方向為“效率第一,適當考慮規模”,今年上半年也關停了部分低效前置倉,撤出了十幾個經營不善的城市。

“做企業不賺錢總歸覺得是一種恥辱”,自去年底從阿里集團獨立之後,侯毅將盒馬2022年目標提升為全面盈利,也做出了接連關店、人員優化的調整。

在莊帥看來,生鮮電商想要盈利並不難,只要願意控制規模。

“這些公司為什麼虧錢?因為他們都有偉大的夢想,要做獨立app,要做新業務,要追求規模。難的是又要規模又要盈利。只要放棄這個幻想,關掉虧損業務,收縮規模,加上有供應鏈基礎,是可以做到盈利的。本來生活現在盈利了,但是規模呢?”

追求規模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公司通過燒錢去補貼用户,換取規模優勢,獲取用户之後再流量變現。但做生鮮電商,歸根到底還是要零售思維。

與互聯網產品的邊際成本近乎為零不同,生鮮電商面臨着規模不經濟的問題。規模上去了,倉儲,物流,損耗,配送,人員管理等問題,面臨的困難都會指數級上升。

生鮮電商究其本質,是一門零售生意,這是一個彎腰撿鋼蹦,需要精細化運營的苦生意。

莊帥認為,從宏觀層面來説,之前因為存在流量紅利,生鮮電商還處於商業模式的競爭階段。比如每日優鮮涉及的智慧菜場、無人貨架,都是在嘗試商業模式的差異化。

但是,在當下階段,無論是經濟週期還是電商的發展週期,都決定了它們需要做精細化運營。“零售商賺的是服務費,是商品差價。實際上,相同的商業模式,只有在品類、單品和服務上做出差異化,才是未來生鮮電商競爭的根本所在。”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