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銀行連環“爆雷”,美元深層危機開揭!

由 希學英 發佈於 財經

本文轉自【玉淵譚天】;

硅谷銀行倒閉的連鎖反應還在發酵。3月10日,這家美國排名第16的銀行倒下之後,有不少銀行都在惴惴不安地祈禱,下一個倒下的不要是自己。

這樣的不安並非空穴來風。

硅谷銀行倒閉後,事件中一位硅谷初創公司的CEO,跟譚主説起自己經歷整個過程的震驚:

很難想象這樣一家根基牢固且行業滲透率很深的銀行,在這麼快的時間裏就倒閉了。

然而,緊隨其後,美國簽名銀行也因為“系統性風險”被關閉。其他美國銀行的情況也不太妙,第一共和銀行開盤跌67%,創紀錄最大跌幅,西太平洋合眾銀行盤初觸發熔斷,美國阿萊恩斯西部銀行直接停牌。

我們常説,如果房間裏發現了一隻蟑螂,一定不只有一隻蟑螂。

儘管在硅谷銀行倒閉之後,美聯儲很快就出手了,但現在,情況依舊不樂觀。

這幾天,大家在討論硅谷銀行的時候不斷提到美聯儲、通脹、美債危機,在美國曆史中,這些問題都不是第一次出現,最終似乎也都化險為夷了。但事實是,風險一旦出現,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只會被掩蓋,轉移。

而今天的這場危機,正在讓一些更深層的問題無處遁形。

這場危機的禍根,從何而來?

大家都知道,2020年以來,美國為了應對抗疫失敗造成的經濟下滑“直升機式撒錢“,美聯儲大概印了5萬億美元拋向市場。

然而,由於經濟活動遭到疫情重創,市場沒有那麼多的資金需求,陡然增多的貨幣,很多就被存進了銀行。

從2020年末到2021年,硅谷銀行存款從1020億美元,上升到了1892億美元。

硅谷銀行便用這些存款,大量購置了低利率的美國國債和MBS債券。

由於國債是一種長期投資,錢投進去,到期之後才能收回本息,但客户卻隨時都可能來銀行提款,這就給銀行埋下了流動性隱患的“雷”。

儘管如此,對於硅谷銀行而言,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由於市場資金需求的疲軟,這些短期存款無法被貸出,又不能空置在帳户上,國債已經是一種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了。

而且,一般情況下客户不太可能同時發起提款,所以,原本只要硅谷銀行有足夠的現金維持每日正常的提款需求,就可以正常經營下去。

但是“雷”的隱患,卻被美聯儲引爆了。

2022年,為了抑制量化寬鬆帶來的高通脹,美聯儲開始了暴力加息的進程,這帶來了兩個直接影響:

首先是,硅谷銀行手中的美債價格,隨着利率的上調而暴跌,賬面出現了“浮虧”。

而高利率導致融資難度增加,使企業紛紛提取存款。

但這還不是最要命的。

更要命的是,看到利率在短期內迅速升高,許多人把長期存款提前取出來,以當前的高利率再次存入銀行,追求短期逐利。

於是,硅谷銀行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

由於手頭的現金不足以滿足客户的提款需求,硅谷銀行不得不提前拋售持有的美債。這一下,“浮虧”就變成了真虧。

拋售之後,引來了更大恐慌。來取錢的人越來越多,當地時間3月9日,提現轉移申請總額就高達420億美元,這遠超硅谷銀行能承受的極限。如此擠兑,只能宣佈倒閉。

如此回看,無論是硅谷銀行購買美債,還是存款客户“取長存短”,都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就在於美聯儲的暴力加息,它像催化劑一樣,讓這些行為產生了不可控的劇烈影響。

一方面,美國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管們透露,從小型放款機構轉移資金的要求已應接不暇,由於懷疑一些中小銀行存在跟硅谷銀行相似的流動性危機,美國出現了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存款流動。

在金融系統是否可信這件事上,美國民眾已經在用實際行動進行投票了。與民眾取不回錢的擔憂相比,金融系統的信任危機也許是讓美聯儲更加撓頭的問題。畢竟,金融業本身就是以信任為基礎的行業,摧毀信任很容易,但修復起來則很難。

其實,美聯儲放水和加息,一直是美國收割全球的常規操作,過去大多是讓別的國家來買單,沒想這一次收割到了自己的頭上,才引起了美國國內如此的恐慌和震動。

與美國國內的驚訝和束手無策相比,國際社會對美國的這種收割,早就開始有了防範和應對。

從美國2022年進入加息進程以來,美聯儲每一次大幅加息後,都會緊跟着美國國債被拋售的情況。尤其是進入2022年下半年,全球拋售美債的步伐明顯加快了。

一般來説,遇到各國拋售美債時,美聯儲會通過購買與拋售美債的方式,調節美債市場流動性。

最近十幾年來,美債不斷打破上限的約束,美國通過印錢、發債,再通過發債還債的操作,已經自我循環成了無限膨脹的危險。

在此過程中也並非沒發生過美債被拋售的情況,但是美聯儲都可以通過自己回購來兜底。

但現在,美聯儲的兜底措施不靈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衝擊遠未結束。

3月14日,美國公佈最新CPI數據,2月CPI同比上漲6%,核心CPI指數為5.5%,相比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依然高出太多。

也就是説,為了抑制頑固的通脹,美聯儲很大概率還會維持加息。這意味着,各國拋售美債的情況將進一步加劇,美國內部的銀行擠兑風險將進一步上升,這些銀行和金融機構也會進一步拋售美債。

美債成為了“燙手的山芋”,而美聯儲為了維持縮表,卻只能束手無策地看着。

危機出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危機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特別是缺乏兜住底線的措施,往往會擊穿預期。

作為一種用美元計價的資產,當美債在國際和國內被如此拋售,美聯儲又無法接手,長此以往,就可能引發美元信用危機。

也許有人會説這是杞人憂天。

但到底是不是杞人憂天,關鍵要看美國的控制能力,特別是兜底的短期措施失效時,從長期來看,是否具備控制美債規模的能力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實際上,美國也曾短暫出現過國債規模縮減。

得益於90年代美國信息技術產業的革命性崛起,1998年,美國實現了60年代以來的首次財政盈餘。美國政府槓桿率隨之下降,美國國債的供給量開始收縮。

然而,財政平衡和債務規模的穩定,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此後,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產業“空心化”加劇,美國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整體放緩,金融業規模卻不斷膨脹。

當美國經濟自身無法找到新的價值創造點,美國的經濟增速早已無法趕上美國國債膨脹的速度,隨後,美國再也沒能控制住國債規模。

經濟學者陳經給譚主講述了一種未來的可能,這種情況下,各國不會再繼續信任作為一種美元資產的美債,就會進一步間接削弱美元在各國外匯儲備和國際交易體系中的比重。

日債和日元,就是典型的前車之鑑。

美債泡沫的破滅,已經浮現了徵兆,而加息帶來短期內利率快速上漲,只是讓這個問題更加暴露。

這,或許才是連環“爆雷”背後,更令美國憂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