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202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A股指數飄紅,保險板塊略有下跌。

據記者統計,2021年以來,保險板塊(申萬二級分類)累計跌幅達39%,嚴重跑輸上證指數同期4.8%的漲幅。數據顯示,今年保險板塊無一家公司接待過機構調研,究其根本是保險業基本面下滑。

自2013年起兩位數增長五年後,2018年保險行業增速跌回個位數,2021年以來連續多月出現負增長。申萬宏源分析指出,傳統低效的營銷模式已經進入深度的、持續性的困境之中,疫情按下了加速鍵;基本面改善有待2022年下半年後觀察。

調研熱度降至歷史低點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盤,A股五大保險股僅太保收漲。中國平安收報50.41元,與前一交易日持平;中國人壽收報30.09元,跌0.09%;中國人保收報4.7元,股價無變動;中國太保收報27.12元,漲0.18%;新華保險收報38.88元,股價無變動。

隨着保險股表現大幅下挫,今年保險板塊無一家公司接待過機構調研。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年內機構調研總數超24.5萬次,一些熱門板塊相關公司年內接待調研機構總數達上千家次。保險板塊自2018年至2021年起受到機構調研的僅有三家:中國平安共接受9次調研,其中2018年3次,2020年6次;新華保險5次,均在2020年;天茂集團2次,均在2018年。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一邊是機構調研熱度降至冰點,另一邊則是外資流入持續升温。2021年12月以來,出現大量外資逆勢加倉保險股的情況。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上市五家險企中,中國平安、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太保均獲滬股通增持,月增持數量分別為7754.29萬股、1056.63萬股、710.82萬股、329.12萬股。五大保險股滬股通淨買入45億元;北向資金持股市值較上月末上升17.35%。截至2021年12月31日,滬股通持股排名前三的分別為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中國人保,最新持股量分別為6.67億股、1.98億股、9821.23萬股。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機構調研通常被看作機構佈局的風向標。近年來,機構投資者的調研信息獲得廣泛關注,2020年以來機構投資者對公司調研的熱情和頻率在大幅上升。國金證券調研數據表明,由於疫情爆發後線上調研的普及,被調研的上市公司數目在2021年達到約2500家次的水平。從被調研公司的市值分佈來看,百億市值以下的企業一直是被調研的主體,並且被調研公司家次在近年快速上升。

國金證券於2021年11月發佈研究報告《消失的超額收益:聚光燈下的公司無秘密》指出,不同調研熱度公司市場表現分化明顯,調研熱度更高的公司在被調研後超額收益更顯著。

而調研熱度和超額收益,二者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國金證券研究強調,對於調研熱度較高的公司,被調研後超額收益來源於強勁的基本面。關注度越高的公司,在被調研後其ROE(淨資產收益率)始終超過行業板塊ROE水平,並且在調研後相對行業ROE持續上升。

2018年出現增速拐點

機構對保險股調研興致索然,同保險業顯現的增長困境不無關係。有業內人士指出,保險業增速拐點2018年就已出現。

根據銀保監會官網公佈的年度統計數據,回顧保險業近十年來的經營業績,行業整體和壽險從2012年起提速,2013年行業整體在近十年首次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產險和壽險分別貢獻17.2%和7.86%的增長。增速於2016年達到近十年的頂峯,當年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0959.10億元,同比增長27.50%。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9266.17億元,同比增長10.01%;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1692.81億元,同比增長36.78%。

自2013年起兩位數增長五年後,2018年保險行業增速跌回個位數,主要是由於壽險增長疲軟;另外,產險增速整體也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行業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92%。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755.69億元,同比增長11.52%;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6260.87億元,同比增長0.85%。2019年及2020年,壽險增速相對回暖,行業原保費收入分別實現12.17%、6.12%的整體增速。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趙舒萌 製表

從2021年數據來看,行業經營陷入低谷,保費收入連續多月出現負增長。前11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為41644億元,同比下降1.27%。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441億元,同比下降0.4%;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總計29203億元,同比下降1.63%。

上市險企方面,2021年前11月,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共計實現保費收入2.3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0.67%。具體來看,中國平安(集團)原保費收入6914.2億元,同比下滑5.22%,降幅比前10月略微收窄;中國人壽原保費收入5934億元,同比增長1.23%;中國人保(集團)原保費收入5311.89億元,同比增長2.17%;中國太保(集團)原保費收入3413.59億元,同比增長0.81%;新華保險原保費收入1551.13億元,同比增長1.67%。

傳統低效模式陷入困境

東方證券認為,保險行業表現大幅弱於整體市場,主要受幾方面因素共同擾動所致。

從負債端來看,疫情影響下居民收入不穩定性增加,疊加勞動力結構的變化,導致新單銷售低迷、收入不及預期與代理人脱落率提升的惡性循環;車險業務受綜改影響件均下滑,芯片產能不足導致汽車銷量低迷,疊加商車費改下的COR(綜合成本率)上升,共同導致車險持續承壓。

從資產端來看,在全面降準的催化下,長端利率持續下探低於3%,市場對利差損風險的擔憂導致估值中樞持續下行,此外部分險企投資端踩雷也加劇了悲觀預期。

保險業何時能夠擺脱增長困境,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壽險方面,申萬宏源分析指出,傳統低效的營銷模式已經進入深度、持續性的困境之中,疫情按下了加速鍵。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沒有疫情,傳統低效率營銷模式也勢將面臨困境。當前保險產品主要矛盾是投保人多元化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產品服務之間的矛盾。從產品和渠道兩端來看,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在以客户為中心的目標上仍有提升與改善空間。

申萬宏源預計,受節奏遞延和同期基數較高的綜合影響,2022年第一季度行業NBV(新業務價值)同比下滑近20%,但市場此前已有較為充分的預期,關注有效人力回暖和隊伍質態的改善趨勢。2021年10月以來,監管連續下發互聯網人身險新規、人身險保險銷售管理辦法等規範,有望重塑行業競爭格局,12月初部分中小險企陸續下架、關停或調整互聯網保險業務,頭部公司產品競爭壓力有望邊際緩解,但基本面改善仍有待2022年下半年後觀察。預計2022年新單和價值增速前低後平,行業全年個位數下滑,明年第三季度之後有望迎來拐點。

財險方面,東方證券分析,車險綜合改革首年,保費下滑、綜合成本率上升,行業整體承壓,但目前車險已現向好拐點,預計業務質態將步入改善通道,大型險企規模優勢有望逐步顯現。非車業務需求旺盛,信用險主動壓規模控風險,非車佔比有所提升,成為重要增長點。預計在車險非車的共同發力下,有望實現雙輪驅動,帶動財險整體向好發展。

記者 | 羅葛妹 趙舒萌(實習)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11 字。

轉載請註明: 機構零調研,外資逆勢加倉!2021年保險股怎麼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