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非要讓俄羅斯石油賣44美元/桶?
誰也沒想到,在2022年一場來自能源輸出國和能源輸入國的能源戰爭,會讓很多人的生活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陷入了混亂。
當地時間9月6日,在已經禁止或限制俄羅斯能源的基礎上,美國財政部副部長Adewale Adeyemo表示,將通過一個簡單的機制來設立對俄羅斯石油出口價格的“指導”上限。Adeyemo稱,“指導價”將設為44美元/桶。這是俄羅斯此前自己估算的石油成本價格。Adeyemo強調,不會把價格定在低於俄羅斯生產成本之下,那是因為44美元這個水平仍能夠鼓勵俄羅斯石油生產,避免市場中的石油價格過度上漲,也能限制俄羅斯從這場能源危機中牟利。
美國對俄羅斯提出的這個能源制裁,乍一看好像會有效果,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美國街頭資料圖 新華社發
美對俄的能源制裁限價令會奏效嗎?
眾所周知,在市場上,對商品價格起決定性作用的,無疑是供給和需求兩大因素。而在現在的市場上,真正掌握主動權的,其實是供給端的俄羅斯。
首先,從需求端來説,對於目前的美國以及歐洲來説,受衝擊最大的就是通貨膨脹。公開數據顯示,8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9.1%,超出市場預期,再創歷史新高。今年,歐洲還遭遇嚴重旱情,約47%的地區面臨乾旱風險,另有17%的地區處於更嚴重的警報狀態。荷蘭國際集團歐元區高級經濟學家指出,能源問題以及乾旱天氣,將在未來幾個月繼續對商品價格構成壓力,而通脹短期內也幾乎看不到緩解的跡象。為了能夠應對通脹,打壓需求,歐洲央行已經於今年7月21日加息了50基點,這也是自歐債危機以來11年首次開始加息。而且,歐洲央行還結束了量化寬鬆政策。
反觀美國,早於今年3月份便開始了加息進程且在6、7、9月開始提速。在通脹方面,6月,美國的CPI達9.1%,同比漲幅為1981年11月以來最大值。根據一些美國媒體的報道,目前,美國家庭平均每個月多花717美元。如此高的通脹,迫使美國聯邦儲備局不斷地採用加息加以應對。
高通脹不但讓歐美民眾難以忍受,對於民選國家的政客來説亦是如此。整合美國民調機構的多份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僅為38%,是歷任美國總統的最低紀錄。這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影響,便是美國高居不下的通脹率。歐洲政客同樣面臨着相同的境遇,8月21日,德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只有25%的人支持總理朔爾茨,卻有62%的民眾對他不滿,只有27%的人選擇支持政府,65%的民眾不滿政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通脹;在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的支持率也降至37%;在英國,雖然鮑里斯直接辭職的原因是個人行為操守,而實際上卻與高通脹產生的民怨關係密切。
再從能源供給端角度來説,處於OPEC(歐佩克)+重要位置上的俄羅斯,佔有全球石油供給的55%。雖然拜登本人以及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進行了遊説增產石油的“中東行”,但是,遊説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就在最近,疊加天氣的轉涼以及伊朗核協議的擱置,能源價格的走勢天平再次傾斜到了俄羅斯。一旦俄羅斯減少供給油價就會回升,而能源價格的漲跌也將進一步影響俄烏衝突的走勢。
因此,對於美國號召通過制定能源“價格上限”的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看似可能把國際市場的能源價格壓得很低,實際上,卻是違背現實和市場邏輯的一廂情願。從供需平衡的規律性來看,現階段的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的漲跌,主要還是看俄羅斯這個重要的供應方的反應——“限價令”的實際意義不大。同時,作為重要的石油進口國的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國家的態度也是無法忽視的。中國和印度作為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最大買家,只要堅持購買甚至擴大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美國的限價措施將很難實現。再加上,如果歐佩克國家選擇不增產或少增產,限價令就會是一紙空文。
受到油氣高利潤的吸引,世界各國的石油廠商乃至相關投資人,對於投資油氣生產或購買油氣資源等,已開始蠢蠢欲動,有的已將新增油氣逐步注入到市場中來。其中,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以色列,加上中東的卡塔爾以及挪威等天然氣出口國,都已開始擴大產能來搶佔市場蛋糕;甚至美國的頁岩油廠商,如西方石油和埃克森美孚,也在不斷地增產搶奪市場。這種市場的力量,是比美國的限價令更能推動油價下跌的催化劑。如果將來油價下跌,那不是美國限價令的作用,而是油氣高利潤所形成的供需平衡的作用力。
當然,俄羅斯可以通過減產等方式來維持高油價。但是,這對於目前本就受到經濟制裁的俄羅斯來説,那也必定會是雪上加霜。同時,疊加世界各國央行的快速加息而打壓需求,未來幾年的能源價格,很有可能又將陷入一個需求收縮、供給過剩的“價格大戰”的局面。但那也絕不是因為美國的對俄“限價令”,而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供需平衡的規律性以及市場的投機性。儘管近期油氣價格有所回落,但是,隨着北半球冬季的到來,預計短期內油氣價格仍將在高價位維持運行。
歐洲會重蹈 “雷曼兄弟”覆轍嗎?
