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何以防憂,唯有遠慮。

  作 者丨華商韜略出品人 畢亞軍

  越是高景氣時越看到繁榮背後的憂患並以遠慮防近憂,越是景氣低落時越看到挑戰背後的機遇並堅定信心佈局未來,這是基業長青的共同特徵。

  【穩得起,扛得住】

  8月29日,復星醫藥公佈了2022年中期業績: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收213.40億元,同比增長25.88%;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18.62億元,同比增長18.57%。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兩個業務表現尤其亮眼:

  一是新產品收入貢獻持續增長,佔比已達25%。目前,以仿製藥為核心的醫藥企業正在藥品集採之下普遍面臨利潤下行之困,創新產品持續兑現業績讓復星醫藥更好地應對了這一挑戰。

  一是海外業績繼續增長,海外營收佔比已達35.58%。在當前的逆全球化浪潮下,其海外業績佔比非但沒有下降反倒還同比提升了近5個百分點。

  這也反映出復星醫藥過硬的抗風險能力:即便大勢嚴峻,也能穿越寒氣繼續向前。

  復星醫藥是復星的核心企業之一,這份報告也讓人對備受關注的復星增添了信心。而復星國際緊隨其後公佈的2022年中期業績,則進一步彰顯出這種品質。

  據報告,2022年上半年,復星國際總收入達人民幣828.9億元,同比增長17.7%;企業經營性利潤達人民幣23.3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5.5%。

  而且,復星國際同樣在最有挑戰的領域,逆勢表現出穩健力與生長力。

  期內,復星國際的海外收入達到人民幣387.6億元,同比增長30.7%,佔總收入的46.8%。

  在大家都以為業績難看的文旅業務領域,其全球性度假村及酒店品牌Club Med營收達人民幣57.4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36%,並已恢復到疫情前的90%。

  包括其海外保險與金融業務,也都在後疫情時代率先開啓增長模式。期內,復星葡萄牙保險總保費收入26.3億歐元,同比增長12.8%;HAL德國私人銀行毛收入1.92億歐元,同比增長41%。

  最受關注的財務與資本結構方面,復星國際同樣表現穩健。期內,其境內外含銀團貸款公開市場融資人民幣176.7億元;總體計息負債平均成本為4.5%,處於低位;集團現金、銀行結餘及定期存款充裕,達人民幣1176.5億元。

  在國內經濟承壓,大型民企屢屢“暴雷”的影響下,復星國際今年以來是好消息伴隨壞消息。

  比如,評級機構標普6月發表報告,維持復星國際評級展望為“穩定”,肯定其控制債務的努力和內生式增長戰略,但穆迪卻將復星國際企業家族評級調至B1,評級展望為“負面”。

  穆迪對復星國際和銀行的長期穩定關係,可退出的豐富資產資源,以及對債務總量的有效控制都予以肯定,但卻對復星國際外部債券市場再融資環境表示擔憂。

  説白一點就是,穆迪擔憂外部環境超預期進而殃及復星國際。在當前大環境之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

  所以,即便工商銀行、匯豐銀行在最近兩月先後與復星國際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外界對復星依然不乏擔憂預期。兩份中報,算是對這些擔憂的最好回應:

  即便外部環境壓力不減,復星國際也穩得起,扛得住,而且在繼續成長。

  要對自己的判斷承擔實實在在的責任與代價,決定了金融機構對合作者,尤其戰略合作者的考察,一定會比評級機構對被評級者更加全面且深入。

  穩得起,扛得住,應該也是中外兩大世界頂級金融機構,與復星達成戰略合作的底氣。

  【以遠慮,防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企業也一樣。

  近年來,一些大型民企暴雷,令整個中國民企的信用環境都遭遇挑戰。研究大型民企是否靠譜,甚至成為當今資本市場的一大課題。

  要解此題,恐怕還要在報告和數據之外,從更長視野,更具體處做功課。

  從醫藥起家,到如今深耕健康、快樂、富足、智造四大業務板塊,創新驅動的全球家庭消費產業集團,復星的業務戰略與版圖一直在演變進化。

  因為這些變化,外界也時有高呼看不懂、不知道怎麼看復星的聲音。

  但事實上,復星一直有着不變的邏輯。比如,以下三個分別代表復星不同業務戰略時期的不同業務故事,其背後就有着復星穩健力與內生力的相同邏輯:

  以遠慮,解近憂,並化危為機。

  第一個故事是復星的地產業務,這也是外界關注的一個事情。

  穆迪下調其評級的一個理由就是,擔憂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更大負面波動,進而累及依然有涉足地產業務的復星。

  但真實的復星地產故事,早已不是穆迪眼中的“中國房地產故事”。

  復星是較早進入地產業務,也較早將地產做大做強的民企之一。2005年到2015年,其地產業務曾長期位居中國房企前20強,並數度衝進前10。

  也就在這一過程中,目睹行業中高地價、高成本、高房價之憂,立足未來的長遠發展,復星開始了新的產業地產的佈局:從上半場的房地產,轉向下半場的產地房。

  復星的邏輯是,城市化進程2.0中,產是核心,房是配套。以“產城融合”為理念的全新模式——復星蜂巢應運而生。

  此後,復星將其多年累積的產業整合、建設運營和城市產業服務,與健康、文化、旅遊、金融、物流商貿、科技等結合,創新推出了一個個“蜂巢”產業綜合,助力全國多個城市在產業上的精耕細作。

