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資源正在向製造業迴流,昔日“高風險區”已不同以往。
從上市銀行半年報中發現這樣一個趨勢:多家銀行製造業貸款增速提升,不良率得到明顯壓降。
這一現象釋放出積極信號——製造業投資正在回暖。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這個一度被銀行視為“不良重災區”的行業,為何重新受到青睞?
政策號召是主要原因。在監管層揮舞的大旗之下,銀行把服務實體經濟放到更突出位置,嚴格落實房地產行業的宏觀審慎管理要求。因此得以騰挪出更多信貸資源向製造業等重點領域傾斜。
尤其是在疫情發生以後,銀行對公貸款的投放力度有所加強,製造業貸款也水漲船高。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製造業貸款增加1.7萬億元,佔2020年全年新增製造業貸款2.2萬億元的75%。
據統計,16家主要銀行上半年製造業貸款總額合計97514.96億元,較年初增加5436.05億元,增速8.09%。除個別銀行製造業貸款有所下滑,其餘14家銀行均實現正增長。
強者恆強的國有四大行製造業貸款規模都在萬億級以上,工商銀行規模最大,製造業貸款餘額16875.76億元,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增速較快,保持雙位數增長,中國銀行佔比最高。
股份行中,新晉“對公之王”浦發銀行拿下“頭把交椅”,製造業貸款規模達4281.05億元,超過郵儲銀行。興業銀行位列第二,中信銀行位列第三,中信銀行製造業貸款佔比保持不變,但在新增對公貸款中,製造業貸款投放最多,佔新增貸款的22.73%。
渤海銀行、浙商銀行增速在兩位數以上,渤海銀行規模雖小增速卻快,增速高達23.49%,浙商銀行的製造業貸款規模趕超平安銀行,佔比在主要銀行當中最高,提升至12.45%。
製造業的不良貸款生成率通常較高,一般是整體不良率的2-3倍,這也是前些年製造業貸款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據中泰證券研報,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建築業是不良貸款分佈最多的三個行業。不良貸款較為集中地出現在個別行業,表明行業的景氣度和企業經營狀況迅速惡化,也意味着銀行可能進一步收緊相關行業信貸政策,而現實中銀行抽貸往往是導致企業資金鍊斷裂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會造成企業償債能力和壓力不確定性大為上升。
國有大行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都在5%上下,總體來看相差不大。其中建設銀行製造業貸款不良率最高,具體為5.11%,工商銀行最低,為4.08%。
股份行中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呈現出明顯分化,從2%-5%不等。華夏銀行、浙商銀行製造業貸款不良率較高,分別為5.54%、4.47%。興業銀行和平安銀行不良率較低,分別為2.58%、2.36%。
值得一提的是,製造業貸款不良率壓降效果顯著。上半年降幅最明顯的是浙商銀行,截至6月末的製造業貸款不良率是4.47%,較上年末下降1.54個百分點,平安銀行也壓降了1.01個百分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銀行風控水平的提升,致使製造業貸款的不良率得到壓降。例如光大銀行實行製造業重點客户白名單制度,農業銀行也在加快製造業重點客户庫的建設。
多家銀行也在半年報中提及對製造業的支持舉措,包括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支持,圍繞製造業的專業化服務建設,製造業上下游衍生的產業鏈、供應鏈金融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製造業更需要“長錢”,銀行正在加大中長期貸款的投放力度。例如工商銀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41.6%,比上年同期高出16.9個百分點。建設銀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6168.4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8.64%。浦發銀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1227 億元,郵儲銀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27.80%。
在製造業升級的主線下,優質的製造業客户依舊是銀行的首選,先進、高端和智能是時下關鍵詞。例如工行製造業貸款主要投向5G產業鏈、集成電路、顯示面板、汽車製造、工程機械、醫藥製造等重點領域龍頭骨幹企業。同時銀行也將積極支持傳統制造業企業綠色改造升級,但傳統制造業的比重下降是大勢所趨。
有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幾輪洗牌和優勝劣汰,優質的製造業企業已經浮出水面,現在的製造業已經不同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