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市場劇烈波動下,機構資金的持倉情況備受投資人關注。統計近5年被100家及以上機構產品重倉的公司發現,市場波動,不改好公司被機構資金長期鎖倉。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市場的劇烈波動下,好公司依然被機構集中增持。今年一季度末,有74家公司同時得到了超過100只機構產品的重倉,這一數字在過去5年內最高。
但機構對個股的態度也不都是始終不變的,新能源公司中的“鋰電池茅”寧德時代和“光伏茅”隆基股份關注度被持續提升,而在白酒、醫藥、金融、地產等領域的頭部公司則領教了機構資金的“區別對待”,茅台被堅守,五糧液被減持;“地產茅”易主,萬科被保利替代,而“製造茅”格力和美的則雙雙掉隊。
從市值規模統計,目前A股市場整體依然呈現二八分化格局,機構持倉和調研情況繼續加速了這種趨勢。今年以來,截至5月12日,共有1592家公司獲得機構的調研,只佔目前全部A股比重的33.43%。
對於投資人來説,完全照搬去抄機構的作業也不科學,畢竟數據有一定的滯後性。但被機構重點關注和持倉的公司,對投資人的參考作用不容小覷,尤其是被機構長情的股票更有研究價值。
被100家以上機構持有的公司數量持續增加
長期機構資金有增有棄 加速“茅指數”公司裂變
上市公司股價長期上漲,除了優異的基本面,成熟的機構資金是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回看近5年以來不少以各種“茅”命名的行業龍頭股,都是如此。而這些長期機構資金對於公司態度的變化,通過持倉機構的數量以及持倉市值也可充分體現。
年初至今,市場劇烈波動,全部A股的總市值已驟降至72.36萬億元,不到5個月就“蒸發”了15.32萬億元。那麼這個特殊的時期,一直被機構資金長期駐守的“茅指數”公司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紅週刊》通過Wind統計發現,今年一季度末,有74家公司同時得到了超過100只機構產品(包括權益類公募基金、陽光私募、社保基金、券商、保險、QFII和陸股通)的青睞重倉。這一數字在過去5年內最高(見表1)。這説明,雖然市場在下跌,但好公司依然在被機構集中增持。
如果將重倉機構數量進一步上抬,被超過500只機構產品重倉的公司,則自2021年二季度以來持續縮減,而在市場火熱的2020年四季度、2021年一季度時,報告期末都各自有7家公司的持有機構數量在500只以上,但今年一季度末已僅剩4家,分別是寧德時代、貴州茅台、藥明康德和隆基股份。同時被超過1000只機構產品持有的公司則只有貴州茅台和寧德時代兩家。貴州茅台是在2020年三季度末的時候機構產品數量率先突破了千家,寧德時代是在2021年中期得到逾千隻機構產品的關注,並在2021年三季度反超貴州茅台,至今仍是機構參與度最高的公司。
雖然好公司被機構集中增持,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被100家及以上機構產品同時持有的公司,機構的增減倉態度也各有不同。其中,智飛生物、保利發展、牧原股份、寧德時代、温氏股份、紫金礦業和中國核電的持股機構數量均較上一報告期末增加超過百家,而瀘州老窖、立訊精密、韋爾股份、億緯鋰能、歌爾股份、五糧液和東方財富的機構持股家數則較上一報告期末減少了超過百家。這些被增倉和減倉的公司基本都是“茅”指數成份股,通過這些機構的增減持也可以看出資金對這些公司的態度出現了分化趨勢。
新能源龍頭仍成機構扎堆首選:
寧德時代、隆基股份最搶手
統計近幾年機構對新能源領域公司的佈局,可以看到,2016年末同時被超過100只機構產品持有的公司中,還沒有新能源領域標的的身影。而自2017年開始,被機構重倉的新能源公司則逐年增多,今年一季度末,有23家新能源公司被逾百家機構產品重倉,較2021年四季度末增加了9只,有色金屬板塊的天齊鋰業、華友鈷業、紫金礦業、明泰鋁業;電力領域的長江電力、中國核電、三峽能源;光伏設備的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電池板塊的億緯鋰能、恩捷股份;整車領域的比亞迪均在其中。
