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暴跌,跑?
大家好,我是猩猩。
春節以來,市場出現了多次大跌。
不光是大盤指數,股票基金也都大幅回撤。
這幾天,好多之前入場的小夥伴變得有些不安。
那猩猩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市場的大跌及應對。
今年春節前後的行情很魔幻。
節前幾天,持股持基的紅包行情延續着。
基金經理也圈粉不少,比如被視為偶像的公募一哥“坤哥”。
然而節後,狂風暴雨悄悄得來了。
僅兩週的交易日,熱門抱團股跌了近20%-30%。
基金也嚴重“受挫”,坤哥旗下的易方達藍籌單月淨值下跌超17%。
昨天收盤,易方達藍籌淨值再一次大跌超過5%。
連續暴跌後,大家便有些坐不住了。
儘管基金停止申購併大額分紅,但“坤狗還錢”的呼聲依然還在。
翻開賬户,持基早的人收益大幅縮水,而年末買入的小夥伴大概率是虧損的。
行情慘淡,一批人因此開始“變心”了,情緒還有些激動。
有情緒是正常的,畢竟每個人都厭惡損失。
不過呢,一個硬幣都有兩面。
猩猩覺得,大跌或許也並沒有那麼壞。
損失面前,不少人會增加市場認識、自我認識的經驗值。
首先呢,市場充滿着未知,我們會慢慢學會敬畏市場。
因為上漲之外,下跌也是市場常態,而且短期跌幅有可能很誇張。
即便是成熟的美股市場,去年受疫情影響連續熔斷,巴菲特直呼“活見久”。
回看歷史數據,自1914年以來,道瓊斯指數有9次回撤超過30%。
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公司,股價創新高後下跌超過20%的情況出現過6次。
有些小夥伴有不切實際的預期,股價漲了覺得正常,大跌了就認為不合理。
比如,上面的吐槽“十隻股票不太可能同一天暴跌”。
實際上,市場的小概率事件無處不在。
所以啊,敬畏市場,習慣市場波動,以平常心看待漲跌才是日常生活。
其次呢,拉長投資週期,短期的損失並不意味着長期的失敗。
有小夥伴説,這幾周虧了很多,每天心情低迷,總想着止損。
如果太看重短期波動&收益,我們的投資決策和情緒管理都會大受影響的。
猩猩看過一本書——《思考,快與慢》,裏面講到了兩種思維模式:快思考和慢思考。
比如靠直覺的快思考:市場/業績一出現大跌,下意識會覺得股票/基金危險了,坤哥或xx經理不行了,不走就要虧多少錢了..
其實,這些都是基於短期事件的應激本能反應,常常會導致忽略客觀的分析。
而投資本身是件逆人性的事情,巴菲特説過“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如果再冷靜想想,多整體分析情況,慢思考或許帶不一樣的發現:
歷史總是以某種神秘的方式重複着:
看久遠一些,回顧過去,短期的回撤很並沒有阻礙優質資產的長期表現。
比如坤哥的易方達中小盤,歷史回撤雖然很多,但長期業績依然非常優秀。
淨值不斷創新高,而且表現在同行中排列前茅:
再比如基金重倉的貴州茅台:
2013年因反腐風暴淨利增速下滑,當年7月到年底股價跌超60%,最低跌至34元,當年淨利潤151億。
2015年牛市調整,3個月從高點跌超43%,最低價110元,當年淨利潤167億;
2018年10月因業績股價跌近30%,最低價477元,當年淨利潤 352億;
最近的一次,它年後回撤超過25%,股價高達1900多元,預計今年淨利潤455億。
整體來看,拉長投資週期,利潤持續增長的茅台,這些年無視多次回撤,那實際收益率將高達幾十倍。
所以啊,對於長期成長的優質資產,短期不可控的陣痛又能算什麼呢?
隨着時間過去,低估的資產不會被埋沒,而高估的資產在經過調整後,增長的業績也會發揮增值的作用。
如今的市場,尤其是熱門抱團股,經歷持續殺跌後,估值更加合理了。
這意味着,市場正在向正常化的方向移動。
昨日跌停的比亞迪,北向資金(深股通)和機構分別逆勢淨買入3703萬和16675萬元。
今天市場繼續大跌,北向資金逆勢抄底,合計淨流入24.32億元,改變了此前連續淨流出的狀態。
説到比亞迪,巴菲特的持股定力很令人驚訝:
巴菲特2008年以8元每股的價格買入了比亞迪10%的股份。
隨後呢,魔幻的一幕發生了:
一年時間它的股價漲到86元,然後又兩年跌回9.7元。
期間波動這麼大,巴菲特卻抵抗住了誘惑,持股依然沒有任何變化。
如今,股價飆漲25倍,比亞迪也成為了他的第八大持倉股。
股神的耐力,雖然我們一時學不來,但風險控制還是可以參考的。
市場不確定時,對於優質資產,我們最好做長期投資的打算,不要過於關注短期的回撤影響。
另外呢,要做長期投資,倉位一定要與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相符:
不管是什麼樣的資產,低估或者高估,如果短期調整就讓你感到無所適從,那你最好擇機(比如短期反彈)減少你的部分倉位。
巴菲特的搭檔芒格説過:
如果你對於在一個世紀內發生兩三次或者更多次市場超過50%下跌不能泰然處之,你就不適合做投資,並且和那些具有能理性處理市場波動的投資者相比也只能獲得相對平庸的投資收益。
雖然聽起來有些誇張,但應對回撤,長期主義、平常心、耐心將能帶你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