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新熵,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近日,曾在新三板上市的孩子王重回股票市場,在10月份登陸創業板,並在上市首日實現了300%的股價上漲。
然而,截至10月27日收盤,孩子王市值已蒸發近70億,較上市當日的市值下降近1/4。
股市層面的反映,似乎也在證明,孩子王的表現在一眾投資者的心中,或許遠沒有達到他們的“期許目標”。
不過對於孩子王的創始人汪建國而言,或許並不重要,畢竟此次孩子王的上市本身,對其而言毫無疑問已是其人生又一濃墨重彩的一筆。
01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或許一些年輕人不瞭解孩子王,更不瞭解汪建國,但説起五星電器,應該並不陌生。這是一個全國連鎖的電器品牌,一度成為繼國美和蘇寧之後的家電市場“三弟”,而汪建國便是五星電器的創始人。
80年代畢業的他便進入了省商業廳負責諸多體制改革工作,此後又在商業局任職,分管集體商業。90年代時,加入江蘇省五交化,與諸多同時期的創業者一樣,下海經商,在98年創辦五星電器,多年發展之後,五星電器在家電連鎖行業井噴式發展的2009年,曾創下了百家門店、百億銷售額和上億利潤的好成績。
然而,汪建國卻在此時選擇退出,面對國美和百思買的橄欖枝,將五星電器以4億美元轉手給了百思買,開始轉行。
對此事,也有媒體做過報道,汪建國認為這類零售生意的本質還是在做房產生意,並且覺得零售生意做不長久。
同年年底,第一家孩子王門店在南京河西的萬達廣場中開業,汪建國的母嬰行業之戰正式打響。
與傳統母嬰門店的“夫妻店”小門店形式不同,孩子王門店最大特點毫無疑問便是——大。
公開資料顯示,這家開在萬達廣場的孩子王門店,佔地面積達到了驚人的6000平,相當於僅比標準足球場小16%,除提供傳統的母嬰用品之外,還提供了遊樂、照相、理髮乃至嬰幼兒游泳等業務,這樣的經營模式,在當時的國內市場,毫無疑問是一種十分新穎形式,也為孩子王賺足了眼球和客源。
《銷售與市場》雜誌後來報道,正是這樣的孩子王門店,雖然佔地僅有萬達廣場的1/35-1/40,但可以為其吸引來14%的客流量。
不過,這一模式並不是孩子王首創。正如支付寶借鑑PayPal、微博借鑑Twitter、QQ借鑑ICQ一般,孩子王也借鑑了海外品牌——日本的阿卡佳。
創立於1932年的阿卡佳,歷史已有近100年,是西松屋之前、日本最大的嬰童零售商,同時也是日本母嬰用品第一品牌。
在1932年-2004年期間,阿卡佳通過擴充資本不斷擴張,並開始拓展母嬰服務業務,隨後又引入會員卡,發展會員制度,且最初門店面積均已2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店為主,不難發現,這些特點,也正是如今的孩子王在國內的幾個獨特特性,不過阿卡佳並不涉足增值服務及虛擬化商品等業務。
不幸的是,這家被孩子王借鑑的企業,在2004-2013年持續虧損並保持展店,最終於2007年被Seven&i; 收購。
相比之下,採用類似經營模式的孩子王,無疑是趕上了一個“好時機”。
孩子王成立於2009年底,2008年時,中國發生了一場極其嚴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以三鹿集團為首的諸多乳製品企業為獲取更加豐厚的利潤,在嬰幼兒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導致諸多嬰兒患上腎結石。
此次事件後,國內各乳製品企業的口碑迅速下降。201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每週質量報告》調查發現,仍有7成中國民眾不敢買國產奶。
這樣的大環境下,作為一家前全國性的電器品牌創始人,汪建國仍具備一定的社會公信力,配合遠超普通母嬰店的超大門店面積,順勢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特別是國內乳製品行業在奶粉門事件後快速進步、規範,對於孩子王這類營收過於依靠母嬰產品銷售收入的企業,是一大利好,公開資料顯示,2010—2019,國內母嬰行業市場規模從1.1萬億增加到了3.54萬億,翻了3倍多。
較好的市場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孩子王的首次上市,於2016年登陸新三板,不過,孩子王的首次上市表現,並不理想。
02 問題尚存2016年12月,孩子王在新三板上市,但上市不到兩年便慘遭退市,據報道,孩子王退市前市值約170億,與如今孩子王的市值接近(截至10月28日收盤約180億)。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王在新三板掛牌期間,成功扭虧。2014年~2016年期間,孩子王年虧損額分別為0.89億元、1.38億元和1.44億元,這一情況直到2017年才有所好轉。
