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挑戰交織 歐洲經濟苦尋脱困之策(環球熱點)
英國當前通貨膨脹水平接近四十年來最高點,不少人在維持日常生活上捉襟見肘。圖為消費者在英國倫敦的一家超市採購食物。新華社/法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歐洲部主任艾爾弗雷德·卡默近日在IMF和世界銀行2023年春季會議期間表示,儘管近期表現尚可,但歐洲經濟增長趨勢正在減弱,地區國家面臨遏制通脹、維持經濟復甦、維護金融穩定三重挑戰。歐洲經濟為何陷入多重困境?前景如何?
陰雲難散
據IMF預測,今年,歐洲地區發達經濟體平均通脹率約為5.6%,新興經濟體為11.7%。核心通脹率預計在2024年底前都將高於歐洲央行目標水平。此外,歐洲發達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6%降至0.7%,明年為1.4%。
通脹高企仍是歐盟面臨的核心挑戰。歐盟統計局日前公佈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歐元區3月通脹率按年率計算為6.9%。其中,食品和煙酒價格同比上漲15.4%,非能源類工業產品價格上漲6.6%,服務價格上漲5%,能源價格下降0.9%。當月,剔除能源、食品和煙酒價格後的核心通脹率為5.7%,創歷史新高。
為遏制通脹,歐洲央行自2022年7月以來已連續6次大幅加息,共計加息350個基點。3月16日,歐洲中央銀行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公佈最新一輪加息信息——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均上調50個基點,自3月22日起,將主要再融資利率、邊際借貸利率和存款機制利率分別上調至3.50%、3.75%、3.00%。
在艱難遏制通脹的過程中,歐洲經濟飽受經濟衰退危險的困擾。今年3月,歐盟統計局在彙編經修正的數據後表示,2022年四季度歐盟(包含全部27個成員國)經濟環比萎縮0.1%。如果歐盟經濟在2023年一季度出現萎縮,這將意味着它陷入技術性衰退,即經濟連續兩個季度萎縮。
荷蘭商業銀行資深歐元區經濟學家貝爾特·科萊恩表示:“更多數據出爐,證明歐元區經濟在苦苦掙扎。如果更深入地研究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就會揭示一幅黯淡的圖景。”英國凱投國際宏觀經濟諮詢公司歐元區副首席經濟學家傑克·艾倫—雷諾茲認為:“政策收緊可能會在今年將歐元區推入衰退。”
與此同時,金融風險的陰雲仍在歐盟市場徘徊。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數據顯示,3月以來,德意志銀行股票下跌超過26%。市場普遍認為,信用違約掉期價格飆升是導致德意志銀行股價下跌的主要原因。信用違約掉期是一種針對信用違約事件的金融產品,當其價格升高時,説明投資者對金融機構違約風險的擔憂增加。《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瑞士信貸集團被迫被規模更大且更穩健的競爭對手瑞銀集團收購後,市場對德意志銀行的健康情況感到擔憂。
艱難平衡
“近期,歐洲銀行業和更廣泛金融領域的穩定遭遇挑戰,給短期經濟增長前景蒙上陰影。勞動力市場緊張、能源價格再次回升和地緣政治衝突持續等因素可能會阻礙增長並抬升通脹。此外,金融穩定風險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可能導致危機並拖累經濟增長。”正如艾爾弗雷德·卡默所言,歐洲經濟面臨的三重挑戰正相互交織、相互強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朔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當前,歐盟要在遏制通脹、維持經濟復甦、維護金融穩定之間尋找平衡非常困難。一方面,歐盟為抑制通脹,收緊貨幣政策,持續加息,給金融市場帶來一定壓力,引發銀行借貸成本上升、企業和個人債務償付利息增加、債務違約風險加劇等風險,進而可能引發歐元貶值,歐洲資金加速流向美國,加劇金融市場動盪。與此同時,加息還可能抑制企業投資慾望和個人消費意願,導致經濟增長缺乏貨幣政策支撐。此外,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西方國家普遍採取相對寬鬆的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佔GDP比重已達到歷史高位。如今,歐洲各國繼續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已相對有限,在貨幣政策收緊、財政政策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歐盟抑制通脹的目標更難實現,在遏制通脹、維持經濟復甦、維護金融穩定之間的平衡也更難達成。
