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如何實現?國家發改委介紹這“六方面”措施
今天(3月8日)上午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介紹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明確了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GDP增長6%以上,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CPI漲幅3%左右等。他説:“這些指標的提出,考慮了經濟運行恢復情況,考慮了疫情對經濟軌跡的影響,考慮了年度之間平衡銜接,體現了瞻前顧後、區間調控的要求。可以確信,在宏觀政策的支持下,在市場主體的努力下,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是有把握實現的。”他從以下六個方面介紹來政策措施。
一是保持宏觀政策必要支持力度。促進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不急轉彎,根據形勢變化適時調整完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8%;中央對地方一般轉移支付增長7.8%;均衡性轉移支付等增長10%以上。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今年名義GDP增速可能較高,流動性要保持合理充裕。繼續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比去年提高200萬人,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繼續給予必要的財政金融等政策支持,繼續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
二是繼續實施惠企紓困政策。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穩住了1.4億户市場主體,就穩住了經濟基本盤。在減税政策方面,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税政策,延長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税舉措。在金融政策方面,延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引導銀行資金更多流向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等,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對受疫情持續影響的行業企業給予定向支持,繼續引導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在降成本方面,繼續推動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中小企業寬帶和專線平均資費再降10%,取消港口建設費,將民航發展基金航空公司徵收標準再降低20%,鼓勵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方對承租國有房屋的服務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減免租金。
三是用好改革政策。改革既是動力,也是宏觀政策的組成部分。穩增長促發展必須更多依靠改革創新這個根本動力。改革政策要着力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實施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深化放管服、企業、財税、金融、價格等體制改革。開放政策要加強支持保障,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住貿易規模和市場主體,促進外貿進出口量穩質升,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推進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對外開放高地建設,依託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四是明確科技發展和產業政策導向。科技是發展的動力,產業是發展至關重要的基礎。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大幅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切實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同時進一步加強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振興和發展實體經濟,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開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專項行動,將製造業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對先進製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額,提高製造業貸款比重,落實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繼續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試點。
五是注重需求側管理。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內需和外需協調發展,發揮好消費、投資、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關鍵性、支撐性作用。這裏重點講講消費。擴大消費必須穩定擴大就業、保持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同時要看到,去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4%,低於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的實際增速,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接觸性聚集性消費受到制約。因此,深入挖掘消費潛力,當前尤其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促進居民消費的工作,還要着力擴大商品消費包括大宗商品消費、服務消費、健康消費、信息消費、網絡消費、綠色消費。在汽車方面,要開展汽車下鄉和汽車以舊換新,引導一些地方和城市繼續放開新能源汽車限購政策和增加指標。這有利於擴大汽車消費,也有利於促進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發展。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已經達到145.6萬輛,同比增長17.3%。在住房方面,要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緩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保障好羣眾住房需求。
六是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強生態環保,有利於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要以推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為契機,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2020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已經達到了9.34億千瓦,要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推進清潔能源增長消納和儲能協調有序發展,培育壯大規模達數萬億元的節能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的目標。(總枱央視記者 王戈 都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