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發展階段理解“人口紅利”新內涵
中國的人口紅利是否依然還在?
5月11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向社會公佈。透過實實在在的數據,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中國的人口紅利不但依然還在,而且立足新發展階段,還具有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
一看人口總量。2020年我國總人口達到14.1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規模的背後,是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二看人口質量。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透露出我國人口紅利正加速向人才紅利轉變的趨勢。三看人口的年齡結構。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8.8歲,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這表明,我國勞動力資源仍然充沛,而且總的來看依然年富力強。四看人口的城鄉結構。十年間我國城鎮化率提高較快,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而且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城鎮化發展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推進,城鎮化率仍將持續上升。在這一變化的背後,是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的逐漸拉近,是人口消費能力、整個內需及經濟活力的不斷增強。
回到本世紀初的語境中,我國經濟更多體現為出口導向,人口紅利也更多表現為勞動力數量的充足和勞動力成本的低廉,這為我國吸引國外產業轉移、成為製造大國提供了有力支撐。而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語境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此,就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在經濟增長的動力上更注重創新驅動的作用,並在產業發展上致力於推動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因此,認識我國的人口紅利,也應適應這一語境轉換,而換之以新的維度、新的眼界、新的落點來切入和分析。從最新公佈的人口數據中不難發現,中國的人口變化趨勢與中國不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進程是若合符契、保持一致的,中國的人口紅利不但沒有消失,而且有了質的提高。
除去這些直觀、量化的指標,我國的人口紅利還表現在許多非量化但可觸可感的“軟實力”上。比如在價值觀層面,近年來我國大力宣傳倡導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誠實勞動、辛勤勞動、創新勞動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這種精神層面的塑造和強化將會提升人們在實際工作中的勞動效率和創新能力;又如在社會環境方面,近年來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日益濃厚,這無疑也更有利於人才價值的實現和人口紅利的釋放。
總而言之,更為龐大的人口規模、不斷優化的勞動力素質、逐步縮小的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旺盛的消費需求,這樣的人口紅利充分彰顯了“中國經濟是大海,不是小池塘”的博大氣質,也將長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底氣”,併為世界經濟發揮“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毛同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