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
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運行呈現新特徵,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穩步推進。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佈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我國銀行、企業等民間部門持有的對外資產比重相應提升,目前已成為我國對外資金運用的主體,6月末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形式的資產分別佔我國對外資產的27%、11%和24%。
為什麼要鼓勵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連續快速增長,對外貿易、利用外資規模迅速擴大,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順差。將一部分外匯資源由國家集中持有轉為民間分散持有,有助於建立開放型經濟和提高外匯資源使用效率。從外匯市場建設、匯率市場化和自由浮動等角度看,私人部門應該更多地持有對外資產,實現“藏匯於民”。2015年以來,隨着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人民幣有漲有跌呈現雙向波動,企業和銀行也就是民間部門持匯意願也在逐漸增強。
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有助於優化我國對外投資及收益的結構。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對外投資,有利於市場“這隻手”更好發揮作用,繼續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金融高水平開放作出積極貢獻。
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有助於民間部門提升對外資產負債的匹配度。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各類投資4140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其中,對外直接投資、對外證券投資分別增長18%和31%,體現了境內主體多元化配置資產的需求;對外存貸款等其他投資增長2.8倍,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快速增長態勢,在境內外幣流動性充裕的背景下,境內主體自主調節資產負債配置,平衡了其他項目資金流入,有助於國際收支自主平衡。
對外資產持有主體多元化,有助於國際收支自主平衡格局更加穩固。去年以來,在國內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金融市場雙向開放的推動下,跨境資本雙向流動更加活躍。總的來看,我國國際收支已經從“雙順差”走向大體均衡。未來,我國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姚 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