就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都在不斷地通過加息等手段打壓需求的時候,歐洲卻在面臨着“雷曼時刻”。且不説歐洲本土的工業企業,如德國的巴斯夫、奔馳等企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停工、降低產能,就連美國鋁業公司也表示,其挪威的鋁冶煉廠產量將削減三分之一;Norsk Hydro ASA也稱計劃在9月底關閉其在斯洛伐克的鋁冶煉廠;SpeiraGmbH則計劃將德國冶煉廠的產能削減一半。除了實體經濟不振外,在去產能之時,受到美聯儲以及歐洲央行快速加息的影響,已有多家歐洲能源公司陷入了流動性危機,需要緊急貸款或股東注資。
而在金融領域,由於歐洲天然氣、電力期貨價格的大幅上漲,歐洲電力、能源巨頭在期貨市場上所建立的空頭頭寸損失慘重,需要繳納鉅額保證金,否則,將面臨“爆倉”風險。由於受到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無限期地時不時停止北溪1號管道的天然氣供應的影響,德國能源巨頭Uniper公司已經發出了“求救信號”。在俄烏衝突開始之前,德國有55%的天然氣總消耗量依賴於從俄羅斯進口,而天然氣是德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和供電來源,用於玻璃、鋼鐵、化工、食品、煙草、造紙等多個行業。德國的天然氣消費主要由3家公司供應,分別是Uniper(35%)、RWE(35%)以及VNG(30%)。其中,Uniper公司是德國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商,也是歐洲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之一。當北溪2號被迫停止後,三大廠商開始高價從其他渠道購買天然氣。除了從現貨市場買氣之外,德國這家最大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商——Uniper甚至開始動用了原本用於嚴冬或其他緊急情況下的天然氣庫存。 Uniper公司也成為本輪供氣危機中第一個向政府發出求救信號的德國能源巨頭, Uniper公司或其他類似的歐洲公司,會不會成為本年度或下年度的歐洲“雷曼兄弟公司”呢?眾所周知,2008年,原本是美國的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在當時歐美所處的極其敏感而脆弱的市場情況下,因投資失利,而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佈申請破產保護,引發了全球的金融海嘯。雖然偶發事件不能簡單類比,但是,歷史往往存在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正所謂“日光之下,並無新鮮事”。
現實的環境是,不單單是石油、天然氣的現貨價格大漲,受到俄羅斯天然氣臨時斷供的衝擊,9月5日,歐洲天然氣期貨交易市場的天然氣價格上漲了72.5歐元,達到了每兆瓦時281歐元,比9月2日的市場價格大幅上漲了35%。在國際市場上,不僅僅是能源企業參與能源期貨,很多其他行業的企業,甚至包括實體企業、養老金機構、保險公司,也都活躍在期貨市場上,或做套期保值保障現貨價格的平穩,或進行投機以便獲利。在這種背景下,能源價格的暴漲暴跌,就會直接導致本來平穩的歐洲能源期貨市場上躥下跳,讓原本處於低利率的歐洲企業因受到爆倉的衝擊而產生巨大的流動性風險,乃至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而歐盟作為一個由28個國家共同組成的聯盟,其各成員國的債務問題本身就已經焦頭爛額,在能源和經濟的雙重衝擊下,相比“雷曼兄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是否會出現解體,或是一個新問題。
(原標題:美國為什麼非要讓俄羅斯石油賣44美元/桶?)
來源:人民日報 據中國經濟週刊微信公號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