歐盟當前面臨的經濟困境,也與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疲弱密切相關。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歐洲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孫彥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分析,從2008年歐債危機到新冠疫情前,歐盟不斷推進結構性改革,降低歐盟成員國中部分重債國的債務水平,但這些國家經濟體系缺乏效率、社會保障體系過於拖累經濟增長等問題並未得到根本性改善。疫情發生後,歐洲多國政府大規模增加財政開支,債務水平飆升,結構性改革成效受到較大沖擊。此外,歐盟在能源一體化方面的軟硬件建設上相對滯後,俄烏衝突發生後,歐盟成員國在應對能源危機和控制通脹方面的步調缺乏協調,加劇能源危機帶來的經濟衝擊。儘管當前歐盟正加速能源結構調整,但至今在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和產業供應鏈多元化方面的實際成效並不理想,還需跟蹤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王義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近年來,歐盟雖然大力推進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雙轉型,但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不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網絡信息產業等領域的發展相對遲滯。在傳統產業領域,歐洲面臨的去工業化趨勢明顯。
“歐洲經濟面臨的難題還與外部因素影響有關。”王朔分析,其一,疫情期間,美聯儲採取多輪量化寬鬆政策,歐盟跟進,結果帶來通脹高企的“反噬”效應。其二,受疫情和俄烏衝突影響,全球供應鏈受阻甚至中斷,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貨幣政策等因素疊加,加劇歐洲通脹問題。其三,歐洲主要經濟體對外依存度較高,德國、意大利等重要工業國對外出口占GDP比重較大,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需收縮的情況下,歐洲經濟增長面臨更大壓力。
“良方”難尋
世界經濟論壇近日發佈《首席經濟學家展望》報告指出,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受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美歐可能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等因素影響,今年世界經濟預計陷入衰退,歐美國家經濟增長前景尤為黯淡。所有受訪經濟學家均預測,2023年歐洲經濟增長“疲軟”或“非常疲軟”。
荷蘭國際集團宏觀研究部負責人卡斯滕·布熱斯基認為:“歐元區成立以來最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已經並將繼續對經濟產生不利影響,未來,歐洲央行將在價格穩定和金融穩定之間做出艱難平衡。”英國經濟學家西蒙·沃德表示,英國和歐元區等地的廣義貨幣年增長率遠低於本世紀頭十年的平均水平,這一點非常令人擔憂,暗示着經濟衰退即將到來。
“歐洲經濟問題的複雜性意味着,歐盟難以僅憑單純的經濟手段解決當前經濟困境。”王朔分析,經濟政策層面,歐盟採取緊縮貨幣政策,繼續加息進程,試圖遏制通脹增長勢頭。但從經濟規律的角度來看,抑制高通脹總是以犧牲金融穩定和經濟復甦為代價,在抑制通脹、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之間尋求平衡本身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經濟問題,對歐盟經濟政策的制定能力是個考驗。國際環境層面,歐洲積極表態,希望促進俄烏衝突儘快化解,從而減少外部環境對歐洲經濟的衝擊。但歐洲在俄烏局勢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難以左右局勢發展。產業發展層面,歐盟通過出台《淨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歐洲芯片法案》等系列舉措,試圖加快半導體產業、新能源產業發展,加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但受美國因素的制約,歐盟的自主性有限。歐盟能源結構轉型也難以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因此,儘管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歐盟正努力朝着正確方向前進,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面對諸多經濟問題,歐盟很難找到“良方”。
“歐債危機以來,歐洲防火牆制度建設較為完備,歐洲出現大規模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較低。但是,在歐洲經濟相對低迷的市場預期下,防範市場恐慌情緒仍然必要。”孫彥紅認為,加強與中國經貿合作是提振歐洲經濟增長前景的重要渠道。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相對樂觀,可以預期,中歐經貿合作將為歐洲經濟恢復增長提供重要助力。
本報記者 高 喬《 人民日報海外版 》
( 2023年04月22日 第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