  在房地產的突進年代,復星反而做起了默默耕耘的產業地產佈局者,專注於服務城市發展、產業升級和家庭消費。

  一個是快,一個是慢;一邊是熱,一邊是冷。

  但當復星此前擔憂的風險成了現實,諸多高週轉大房企債務高懸,早早轉型的復星蜂巢,則換來了在大勢逆轉下的從容應對。

  更重要的是,減速地產的同時,復星藉助海外資產價格的週期變化,推動了業務全球化,並加大國內消費產業佈局,奠定了今日全球化消費產業集團版圖。

  這裏還要補充件事,這些年,復星一直在講全球化產業與產業深耕,在講復星要加強科創與產業生態,但從來沒有聽到他們講自己要多少年衝進世界500強的第多少位。

  專注於業務,專注做好自己,而不是爭你高我低,甚至是虛名。

  我個人覺得,這是特別值得肯定的。

  第二個故事,是南鋼股份(下稱“南鋼”)的故事。

  2008年之前,復星曾收購多家鋼鐵企業並分享到中國鐵公基高速成長的紅利。伴隨集團轉向全球消費產業佈局,復星陸續退出了多項重資產業務,但將南鋼等優質企業留了下來。

  鋼鐵具有強週期特點,市場景氣時大賺特賺,市場低迷時則往往血虧。

  今年以來,中國鋼鐵業再次走到週期低谷。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重點統計的會員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了53.6%,諸多企業虧損,但南鋼卻依然保持15.7億人民幣的淨利潤。

  南鋼為什麼不同?答案也是,南鋼不再是一般的鋼鐵企業了。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這些年,復星一直在推動南鋼轉型升級,包括前幾年鋼鐵業重歸景氣,也依然從長遠而慮,要求南鋼既不分紅也不投傳統業務,而是用將賺到的錢創新轉型。

  這一目標下,南鋼不但以“工業互聯網+數據治理”對標國內外燈塔工廠,全面推進智慧工廠,提升主業經營素質,同時加速向新興產業發展,以科技創新換命換活法。

  如今的南鋼主業已更多聚焦到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汽車機械、新能源、複合材料等領域,並有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創新,而且藉助復星的全球化賦能,走向了國際市場。

  主業轉型升級之外,南鋼還以復星擅長的“產業運營×產業投資”戰略,以鋼鐵新材料為核心,延伸向新材料、能源環保、智能製造、產業互聯網和上下游產業鏈,在新興產業卡位佈局。

  去年,南鋼還在印尼佈局了年產650萬噸焦炭項目,合資設立了印尼金瑞新能源(已於5月投產260萬噸產能)、金祥新能源,進一步向產業鏈上游、全球化佈局延伸。

  南鋼今年上半年大大優於大市的業績,也正是受益了這些創新轉型。據2022中報,其先進新型鋼鐵材料銷量已佔鋼材產品總銷量18.63%,並實現毛利總額近10億元。

  復星的起家業務復星醫藥,也同樣是以遠慮,解近憂,並化危為機的產業發展邏輯。

  1998年A股上市融資之後,復星醫藥早年便以投資併購為主快速崛起。到2002年,復星醫藥就已先後併購了藥友製藥、萬邦醫藥、桂林南藥等多家知名製藥企業。

  2003年,復星醫藥還與國藥集團合作成立國藥控股進入醫藥流通領域。到2008年上市10週年之際,復星醫藥的營收已近38億,淨利潤為6.9億,是上市之初的10倍。2009年復星醫藥更迎來國藥控股在港上市,公司市值高居全國醫藥上市公司第四的高光。

  但在業績高成長,尤其製藥業務形勢大好之時,復星卻在未雨綢繆了。

  當時,中國製藥企業都還以仿製藥為主,業界一致認為,仿製藥既擁有巨大前景,也是最能快速擴張並顯現經濟效益的最佳選擇。

  但復星認為,仿製藥競爭日趨激烈,醫保政策的持續深入也將倒逼國家改革醫保藥品市場與格局,所有這些將對以仿製藥為核心的製藥業務構成巨大威脅。同時復星也更清醒地看到,要縮短中國製藥企業與世界先進的差距,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原創新藥去實現。

  2009年,復星醫藥在成立以來的最風光時刻做出了最有歷史性轉折的大決策:加大創新研發佈局,堅定走創新藥企之道。而且,一出手就是從資源到市場的國際化視野。

  當年,復星醫藥就通過攜手海外科學家團隊合作,組建了以小分子化學藥研發為主的復創醫藥、以大分子單克隆抗體藥物研發和產業化為主的復宏漢霖。之後每年持續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並且以全球視野,將創新從醫藥進一步延展到醫療器械、乃至醫療服務領域。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如今,復星醫藥已在全球化創新推動下,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全球化能力突出的醫藥企業。

