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深度老齡化?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65歲人口占比達到13.5%,在“十四五”期間這個數字將達到14%,中國將進入深度人口老齡化社會,人口的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
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與人均GDP增長、衞生支出增長和國民平均預期壽命具有正相關性,中國應對深度老齡化,必須着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供給側改革。
按照65歲佔總人口比例,人口老齡化分為進入、深度、超級三個階段。據OECD經合組織相關數據: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人均GDP均值達到1萬美元,衞生總支出均值達到GDP的6%,國民平均預期壽命超過75歲;在深度老齡化階段人均GDP均值為2萬美元,衞生總支出均值為GDP的8%,國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在超級老齡化階段為4萬美元、GDP的10%和超過80歲。
目前,中國應對深度老齡化挑戰與機遇並存。一方面,15~64歲的勞動人口與65歲以上退休人口的贍養比例為5:1,減去30%在校生和非就業人員後是3.5:1,代際贍養負擔趨重;另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為8.8億人(16~59歲),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佔17.2%,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奠定了基礎。
未來,需要按照國民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組織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針對約束條件實施供給側改革,並實現代際和諧。
中國從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深度老齡化階段僅用了20多年,預計再用10年將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未來10年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轉變、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的關鍵時期。為提高國民身心健康素質,需要按照黨中央的要求深化教育、就業、社保和醫療體制的改革。
一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勞動人口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實現第一人口紅利,以科技推動經濟。要堅持基礎教育公平性,可借鑑國外經驗實行小學中學主要任課老師在當地學校輪流任教,實現基礎教育均等化。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防止盲目追求高學歷的傾向。要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領軍能力的人才,不要虛設專業和搞帽子工程。
二是深化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增加國民財富積累,實現第二人口紅利,以消費拉動經濟。按照國民預期壽命與時俱進地提高勞動人口年齡,實行早減晚增的全額基本養老金領取機制,做好大齡人員就業服務,提高就業參與率;夯實一套住房的保障機制、大力發展個人養老金;維護老年工人福利房和老年農民宅基地的權益,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和消費能力。
三是實現醫保醫藥高質量協同發展,將社區衞生醫護納入城鄉建設的基礎設施,提高國民身心健康素質。普通專科進社區,支持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服務,解決婦兒保健和居家養老的醫養結合問題。公立三甲醫院發揮龍頭作用,解決疑難危症、醫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問題,通過專科醫生聯盟(可嵌入商業相互保險的利益相關機制)或者緊密型醫療集團(見深圳羅湖醫院集團的家庭醫生團隊建設)賦能基層。財政預算和醫保基金支付要引導社區和龍頭醫院合理轉診、資源共享,打造臨牀、機構和體系整合的、連續的醫護服務體系,改變分級掛號、建病案、做檢查的現象,提供可及、安全和可支付的基本醫護服務。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