但加倉幅度最大的分別是“鋰電池茅”寧德時代和“光伏茅”隆基股份。
深圳翼虎投資董事長餘定恆向《紅週刊》表示,板塊經歷了近兩年的發酵,前期市場關注和炒作的重點主要集中於光伏、組件等產業上游,未來機會很可能向估值更低的整車、新能源汽車零配件等下游轉換。
寧德時代自2018年6月11日登陸A股創業板,3年半的時間即斬獲了近20倍的漲幅。儘管從去年12月初股價最高點到今年5月經歷了48.99%的最大回撤,但今年一季度期間仍繼續得到了機構資金的密集關注,參與重倉的機構產品數量也在不斷創新高,最新數量已達到了1301只,排在全部A股的首位。
在今年一季度,寧德時代的業績其實呈現了增收不增利的現狀。原因主要是上游原材料價格漲幅明顯,而為了維持規模,公司也不敢貿然漲價,畢竟動力電池技術壁壘不高,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但寧德時代的高市場份額,也讓新電池企業很難虎口奪食。總的來説,寧德時代依然可以穩居龍頭寶座,同行暫時對其構不成太大威脅。寧德時代也在逐漸告別暴利時代,未來能否保持足夠的市場份額,是未來能否留住眾多機構資金的關鍵。
再來看“光伏茅”隆基股份,自2020年起機構持倉一直比較穩定。公司光伏龍頭地位穩固,而且硅片組件市佔率穩居全球第一,這或許也是無視市場波動,機構堅定守倉的原因。
機構選擇性“喝酒”:
堅守貴州茅台,減倉五糧液
白酒、醫藥頭部公司也一直是長期機構資金壓艙的首選。不過,從近幾年的重倉變動情況統計,機構資金對行業內部不同公司的持有態度也有所分化。
白酒板塊中,機構對“一哥”貴州茅台的“忠實度”顯然更高,2021年一季度末達到頂峯,同時被1273只機構產品重倉後,此後幾個報告期數量雖有所減少,但從環比變動來看,自2021年三季度開始,重倉機構數量也已重新逐季增加,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分別為1028只、1148只、1192只。而2020年四季度末,重倉五糧液的機構數量也曾多達928只,但此後則參與熱情逐季下降,今年一季度末已降至377只。
在白酒行業一直有着茅台和其他的説法。翻看兩家公司的財報,相比茅台業績的提速,五糧液雖然也持續保持着兩位數的增長,但增速卻有所放緩。
此外,從2022年一季報看到,五糧液出現了-34.01億元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茅台一季度出現-68.76億元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但是茅台是財務公司的客户存款和同業存放款減少,與茅台酒銷售無關,扣除這個因素公司同比銷售還是增加的。而五糧液2022年一季度銷售收現是137.35億元,2021年一季度銷售收現是210.66億元,同比下降明顯,這説明受疫情影響五糧液的動銷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此外,公司的季報解釋另外一個因素是上年同期銀行承兑匯票到期收現額度較高的綜合影響。
貴州茅台、五糧液雙寡頭格局已定的背景下,探花之爭也極為激烈。近年來,機構對瀘州老窖的參與熱情明顯更高,2021年四季度末重倉瀘州老窖的機構產品增至471只,今年一季度也仍多達370只,而同期,重倉山西汾酒的機構家數始終在200餘家,重倉洋河股份的機構數量也最多隻有百餘家。
機構配置醫藥股趨勢分化:
智飛生物持股井噴 藥明康德被長情
與白酒股類似,機構對於醫藥各細分龍頭的青睞度也同樣較之前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疫苗股智飛生物得到的機構青睞度較之前明顯提升,此前在2021年一季度末,公司曾同時被258只機構產品重倉而創出了歷史高點,而之後參與其中的機構數量則逐季減少,2021年四季度末已僅剩93只。但今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參與重倉的機構家數再次迎來井噴式增長,合計292只刷新了此前高點。
