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發行失敗和清盤數量超去年 基金業加快“新陳代謝”

由 仁連榮 發佈於 財經

  2020年以來,在新發基金數量創新高的同時,發行失敗和遭遇清盤的基金也逐漸增多,截至目前數量已超過了2019年全年。分析人士指出,在基金市場持續擴容背景下,實現基金產品的有序進退,是提升發展質量的必然要求。基金公司仍需聚焦自身差異化優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報記者餘世鵬

  純債基金髮行遇冷

  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基金數量達21只,超過2019年全年的數量20只。具體看,21只發行失敗的基金中有10只是純債基金,佔比接近50%;此外,還有4只靈活配置型基金、3只被動指數基金、2只偏債混合基金、1只偏股混合基金和1只普通股票基金。

  市場分析人士李博(化名)對記者表示,2020年是權益基金大年,這是市場資金的主要關注點。即便風險偏好沒那麼高的資金,也較為青睞年內頻繁發行的二級債基(即“固收+”)。再加上今年以來債市表現並不突出,缺乏亮點的純債基金髮行遇冷,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博指出,基金髮行受多重因素的影響。除了自身的投資亮點外,還與運作區間、基金經理名氣、渠道支持、發行期間的市場行情等因素有關,任何一個條件發生變化,都會影響發行效果。

  比如,4只發行失敗的靈活配置基金中,有一隻為三年封閉的科創主題基金。根據該基金的公告,該基金於2020年2月7日獲證監會許可准予註冊,8月4日啓動發行,且在直銷平台、券商和第三方基金銷售等67家機構同時開售。但截至11月3日,該基金募集期限屆滿,依然未能滿足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成為首隻發行失敗的科創主題基金。

  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表示,上述科創主題基金募集失敗,一個直接原因是近期科技相關板塊出現了一定的回撤,資金對科技、TMT板塊的熱度有所下降。此外,李博認為,該基金設置了三年封閉期,擬任基金經理的知名度不足,也是發行失敗的原因所在。

  141只基金遭清盤

  數據顯示,截至11月18日,今年以來共有141只基金清盤,超過了2019年全年的130只。具體看,141只清盤基金中權益基金佔大頭,分別有36只股票型基金和33只混合型基金;此外,還有58只債券型基金,6只貨幣型基金、6只QDII基金和2只另類投資基金。

  “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的數量已超過了7000只。從提升基金髮展質量來看,通過市場的資金選擇來實現基金產品的有序進退,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不僅表現在基金髮行上,也表現在老基金的清盤方面。”李博説。

  華南地區某公募投研人士表示,投資業績不佳等原因會導致基金的規模萎縮,這是基金清盤的主要原因。但反過來説,與苦苦支撐相比,基金清盤釋放出了持有人資金和基金公司的資源,恰是基金良性發展所需要的“新陳代謝”。

  根據《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規定,開放式基金若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二百人”或“基金資產淨值低於五千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報告並提出解決方案,如轉換運作方式、與其他基金合併或者終止基金合同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規模不足5000萬元的基金數量有648只。

  李博表示,越是基金大發展時期,資金追逐投資效率的機會成本就越高,這種“新陳代謝”的速度就越快。可以預見,隨着小規模基金數量的逐漸增加,清盤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多。

  探索差異化發展

  楊佳星表示,在既有的渠道、客户等資源情況下,市場發展會更加向頭部公司集中,這給中小基金公司的產品發行增加了難度。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表示,隨着基金產品數量不斷增加,發行分化現象還會繼續出現,這就要求基金公司在品牌渠道、業績管理等方面提升自身影響力,同時加強品牌效應。

  楊佳星認為,中小型基金公司可參考睿遠基金等公司,遵循“比較優勢”原則進行差異化發展。有一定投研實力的公司不需過多鋪設產品線,而是專注做小而精的產品,在這基礎上把業績做起來,是一條發展之路。

  李博也指出,大而全的產品線思維只適用於少數的頭部公司,因為他們有着較好的市場基礎和渠道資源,投資團隊和風格也都較為成熟。但對大部分公司而言,要使得新基金髮行順暢、存量基金投資業績可持續,必然要“舍量求質”,根據公司自身的稟賦進行產品運作。目前,有個別公司只聚焦權益投資,甚至只聚焦科技和消費等個別賽道,或在量化方面進行了差異化佈局,這些都是多元化發展的有益嘗試。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