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經濟會否持續復甦?六大關鍵詞預判中國經濟下半場
新京報訊(記者 姜慧梓)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半年報”7月16日揭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佈會。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除GDP外,上半年CPI同比上漲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下降1.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3.1%;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3.2%;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發佈會上表示,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總的來看,上半年我國經濟逐步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經濟運行呈恢復性增長和穩步復甦態勢。我們對下半年經濟持續復甦是有信心的。同時,經濟回升也是有基礎、有潛力、有條件實現的。
GDP:二季度經濟“由負轉正”,傳遞哪些信號?
結合上半年情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餘淼傑認為,按照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計算,三、四季度要保持7%的增速,全年才可能實現3%以上的增長。
分析上半年經濟增速不如預期的原因,餘淼傑認為,從“三駕馬車”來看,出口的表現基本符合預期,但消費的拉動還不夠,同時,有效投資還沒有完全到位。
不過,二季度GDP“由負轉正”,由一季度6.8%的負增長轉為正增長3.2%,也傳達出了一些積極信號。
分析上半年的經濟表現,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認為,一季度6.8%的負增長是在2010年以後我國經濟已經處於明顯下行過程、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三個因素疊加造成的嚴峻局面,但只是一個短期現象。
目前,短期衝擊的主浪已經過去,我們可以在不確定性中看到確定性,2020年經濟運行由“前低”轉入“後高”是必然趨勢。
不過,一些指標仍在下降。劉愛華表示,二季度的回升增長仍然屬於恢復性的增長。疫情衝擊損失尚需彌補,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巨大沖擊將繼續發展演變,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恢復仍面臨壓力。推動經濟迴歸正常水平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賈康認為,雖然從短期到中長期仍然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變”的判斷,是實實在在有客觀依據的。
具體而言,我國長期發展的支持空間、成長性所伴隨的韌性與迴旋餘地都客觀存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以及經濟發展還有相當可觀的空間。
從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在全球經濟中的體量來看,餘淼傑認為,疫情對中國是機遇大於挑戰的。 “中國經濟在21世紀的20年代逐漸成長,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是毫無疑問的”,他認為,在和平環境下,這會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物價:上半年CPI漲3.8%,全年3.5%左右能否實現?
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8%。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要保持在3.5%左右。綜合前6個月表現,接下來月度CPI要保持平穩態勢才能完成全年既定目標。
逐月來看,前4個月CPI分別同比上漲5.4%、5.2%、4.3%和3.3%,至5月,CPI重回“2區間”,同比上漲2.4%。6月CPI同比上漲2.5%,基本保持平穩。今年以來,CPI漲幅整體呈回落態勢。
對全年同比增長3.5%左右的目標,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連平持樂觀態度。他認為,綜合翹尾因素影響和國內需求回升,年內物價將保持在較為平穩狀態。完成3.5%左右的全年目標,基本沒有懸念,甚至可能達到3%以內。
連平認為,一方面,翹尾因素在下半年會繼續下降,甚至可能到0,會帶動CPI持續下行。據測算,在6月份2.5%的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3.3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8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推動和引領下,下半年國內經濟會有較好表現,二季度經濟增速較大幅度回升,三四季度繼續向上,季度增速可能超過6%,國內經濟會逐步回到趨勢性軌道上。因此,物價難以出現大幅度回落。
綜合兩方面因素,連平認為,需求上升會與翹尾因素下降形成對沖,物價會保持在較為平穩的狀態。
就業:重點羣體就業壓力大,新個體經濟能否穩就業?
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連續兩個月小幅下降。逐月來看,今年1-6月,城鎮調查失業率分別為5.3%、6.2%、5.9%、6.0%、5.9%和5.7%。單月最高出現在疫情暴發的2月,6月份表現最好。
分析走勢,劉愛華認為,在就業優先政策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形勢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同時也要看到,一些重點羣體的就業壓力仍然比較大。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同比少增173萬人,大學生失業率創同期新高。
為穩就業,政府出台多項針對性措施。比如,今年計劃擴招18.9萬名碩士研究生,擴招比例超過20%;普通高校專升本擴招達32.2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以“新個體經濟”為主要內容的“自主創業”正在成為就業新選項。
新個體經濟,“新”在哪?根據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發佈的意見,新個體經濟以數字經濟為主要內容,疫情期間勃興的微商電商、網絡直播、知識傳播和經驗分享平台、線上社交、短視頻平台以及“宅經濟”等都被納入範疇。
長遠來看,“新個體經濟”發展需制度保障。連平認為,各類新興活動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規範性的制度約束,避免快速膨脹帶來一些不合理的或是對經濟運行有害的因素。
對此,13部門發佈的意見首次提出,探索適應跨平台、多僱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完善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保費繳納、薪酬等政策制度,明確平台責任,保障勞動者的基本報酬權、休息權和職業安全,明確參與各方的權利義務關係。
各地也在為“自主創業”創造環境,比如,北京近期對個人創業擔保貸款進行“升級”,範圍擴大、門檻降低,同時取消了部分限制。
消費:消費券、直播帶貨能否支撐下半年消費復甦?