  其控股子公司復宏漢霖已成功上市包括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漢利康®(利妥昔單抗)、首箇中歐雙批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漢曲優®(曲妥珠單抗)在內的四款自主開發的單抗生物類似藥,引領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還有豐富的研發管線儲備。

  其合營公司復星凱特的首個產品奕凱達(阿基侖賽注射液),為國內首個獲批上市CAR-T細胞治療產品,截至2022年7月末,已列入44個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過50項商業保險,備案的治療中心達近百家。

  聯營公司直觀復星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全球領先的外科手術機器人之一,過去十年,“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的裝機量和手術量穩步提升。同時,直觀復星正在積極推進本土化進程,以更好地深耕和服務中國市場。

  全球化過程中,復星醫藥還通過於美國多地設立全球研發分中心和研發平台,在全球主要市場設立行銷平台與網絡等舉措,形成了利用世界資源做新藥,利用世界市場賣新藥的格局。

  至2022年6月末,復星醫藥全球研發人員已超過2800人,其中超過1500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擁有在研創新藥、生物類似藥、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項目超260項。全球化營銷體系建設方面,復星醫藥的海外商業化團隊也已超過1400人。

  復星醫藥自研產品漢曲優,已可覆蓋美國、歐洲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抗瘧藥已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衞生組織及非洲各國藥品採購中心的抗瘧藥供應商,挽救患者超4800萬人……

  利用全球資源做新藥,依託全球市場賣新藥,也讓復星醫藥對自身全球化給了新定義:以微笑曲線兩端為驅動的高質量全球化,這也是中國企業目前少有能做到的。

  【越困難,越堅定】

  復星醫藥只是一個縮影。

  從國際化到全球化,復星一直在努力向高質量全球化企業攀升。在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這也是復星繼續與中國發展同頻共振的體現。

  高質量意味着高價值,也意味着高難度。包括復星地產、南鋼、復星醫藥的故事,本質都是為了高質量發展,也是高難度的事。

  在地產、仿製藥高景氣之際創新轉型,在鋼鐵業大賺之際大手筆投資於創新,這都涉及眼前利益,也會遇到大阻力,除了有創新升級的難度,更要常常逆人性、逆組織慣性而戰。

  但郭廣昌和復星堅持了下來,抵制住眼前誘惑,變革的疼痛,不但防患了風險,而且換來了走向更高質量,更高價值的全球資源與全球市場新格局。

  更重要的是,復星還持續升級組織和操作系統,尤其是全球視野與創新思維,不斷提升“中國全球雙向對接”能力,讓其全球化創新驅動與“深度產業運營+產業投資”雙輪,更有能動性和可能性。

  新冠疫情之初,就和德國BioNTech啓動合作mRNA新冠疫苗研發,成功開發mRNA疫苗“復必泰”,就是這種能動性和可能性的使然。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依託這種全球化能力,以及中國市場與技術的快速發展,復星還將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跑成了國內國際資源與市場相互賦能的雙向奔赴,為持續提升其全球化、創新驅動、FC2M生態、FES體系四大核心能力提供出高效路徑。

  目前,復星已在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深度產業佈局,並建立起以本土人才團隊為核心的全球化隊伍,多名外籍管理者都以成為復星合夥人。Club Med、三亞亞特蘭蒂斯、Lanvin Group等等,都是這種雙向賦能的雙向奔赴。

  也是有了這樣的全球化基礎與能力,當外界擔憂復星受累於全球化逆流之時,復星已超越當前侷限,為全球化和與生態協同能力再升級,為雨過天晴後的未來繼續未雨綢繆。

  從復星官微信息看,郭廣昌最近就連連在德國、法國、以色列等考察復星企業,從團隊、業務、管理等方面繼續進化全球化運營,並正探討於海外設立區域總部等模式,讓全球化變成所在國家與地區的本地化。

  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這也是作為中國最具全球化影響民營企業之一的復星,對中國堅定不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身體力行。

  越是高景氣時越看到繁榮背後的憂患並以遠慮防近憂,越是景氣低落時越看到挑戰背後的機遇並堅定信心佈局未來,這是基業長青的共同特徵。

  今年是復星的而立之年。能從一個“嬰兒”開始,穿越30年風雨,走到今天立於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復星靠的也是這種既敬畏未來,又相信未來的精神。

  8月31日,郭廣昌在中報業績會上,強調“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對的事,做難的事,做需要時間積累的事”,並對復星“讓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的使命表達了堅定的信心。

  創業之初,20多歲的郭廣昌和夥伴們還兩手空空只有信心和夢想,但卻提出了“修身、齊家、立業、助天下”的宏願。

  從“助天下”到“讓全球家庭生活更幸福”, 30歲的復星滄海鉅變,但也沒變。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760 字。

轉載請註明: 復星的近憂與遠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