身為默沙東HPV疫苗在中國大陸的獨家代理商,疫苗巨頭智飛生物2021年、今年一季度,業績迎來快速增長。雖然自去年年中以來股價也經歷了較大的調整,但觀察公司最新大股東名單可以看到,不僅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與招商國政生物醫藥指數分級基金對其實施了進一步增持,公司還獲得了向來以打新著稱的迎水投資的新進建倉,迎水合力13號私募基金和9號私募基金分別以1171.7萬股、996.6萬股的建倉成為公司的第八大和第十大股東。
相較於智飛生物機構關注度的提升,CXO龍頭藥明康德的機構長期關注度也一直較高,今年一季度末551只機構產品的共同持倉,雖較2021年三季度末有所降低,但仍成為了報告期內為數不多同時被超過500只機構同時持有的公司。森瑞投資董事長林存對《紅週刊》表示,CXO領域的業績數據非常好,藥明康德未來的訂單也很飽滿,這在當下的環境中非常難得。“從長遠視角看,中國的CXO產業在全球仍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同時,中國的醫藥工業也要向前發展,CXO是底層基石,未來一定會不斷做大做強。”林存認為。
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有的醫藥龍頭卻被機構大幅減倉,比如曾為炒股大媽狂賺100倍的疫苗“一哥”長春高新,受生長激素集採的影響,市值即陷入了跌跌不休的調整,由此也遭遇了機構資金的大規模減持。2021年一季度末,同時有429只機構產品同時重倉長春高新,排在當期機構參與榜的第八位,而今年一季度末,重倉長春高新的機構為54只排在最新一期機構參與榜的第154位。
金融頭部企業命運大不同:
招商銀行長期居首 東方財富後來居上
大金融領域中,長期資金對代表企業招商銀行、東方財富、民營保險龍頭的追逐熱情也呈現了不同的趨勢和變動。
身為銀行股中的“優等生”,招商銀行長期以來一直位居機構資金核心持股名單,且大資金對招商銀行的關注度變化較小,2019年以來,參與重倉其中的機構數量始終在500家上下浮動。
東方財富在2021年下半年則呈現了質的飛躍,2021年四季度末,參與其中的機構家數增至609家,僅次於寧德時代、貴州茅台,排在了期間機構參與榜的第三位。但今年一季度,隨着市場的回調,身為券商公司,東方財富無疑因此受到了影響,由此也擾動了機構資金的態度,一季度末參與重倉的機構家數有所減少,降至358家,排在了全部A股機構參與榜的第九位。上述保險股則自2021年年初以來就持續遭遇了機構資金的不斷減持,早在2017年、2018年末,重倉該保險股的機構數量甚至較貴州茅台更勝一籌,2019年、2020年末排名雖有所下滑,參與重倉的機構家數也仍逐年遞增,2020年四季度最高時有735家機構同時持有其股份。但進入2021年,機構的態度可謂急轉直下,今年一季度末已僅剩156家。
不難發現,機構的態度受業績變動的影響很大,最近兩個財報期,招商銀行與東方財富均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持續增長,而上述保險股亮相的財務指標則呈現了持續下滑的趨勢。而對於機構未來的態度,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池雲飛向《紅週刊》表示,機構明顯青睞東方財富,是因為主動權益基金一般更重視尋找Alpha收益,科技金融企業相對傳統金融企業近幾年來表現出更強的成長性,因此受到了機構更多的關注。但這種趨勢是否會延續還要看這類企業是否能在業務上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成恩資本董事長王璇向《紅週刊》表示,該保險股2021年以來股價表現持續不佳,且遭遇機構資金大規模減持,主要在於其資產端與地產掛鈎太深,受到了地產的嚴重拖累。即使今年以來地產板塊走出反彈趨勢,也並不意味行業基本面已經見底,公司股價中是否已經完全計價與地產的相關因素還需跟蹤。另外,權益市場表現不佳也影響到了機構資金的配置態度。而2021年東方財富身為券商成長股的代表性標的,在公募大年則明顯受益,由此推動了機構資金的配置慾望。
