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發佈報告,建議東亞各國調整創新政策目標——
東亞需加速轉向創新主導型增長模式
世界銀行發佈報告指出,數十年來,東亞各國在經濟增長和減貧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方面普遍面臨一系列挑戰。為此,應加快轉向創新主導型增長模式,尤其是要調整創新政策目標,不僅要支持發明創造,還要促進現有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要關注製造業,還要支持服務業創新。
本報訊(記者高偉東)世界銀行日前發佈題為《發展中東亞創新之必要》的報告。報告指出,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創新對於“發展中東亞”地區的生產力增長和經濟進步至關重要。
發展中東亞地區指的是報告所涵蓋的10箇中等收入國家,分別為中國、印度尼西亞、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蒙古、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
報告指出,儘管數十年來發展中的東亞各國在經濟增長和減貧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方面普遍面臨一系列挑戰:一是生產率提升乏力;二是全球貿易和技術的變化給各國關鍵增長引擎之一——出口導向型製造業帶來衝擊;三是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包括氣候變化在內的其他衝擊,使得各國必須加速轉向新生產方式。
為協助決策者更好應對這一挑戰,報告審視了該地區的創新現狀,分析了企業在創新中面臨的主要制約,提出促進創新主導型增長的行動議程。報告強調,為保持高水平的經濟增長,東亞各國需轉向創新主導型增長模式。
世界銀行負責東亞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副行長維多利亞·克瓦指出:“大量證據將創新與生產率提高聯繫起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蔓延、氣候問題嚴峻、全球環境快速變化的當下,各國政府通過更好的政策促進創新的緊迫性已經凸顯出來。”
報告顯示,儘管發展中東亞地區覆蓋了多個備受矚目的創新國家,但除中國外,大多數國家的創新水平低於其人均收入水平對應的預期值。雖然各國初步採用了新技術,並且縮小了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但在技術應用的廣度與強度上依然落後。同時,該地區在創新績效方面存在很大“異質性”,無論國與國之間、國家內部、不同行業及不同企業之間均是如此。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是,服務業創新相比於製造業創新更為薄弱。但整體來看,服務業對於東亞地區各經濟體的重要性日益上升。大多數企業仍與技術前沿相距甚遠,只有小部分企業從事較為尖端的創新活動。
報告主要作者哈維·西雷拉表示:“除了少數案例,發展中東亞的大多數企業並沒有在創新方面取得進步。因此,該地區需要建立一個適用性較為廣泛的創新模型,以支持大量公司採用新技術,同時促使位於創新尖端的企業承接前沿項目。”
報告認為,阻礙發展中東亞地區創新的因素主要包括六點:一是企業缺乏對新技術的瞭解,創新的投資回報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二是企業的創新能力包括質量管理工作普遍比較薄弱;三是企業員工大多缺乏開展創新所需要的技能;四是有限的融資選擇限制了企業為創新項目籌資的能力;五是研究機構與私營企業之間的聯繫仍很薄弱,缺乏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的激勵機制;六是各國的創新政策、制度與企業的能力、需求不匹配。
報告建議,為促進創新,各國決策者需要採取以下措施:
首先,調整創新政策目標,不僅要支持發明創造,還要促進現有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創新政策的其中一個關鍵目標是,增加從事創新的企業數量。創新應包含多種形式,無論發明、應用、推廣都是創新的應有之義。同時,要支持服務業創新,而不能僅僅關注製造業。
其次,完善促進創新的關鍵配套措施,具體包括:培養學生和工人的創新技能,加強基礎技能等;通過資本市場及其他多樣化的金融工具拓寬創新融資渠道;提高管理質量。
最後,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提高設計和實施創新政策的制度能力。其中的關鍵是要改善創新制度和機構治理,加強機構間的協調;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間的聯繫,強化研究機構與企業合作的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