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256億元,同比下降11.4%。其中餐飲收入下降32.8%。
逐來看,今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0.5%,3月、4月、5月、6月分別下降15.8%、7.5%、2.8%和1.8%,降幅逐步縮小,整體呈回升態勢,但仍未回到疫前水平。此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均保持在8%上下的正增長。
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疫情後的經濟恢復,經濟學界有觀點認為,要將“刺激消費、啓動內需”作為“牛鼻子”。“中國經濟率先復甦,必須得走這樣一個路徑。”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説。
操作層面,政府已經分批面向社會發放消費券,且仍在繼續。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5月8日,全國有28個省份、170多個地市累計發放190多億元消費券。隨後,北京又陸續發放122億元消費券,將持續至“十一”。
消費券撬動了實體消費,線上消費表現亮眼。1—6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51501億元,同比增長7.3%,比1—5月提高2.8個百分點。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類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38.8%和17.3%。
其中,直播帶貨貢獻不小。明星、主播投身直播平台,不少政府官員也走進直播間幫助當地企業推銷。“4·23”中央政治局會議也明確態度,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
也有觀點對消費券、直播帶貨等的效用持保守態度。餘淼傑就坦言,消費受到持久收入的影響,如果居民持久收入沒有上升,那麼消費券的拉動作用就非常有限。賈康也認為,消費的前提是老百姓具有購買力。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義增長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降幅收窄2.6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推動消費回升,通過穩就業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消費的下半程如何走,政府工作報告也有部署: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遊、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養老、托幼服務。改造提升步行街。支持電商、快遞進農村,拓展農村消費。要多措並舉擴消費,適應羣眾多元化需求。
外貿:進出口回暖,下半年外貿走勢如何預判?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較前5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71萬億元,下降3%;進口6.53萬億元,下降3.3%。
從走勢上看,6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長5.1%,出口自4月份起連續三個月保持同比正增長;進口在4月、5月份兩位數降幅後,也於6月份“轉負為正”,增長6.2%。6月單月,進出口雙雙出現正增長。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表示,今年以來我國外貿進出口好於預期,總體逐步回穩。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璐認為,從外需角度看,我國出口回暖與出口訂單集中完成交付相關,疫情進入平台期的海外經濟體復工復產不斷推進,需求逐漸恢復。
比如,目前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由於其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相對較好,疫情基本得以控制,且與中國貿易合作的結構更為優化,雙邊貿易合作持續深入。
此外,防疫物資出口快速增長,與口罩、呼吸機等防疫物資相關的紡織品、醫藥材及藥品、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分別增長32.4%、23.6%和46.4%。疫情催生的“宅經濟”消費也對出口起到一定支撐作用,筆記本電腦、手機上半年出口分別增長了9.1%和0.2%。
對於下半年外貿的走勢,餘淼傑認為,全球疫情使得海外對中國的資本品和中間品需求疲軟,但居民受到疫情長期負面影響,對消費品的需求可能會上升。因此,下半年會呈現消費品出口上升,資本品和中間品出口同比持平或下降的態勢。總體來看,下半年出口可能與去年同期持平或緩慢增長。
下階段穩外貿舉措方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表示,需要幫助外貿企業開拓新的市場渠道,推動外貿轉內銷,扶持外貿企業轉型,恢復生產正常運行,保證供應鏈和產業鏈的穩定。特別是外貿行業中的中小企業,生產遇到阻礙,上游供貨緊張,下游銷路受到影響,會影響到成千上萬人的就業和民生,“幫助中小外貿企業突破困境,是各地政府非常緊迫的課題。”
投資:“兩新一重”能否託舉中國經濟疫後復甦?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281603億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個百分點。
2019年全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4%,受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1-2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跌至-24.5%,此後呈現穩步回升態勢。
分析“三駕馬車”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餘淼傑認為,消費貢獻率將會下降,出口呈現持平或緩慢增長態勢,拉昇作用不強。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保證全年有一個較温和的經濟增長,必須依靠有效投資。
其中,“兩新一重”成為今年擴大有效投資的重點。今年5月底,“兩新一重”作為一個新詞,出現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出,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
“兩新一重”,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目前,政府已出台針對性政策重點支持“兩新一重”。比如,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管網改造、加裝電梯等; 172項重大水利工程已累計開工146項,在建投資規模超過1萬億元。
“兩新一重”能為中國經濟帶來哪些積極變化?7月13日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上,“兩新一重”的作用被明確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增加就業”。
餘淼傑以充電樁舉例,按照要求,未來新能源車跟充電樁的比例應該達到1:1,而目前我國的車樁比僅為3.4:1,也就是説每3.4輛車才有1個充電樁,隨着未來我國新能源車數量不斷擴大,充電樁有巨大提升空間,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再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為例,住建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共有老舊小區近16萬個,涉及居民超4200萬户,建築面積約40億平方米,能拉動5萬億元投資。按此計算,2020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涉及居民近700萬户,預計拉動今年投資1.2萬億元左右。
在拉動直接投資之外,“兩新一重”也將發揮乘數效應,增加就業。餘淼傑介紹,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對建築以及上下游相關產業都會產生明顯拉昇用作,為這些產業提供就業機會。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