根據當時孩子王官方的説法,2017年盈利因為“公司活躍會員數量、門店總數及經營期間滿一年以上的門店比例進一步增加,使得公司整體收入水平和盈利能力有了大幅增長。”
這一邏輯似乎也與財報數據相呼應,隨着近幾年孩子王門店數量更加,其淨利潤也的確在隨之增加。
但由於彼時的國內尚未開放三胎、二胎政策,加之房價過高等因素對居民的生育意願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以上種種也造成了2018年孩子王退市的客觀現實。
如今,退市3年後再次上市的孩子王,其實也並沒有多少故事。
首先便是重資產經營模式導致的高店面成本。不可否認大店模式使得孩子王成功與萬達之類的大型商業體捆綁,也趁勢打入80後這批消費羣體,但大店模式帶來流量的同時,也造就了鉅額成本壓力。2018年-2020年,孩子王門店租金費用分別為4.82億、5.46億和5.92億,逐年上漲,該項支出也是孩子王的第二大支出(第一為工資)。
相比於逐年上漲的房租成本,孩子王的單店營收則逐年下降,從2018年的2414.92萬下降至2020年的1732.81萬,門店收益坪效的下降則更為直觀(需知悉,疫情對母嬰用品的影響並不大),從2018的7855.05元/㎡下降至2020年的6878.73元/㎡。
不僅如此,孩子王的資產負債率也在行業內處於較高水平,2020年達68.36%,超行業均值近20%。
其次便是老生常談的“營收單一”問題。
如果説此前單一營收為孩子王在那個母嬰行業快速發展的時期,提供了企業發展的核心助推力,如今的營收單一,毫無疑問便是隱憂。
財報顯示,2020年孩子王各項業務收入中,母嬰商品佔比達88.40%,這之中,僅奶粉的銷售佔比便達到了驚人的57.86%。在這個直播電商天天都是“全網最低價”的直播時代,傳統線下零售的優勢或許將被進一步降低,這對於孩子王來説,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除此之外,目前的孩子王或許正在面臨十幾年前,日本阿卡佳所面對問題的升級版。
招股書顯示,孩子王2020年的銷售收入佔比重,線下銷售和掃碼購兩種形式便佔全年佔比的90%以上,此處需強調,所謂的掃碼購業務,便是用户通過掃描商品條形碼,此後可選擇客户自提或門店直接配送到家,兩種方式都需要顧客附近存在孩子王門店,整體仍可歸於“線下”。
但面對全渠道銷售的互聯網時代,孩子王過於依靠線下銷售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更何況,還有其他企業也對母嬰市場虎視眈眈。
03 薛定諤的未來一個行業的投資事件,客觀上往往反映了一個行業的熱門程度。2021年1-6月期間,國內母嬰電商行業融資總額已超11億。此外,艾媒諮詢數據也顯示,預計2024年國內母嬰市場規模將增加至7.5萬億元。
孩子王此次上市所籌集的資金,也是用於零售終端建設、數字化平台建設、物流中心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以便對抗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
樂友、門店數已達770家、愛嬰島的各類門店數量也達到了9000家以上,同在A股上市的愛嬰室的直營店數量則接近300家,以多品類打法出名的BabyCare也在今年獲得了7億元的B輪投資,並開始轉向線下門店,這些企業,毫無疑問都在進一步蠶食孩子王的市場。
在面對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孩子王自身問題的頻發也值得重視。
作為嬰幼兒使用的母嬰用品,無論是奶粉還是奶瓶杯等常用品,品質從來都是第一位。不過孩子王這些年來卻頻繁被消費者抱怨銷售假冒偽劣產品。
在黑貓投訴平台、微博和知乎等平台搜索孩子王,都可發現類似消息,這類質量事件,對於收入主要依靠母嬰產品的孩子王來説,無疑是極大的品牌信譽度打擊。某網友更是直言“如果説早年的孩子王靠信譽拿下了母嬰市場的大部分版圖,那如今的孩子王則是因為信譽問題,開始被友商替代”。
更誇張的是,近三年孩子王收到行政處罰數量已達50起之多,其中數十項都是由於銷售不合格商品。
這樣的處境,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孩子王“商品中介”身份導致,其自營產品矩陣並不豐富,此次上市融資,或許有助於其未來發展自營業務進一步把控產品質量和提高利潤,但市場留給孩子王的時間,是否支撐得起“王”的夢想,尚不得而知。
參考文獻:
《孩子王上市背後的捨棄、開啓和隱藏》——藍媒匯財經
《孩子王,上市沒有實現願望》——BT財經
《拆解孩子王:充滿矛盾的母嬰零售之王》——張希倫@增長黑盒
《4800萬會員、市值超200億,母嬰巨頭「孩子王」只是“表面風光”?》——新博弈
《萬字拆解孩子王:充滿矛盾的母嬰零售之王》——AngryAlan@增長黑盒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