“地產茅”易主 萬科讓位保利
“製造茅”美的、格力掉隊
分析機構持倉變動,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機構持倉的地產龍頭中,多年來居首的萬科,在今年一季度讓位於保利。
2019年年末時,重倉萬科的機構還多達447只,但此後即明顯縮減,今年一季度末為204只。而保利發展近幾年來則得到了越來越多機構資金的認可,今年一季度末,參與重倉保利發展的機構產品已增至434只,而保利發展的股價也在今年一季度創出了歷史新高,一度成為A股房企市值“新一哥”,雖然這個位置僅坐了兩天,又被萬科超過,但無疑也是質的飛躍。
深諳地產行業的財經知名博主@朱酒向《紅週刊》表示,萬科2021年淨利潤暴跌,比所有預測機構的最差數據都更甚,導致了機構資金的大批量回避。餘定恆則表示,兩家公司策略不同,保利隸屬央企,而萬科屬於混合所有制。從既往市場表現來看,央企國企類企業在產業政策底部通常更為激進。
而受地產週期的影響,家電製造業也被抑制了產業需求。美的集團、海爾智家的機構持有數量均較此前高點時明顯回落,格力電器更是已經退出了超百家機構共同持有標的的陣營,今年一季度重倉機構僅剩43家,而2019年四季度末時,同時重倉格力電器的機構則曾多達511家,同期僅次於貴州茅台、中國平安和招商銀行。目前格力電器總市值已跌至1966.56億元,不僅低於美的集團的3900.16億元,也低於海爾智家的2414.53億元,處於“三巨頭”最後一位。公司的多元化發展一直未能得到資金的認可。
同樣在多元化發展的美的集團,也未能得到更多資金的認可。且結合財報發現,除了機器人業務發展尚且值得期待,美的的其他發展項目目前都未有太多實質性的效果,短時間公司還很難摘下“家電”的標籤。
A股市值繼續呈現二八分化
只有三分之一的公司能得到機構關注
觀察今年一季度被100家及以上機構產品同時重倉的74家公司,其中69只總市值超過500億元,57只總市值在千億元以上,總市值規模最小的公司為明泰鋁業,最新市值為239.81億元,而同期,在剔除銀行與“兩桶油”後,全部A股的平均市值只有151.94億元。
隨着國內機構資金的不斷髮展壯大與海外資金的持續流入,A股市場總市值規模被迅速抬升,但個股市值兩極分化的剪刀差則明顯加大,長期資金持倉是導致這種分化的原因之一。
2020年年初以來,市值超過市場整體均值的公司佔比已降到了20%以下,最新數據顯示,兩市4762只非銀非“兩桶油”公司,只有903家的市值超過了市場均值,佔比18.96%,“二八”格局依舊明顯。且從市值排名前200位的公司市值之和佔全部A股總市值的比重統計,2021年年初的牛市中,比重一度達到了51.24%,也就是説全市場4163家公司,市值排名前200的公司市值和就超過了全市場總市值的半壁江山。之後比重雖有所降低,目前也依然有47.28%(見表3、表4)。
不過,如果從個股統計,儘管多數頭部市值公司依然是“老面孔”,但新舊交替也有出現。2021年年初,兩市有119只A股總市值超過千億元,而以目前的最新市值統計,其中只有86家仍在千億元以上,這些公司也基本都在被100家機構產品重倉的名單中。
此外,被機構調研的公司的數量和整體A股公司數量相比,比例也越來越小。
統計2016年以來機構關注調研公司的整體數量,在市場標的總量幾乎翻倍的背景下,機構參與調研公司佔當時全部A股的比重則呈減少趨勢,2016年全年,機構共調研了1398家公司,佔當時全部A股比重的46.54%;2021年全年,機構合計調研了2013家公司,佔當時全部A股比重的43.35%。今年以來,截至5月12日,共有1592家公司獲得機構的調研,佔目前全部A股比重的33.43%(見表5)。
鑫然投資董事長孔令峯曾在接受《紅週刊》採訪時表示,機構調研的成本很高,調研一圈,反覆路演交流後,如果只能做出極少的貢獻,那性價比就太低了,所以對很多買方來講,他們會立刻放棄這種機會,而是把更多的經歷和財力投入到可以做出更大貢獻的地方。
(本文已刊發於5月14日《紅週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
本文源自證券市場紅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