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資管搶灘市場 首張外資全資公募牌照獲批
首張外資全資公募牌照獲批
外資資管機構搶灘中國市場
李鋭
就在金融行業開放的背景下,外資金融資管機構紛紛提速進軍中國市場。日前,來自證監會官網的公開信息顯示,作為第一張外資全資公募牌照,已經批准發出,獲得者是全球最大的資管機構貝萊德,而路博邁、富達等外資公司的牌照申請也在排隊中。此外,全球資管巨頭先鋒領航集團,也要把亞太總部遷到上海。
貝萊德嚐到“頭啖湯”
對於貝萊德來説,沒想到,幸福來得這麼突然。就在大家都在等到牌照獲批的時候,證監會發布的最新公告顯示,就在8月21日,作為國內第一張外資全資公募牌照,獲批頒給了貝萊德。很顯然,從這個時刻開始,公募基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一個內外資機構同場競技的新時代。
就在今年4月1日,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正式放開外資股比限制,貝萊德、路博邁兩家外資公司,當天便遞交了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申請。此後,富達基金也遞交了類似申請。
根據證監會網站公佈的信息,貝萊德基金管理公司於8月21日獲准設立,公司由貝萊德金融管理公司100%控股。貝萊德基金註冊資本金為3億元人民幣,註冊地為上海市。
同時,上述批覆公告還顯示,張弛將擔任貝萊德基金公司總經理,而陳劍則是公司督察長。據瞭解,張弛也是一名公募老將,2008年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副總經理,2015年11月離職後轉戰泰康資產,任公司副總經理。
資料顯示,作為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全球資產管理規模超過7萬億美元(約合50萬億人民幣)。貝萊德今年的二季報顯示,當季總收入36.48億美元,淨利潤12.14億美元,營業利潤率38.5%。
此前,貝萊德已通過QFII、RQFII滬/深股通、債券通等途徑投資中國。2017年9月,貝萊德在中國成立投資公司,並於當年12月拿下私募牌照,成為較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資管巨頭之一。
摩根大通“股權收購”
而與貝萊德不同,摩根大通進入中國公募基金市場,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股權收購。
來自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最新信息顯示,上海信託掛牌轉讓上投摩根基金公司49%股權,轉讓價格為70億元。而在此前,摩根大通已經持有上投摩根基金51%股權,待此筆交易完成之後,摩根大通將有望100%控股上投摩根基金。
從原來的數據看,上投摩根基金的兩家股東,上海信託和摩根資產,開始的持股佔比為51%、49%,而隨着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的放開,上海信託之前通過公開掛牌,已經轉讓2%的股權給摩根資產。隨着此次49%的股權的掛牌,那摩根資產全資控股上投摩根基金的時代已經到來。
此外,瑞銀集團也曾公開表態,國投瑞銀基金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外方持股比例達到49%最高上限的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未來將會根據新的政策尋求與中方合資方做增持股比方面的調整。而在不久之前,市場上也有傳聞,富蘭克林鄧普頓尋求買下國海富蘭克林基金更多股權。不過,目前還未有進一步的明確消息。
先鋒領航亞太總部遷滬
同樣,作為另一家全球資管行業的巨頭,先鋒領航集團(Vanguard)最近表示,將把公司亞太總部,遷移到上海。此前,該公司的亞太總部則是在香港。
在2018年關閉新加坡業務後,香港是Vanguard在亞洲的主要辦事處所在地。8月27日,Vanguard相關發言人表示,公司將有序退出香港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強積金(MPF)和緊貼指數集體投資計劃等平台。在另一份聲明中,Vanguard方面也證實,將關閉在日本的業務,並將其在亞洲的主要辦事處遷往上海。
對於搬遷總部的原因,Vanguard表示,公司“一向以提供便捷、透明、低成本及客户為先的產品和服務為業務模式的核心主張”,戰略優勢在能夠實現大規模增長的市場中才能得以彰顯,且該市場的規模必須足以支撐獨特、低成本、及以個人投資者為主模式背後所需的經濟引擎。
“基於這一考量,我們一直定期審視和評估我們的國際業務。此評估過程曾促使我們在2018年決定關閉新加坡辦公室,並在其它美國以外市場的服務模式上做出改變。經過今次評估,我們決定逐步結束我們的香港業務。該業務目前主要服務於機構客户,而非我們視為主要戰略重點的個人投資者客户羣。”Vanguard解釋道。
但同時,Vanguard指出,香港是一個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也將繼續是一個受Vanguard重視的國際資本市場。香港股市仍將是Vanguard全球多元化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也將繼續通過“滬港通” 和“債券通” 等渠道進入A股和中國內地債券市場的渠道。
2019年6月,Vanguard與螞蟻集團合資成立先鋒領航投顧(上海)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螞蟻(杭州)基金銷售公司和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分別認繳公司51%和49%的註冊資本。公司已在4月2日上線“幫你投”業務,其中,90後用户佔比超過50%,平均客單超過了1萬元。
公募基金總規模17.69萬億
很明顯,除了相關政策的吸引,國內公募基金市場的發展,也是備受資管機構青睞。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29家,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淨值合計17.69萬億元,環比增長4.64%,這也是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規模第二高位。
經過7月份市場大幅波動,公募基金規模仍能維持高位實屬不易。從今年以來各月份數據看,公募基金持續平穩增長,總規模從年初的14.77萬億,7個月時間增長了2.92萬億。
7月份規模保持穩健主要得益於權益基金規模的持續增長。受到基礎市場走好促進,混合型和股票型基金的份額和規模均出現明顯增長。混合型基金方面,截至7月底的總規模為3.21萬億元,比6月底增加了5402.1億元,增幅近20%。股票型基金同樣增長明顯,7月底總規模為1.75萬億元,比6月份增長了2162.39億元,增幅達到14%。
數據顯示,7月份共成立了141只新基金,合計募集規模達到5389.4億元。其中,權益基金3250.94億元。7月份權益市場的整體走好,也讓權益基金淨值表現較好,帶動總規模明顯增長。
從今年以來的數據看,權益基金一直相當強勢。數據顯示,前7月,混合型、股票型基金規模分別增長了4552.58億元和13237.8億元,增長幅度分別達到35%和70%。不過,7月份債券基金總份額為2.63萬億份,總規模2.88億元,相較6月底分別縮水了2308.38億份、2368.76億元。此外,貨幣型基金7月底總規模為7.61萬億份,比6月底僅增長了407.8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