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新“藍海”

走向全新“藍海”

海洋週期間舉辦的國際遊艇展 施辰靜 攝

走向全新“藍海”

海洋周“藍色夢想”藝術展在位於澳頭的廈門北歐當代藝術中心展出。 施辰靜 攝

走向全新“藍海”

廈門藍灣科技有限公司帶海洋生物藥品、保健品等來參展。 施辰靜 攝

走向全新“藍海”

俯瞰高崎漁港。 蘇華琦 攝

引入高端產業

11月22日的廈門高崎漁港海鮮節現場,深圳聯成遠洋漁業集團投資的金槍魚加工廠正式投產。據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工廠從9月設計建設到開工投產,只用了短短的80天。

聯成遠洋漁業集團是國內重要的綜合性遠洋漁業公司,是專業從事遠洋捕撈、漁需物資的企業,常年有70餘條遠洋漁船在大洋上作業,擁有大型遠洋捕撈能力。今年8月,聯成遠洋漁業集團與廈門知名零售企業元初食品合作,通過海陸空聯運的方式,將來自太平洋深海的金槍魚送上廈門市民的餐桌。

金槍魚產自太平洋深海,是高端水產品的典型代表,在填補這一高端水產品空白後,廈門以此為抓手,構築金槍魚的生產、加工、製作全產業鏈條在廈門落地,加快打造全國金槍魚交易集散中心,項目預計總投入5000萬元,年產值3億元。

“一條魚引出一個總部和一個產業園”,成為今年廈門國際海洋週期間的一段佳話。據悉,廈門國際海洋健康產業園和聯泰集團區域總部落户廈門已達成意向,廈門國際海洋健康產業園預計投資30億元,聯泰集團擬將斯凱奇近兩三年的營收增加100億元,逐步歸併廈門區域總部,這些項目每年預計創造税收近10億元。

香港聯泰集團行政總裁陳亨利在2020廈門國際海洋週上發言表示,期望和廈門市水產養殖企業一起走出去,探索在太平洋島國建立海上牧場,與廈大、集大、海洋科研相關機構探討設立海外科研所的可行性。

在廈門高崎漁港內,夏商國際水產交易中心已經成為國際級水產品的集散地,以餐飲休閒、漁業文化、漁產品交易融合一身的漁港頗具規模。去年,漁港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餐飲營業額近1億元。以此次廈門國際海洋周配套的首屆海鮮節發展為契機,漁港經濟發展更趨專業化、規模化。

近年來,廈門市內引外聯,相繼引進種苗培育、海洋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水產品貿易、遠洋捕撈、休閒漁業等,推動傳統漁業升級為現代漁業,湧現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產加工品,帶動培育了一批本土水產品加工與綜合利用企業,如廈門夏商水產集團有限公司、廈門東海洋水產品有限公司等等。

覆蓋點多面廣

“我們在國內首創推出唾液RNA採集管,成為更舒適、更安全的新冠病毒檢測取樣方式。針對遠距離的海外運輸,我們還升級了性能更加穩定的乾粉型新冠檢測試劑……這些都是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疫產品,多款試劑的原材料成本降至原來的40%~60%,完成了進口替代。”致善生物董事長李慶閣介紹。

從深海中尋找微生物,從中提取海洋工具酶,最終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經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推薦,由廈門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大學和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研發的“海洋工具酶的開發與產業化”,被列入“十三五”國家海洋經濟創新區域示範項目。通過建立工具酶的標準化生產體系,實現高質量穩定的批量化生產,為我國生物醫藥工業體系提供高性價比的工具酶,降低工業用工具酶的成本,改變這一產業被國外壟斷的現狀。

海滄生物醫藥港園區內有一個全國規模最大的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種質資源保藏能力超過2萬份。簡單來説,當某個海洋物種消失了,可以從資源庫裏取出種源重新培養出來。

在廈門,像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這樣的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台有23個,項目總投資23.07億元,平台服務內容涵蓋海洋生物醫藥研發、海洋裝備製造、遊艇展銷、海洋環境監測保護、海洋水產品深加工等各個領域。

海洋科研成果迅速轉化,除了廈門市如廈門大學、集美大學、海洋三所等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深厚積累,也得益於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這樣的成果孵化平台。藍腦科技的負責人張春毅説:“在這裏,企業可以享受免租優惠及各項政策支持,還有配套完善的物業服務,我們可以心無旁騖投入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中去。”據瞭解,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目前已累計入駐10批共44個項目,其中眾創空間團隊20個、孵化區企業24個,輔導11個團隊註冊成立企業,孵化區8家企業實現產業化生產。

針對在孵項目和企業的特點,南方海洋創業創新基地經常舉辦專項對接會,幫助企業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困難。截至目前,基地已開展海洋政策、財税、金融、知識產權、研發管理、高企認定、科技服務等各類技術培訓近70場,累計參加人員近3800人次,為涉海企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累計達300餘名。

海洋產業的本土研發豐厚成果,產業覆蓋點多面廣,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這些從剛剛落幕的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招商引資項目中可見一斑。大會68個簽約項目,投資金額355億元,領域涵蓋海洋生物醫藥製品、現代漁業、智慧海洋、國際港口航運等現代海洋新興產業,多個簽約項目涉及跨區域合作(青島、天津、香港、台灣、東盟等),投資金額大於5億元以上的簽約項目就達14個。

拓展發展空間

剛剛出台的《廈門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明確,“十四五”期間,廈門海洋生產總值力爭佔到全市GDP比重達30%以上,建成海洋強市,成為國家海洋中心示範城市。

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空間佈局上看,廈門現有基本成型的三大海洋產業聚集區,即海滄涉海園區、同集涉海園區、翔安涉海園區。“十四五”期間,將優化現有海洋產業集聚水平和既有空間分佈,通過產業佈局和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調整,打造廈門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打造“兩帶兩港一區”,拓展海洋產業發展新空間。其中,兩帶指環灣海洋經濟發展帶、環島海洋經濟發展帶,兩港指高崎漁港和歐厝漁港,一區指海洋高技術產業園區。

從產業上看,廈門將從6大方向培育未來新產業,包括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業、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海洋信息與數字產業、海洋文化創意產業、海洋高技術服務產業和涉海金融服務業。

漁港經濟圈融合發展。推動高崎漁港提升改造和“漁市遊”等項目建設,建設集吃、住、遊、購為一體的現代化漁業休閒產業,促進漁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以建設廈門國際水產品交易平台為抓手,打造輻射全省乃至全國的高端水產品交易中心。

開展歐厝國家級中心漁港規劃和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項目,突出對台漁業基地功能,承接機場搬遷後高崎中心漁港外溢的水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功能。

發展海洋高新產業集聚園區。以歐厝漁港作為海洋高新產業的起步區,加快建設中國大洋樣品館和海洋科考船綜合保障基地,爭取海洋科學技術福建省實驗室和國家海洋生物醫藥與製品產業研究發展中心落户廈門,形成集聚效應。

廈門海洋經濟的一片“藍海”,就在前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66 字。

轉載請註明: 走向全新“藍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