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高管自掏腰包“護價”心切 多家銀行不斷拋出增持“繡球”

由 無英 發佈於 財經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宋亦桐)今年以來,上市銀行股東、高管不斷拋出增持“繡球”穩定自家銀行股價。1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開年至今包括蘇農銀行、成都銀行、南京銀行在內的銀行股東及高管紛紛出手穩定股價。在分析人士看來,高管和股東增持是對銀行長期發展抱有信心,也可以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最新大手筆增持的是蘇農銀行董事長,1月24日,蘇農銀行發佈公告稱,該行董事長徐曉軍計劃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不少於200萬元蘇農銀行的A股股份,此次增持計劃不設價格區間,實施期限為自2021年1月25日起6個月。一次性200萬元的大手筆增持在上市農商行中並不多見,而在此之前,徐曉軍尚未持有該行股份。對此次增持的目的,蘇農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同。” 而在2020年9月底出任蘇農銀行董事長的徐曉軍,距今掌舵不到5個月。

無獨有偶,除了蘇農銀行外,成都銀行、南京銀行的股東、高管也開啓大手筆增資模式。1月6日,南京銀行披露了大股東增持情況。自2020年6月16日至2021年1月5日,南京銀行大股東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通過上交所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該行股份1.02億股,佔該行總股本的1.016%。在南京銀行發佈公告的前一天,1月5日,成都銀行也官宣,接到部分董事增持該行股份的通知。增持主體為成都銀行副董事長何維忠,增持目的同樣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此次合計增持4萬股成都銀行股份,增持股份佔該行總股本的0.00111%。

從上述3家銀行發佈的增持方案來看,增持主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大股東增持、另一類為董監高增持。增持的原因大多因為“對公司業績的看好”。對於股東、高管大手筆增持自家銀行股份的現象,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向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目前有部分銀行的淨資產跌出了一個價值窪地,從長期投資角度來説,這個時候高管股東去持有這些股票是一種比較理性的行為,長期來看銀行的收益還是非常不錯。其次,高管和股東對股票的持有、增持實際上也是對市場發出的一種聲音,就是對銀行長期發展抱有信心,也可以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不過從整體盤面表現來看,銀行板塊仍然是“破淨”的重災區,截至1月25日收盤,37家上市銀行中,有28家處於“破淨”狀態,破淨率超過七成。華夏銀行市淨率最低,為0.44倍;“破淨”幅度較大的銀行股還包括交通銀行、民生銀行,這兩家銀行的市淨率分別為0.47倍和0.49倍;北京銀行、渝農商行、中信銀行、中國銀行、浦發銀行、江蘇銀行市淨率在0.51倍-0.58倍之間。

分析人士認為,銀行股“破淨”是由各種因素造成的,已經成為常態。一方面,是受到外部不確定因素影響,另一方面,二級市場股價波動較大,也會使銀行股受到一定衝擊,不能單一從“破淨”就否定銀行股未來估值的表現。王紅英進一步指出,儘管股價跌破了淨資產,但銀行本身的盈利增長還是非常穩定,未來銀行股票的稀缺性將會進一步凸顯。從這個角度來説,股價跌破了淨資產並不意味着企業會走向虧損,另外,得益於國家背景和嚴格的監管措施,銀行經營的穩定性、持續性增長也是可以預期的。

對於銀行板塊表現,機構也大多認為未來有望出現業績、估值的雙重修復行情。平安證券近日發佈的銀行行業月報分析認為,展望2021年一季度,看好銀行板塊獲得超額收益的機會,主要原因是考慮到2020年各家銀行均大幅夯實撥備,銀行賬面盈利表現有望逐季修復,關注2021年信貸成本釋放所帶來的業績彈性;其次,宏觀經濟持續改善與温和的政策環境,利於緩解銀行的資本壓力和信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