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被劫持的他,是中國實業界最神秘、最成功的大Boss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財經

幾次會議後忍不住拍桌子:反對全部無效。

名字基本只在每年富豪榜發佈時才會出現於公眾視野的何享健,應該不曾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刷屏,並且被人如此對待——

6月14日傍晚,一則何享健在家中被劫持,兒子游泳到對岸報警的傳言快速在網絡擴散。今日凌晨,佛山警方正式確認,5位犯罪嫌疑人已抓捕,事主何某某安全。

多家媒體確認,事主何某某,正是美的集團創始人兼實控人、以216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36位的何享健。

相比市值超過4000億的美的集團而言,何享健始終是個沉默的存在。即便是在位時期最風光的時刻,即便時不時就被競爭對手公開批評甚至羞辱,他都是一如既往地專注實務,用業績説話。包括美的內部,能夠一睹其真顏的人也是很少。一名在美的工作8年的外籍員工,離職時的唯一願望就是“想近距離看一眼BOSS”。

但低調的何享健,卻是中國家電業、實業界最堅實、也堪稱最成功的存在。

這位只有小學學歷的企業家,不但一手將一家最初只有20來人的小作坊發展成世界級的家電產業集團,更率先引入並實踐職業經理人制度,讓美的成為中國唯一由職業經理人團隊接班的民營巨頭,為中國民營企業及創業家族的傳承創造了典範。

佛山市順德區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上千家企業,這裏是中國民營經濟的“化石”。

改革開放初期有個説法:全國看廣東,廣東看順德。巔峯期時,順德佔據了全國近1/5的家電產量,第一批評選的全國十大鄉鎮企業中,順德有5家上榜。

上世紀90年代初,科龍電器找不到合適的新廠址,當地政府二話不説炸了兩座山頭提供場地。這件事引發轟動,“可怕的順德人”不脛而走。

那之後,隨着全國“經濟大解放”、江浙民企崛起,順德不再可怕,但順德經濟的扛旗人何享健,卻依舊“可怕”。

何享健從不是順德最具話題和故事性的企業家。他沒有潘寧的悲情,沒有楊國強早年的貧苦,沒有梁慶德的大起大落,他幾乎是在順風順水間,將一間農村作坊做成了行業老大。

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沒有聳人聽聞的事件,何享健的可怕,即便是有心者,也往往在數年後方能後知後覺。

1942年出生的何享健小學畢業,務過農、進過工廠,後來成了北滘鎮的街道幹部。

計劃經濟時代,街道辦負責解決羣眾就業。北滘鎮上沒什麼企業,就業始終是一個大難題,何享健想幫鄉親們找份一天6毛錢的工作都非常困難。久而久之,他萌生了“生產自救”的念頭。

1968年5月,何享健聯合23個居民,籌集5000元創辦了生產塑料瓶蓋的“北滘街辦塑料生產組”,何享健擔任組長,他的太太也是組員之一。

這樣的生產組在當時屬於灰色地帶——歸屬集體經濟但又遊離於計劃體制之外,隨時都有被迫關門的風險。身為幹部的何享健完全知道這一點,但他也清楚江浙一帶已經湧現了一批“生產自救”形式的生產組——各種小五金廠、服裝廠等等。

國家對此既沒有鼓勵也沒有限制,何享健便想着能帶領大夥吃一天飽飯就做一天。這樣的心思下,他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按如今的標準來評判,北滘生產組連作坊都算不上。其工廠是用竹木和瀝青紙搭起來的20多平米場地,所用的機械也極為簡陋。

為了推銷瓶蓋,何享健常年坐火車奔往全國各地。因為沒有錢住旅館,澡堂和車站成了他的落腳點,隨身的紅糖水就是早餐。他不避寒暑、受盡艱難,換來的也只是組員們的勉強生存。

不過,走南闖北期間,何享健培養出了敏鋭的市場嗅覺。他在外面瞭解需求,回來後便和組員們商量能不能生產相關產品。頭幾年裏,生產組嘗試過各式各樣的小玩意:皮球、玻璃瓶、塑料蓋……好歹算是積累了手藝和生產經驗。

1973年,何享健的團隊迎來轉機。是年,國家引進一批民生項目,很多配套產品的採購訂單分發到了全國各地的生產組。何享健抓住這個機會,在塑料、玻璃的工藝基礎上,升級為五金製品,一舉拿下了大把訂單。

2年後,生產組更名為順德縣北滘公社塑料金屬製品廠,企業自有資金超過10萬元,工人60餘名,廠房面積增至200多平方米。

“富起來”的何享健動起了心思,他花大價錢在外面請回來一位技術人員,專門指導產品的工藝更新,這件事在組內引發了較大爭議。

不過,技術專員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後,工廠開始生產掛車剎車閥、橡膠配件等產品,名稱也更改為北滘公社汽車汽車配件廠。

1977年,配件廠實現年產值24.4萬元,利潤達2.6萬,在當時,這幾乎是一組天文數字。

何享健是街道幹部,是廠長,也是“信息員”,很長時間內,配件廠都延續了同樣的經營模式:何享健在外面跑業務、瞭解需求,回來制定生產策略,工廠的生產對象因此一變再變。

1980年,北滘公社配件廠的主要業務變更為為某國有電廠配套生產風扇配件,這次轉變,給何享健的進一步做大提供了契機。

風扇和汽車不一樣,配件廠沒有能力生產汽車,但是研製風扇問題不大。代工的同時,他們開始試製自有產品,併成功生產出公司第一台40釐米金屬枱扇,取名“明珠牌”風扇。

這颱風扇至今保留在美的總部,它是何享健手中第一款完整產品。手握產品,何享健隨即產生了自創品牌的念頭。

1981年3月,配件廠通過招標的方式,徵集了美的、明珠、彩虹、雪蓮等數個商標進行篩選,何享健最終拍板定下了“美的”。

當時的他也沒有料到,這個品牌能在他手上走向世界各地。

品牌定名後,何享健通過自建研發部門、聘用兼職工程師等措施,開發自主技術和產品。因為電風扇需求巨大,美的成立的第一年,營收便突破300萬,淨利潤超過40萬。

2年後,在風扇行業競爭白熱化的關口,美的研製出了全塑風扇系列,一舉奠定了在市場上的領導地位。

在市場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一眾大佬蹉跎歲月時,剛剛40歲的何享健,已經成了行業的一方霸主。

1984年是中國市場經濟的元年,無數年輕人爭相下海,聯想、四通、TCL均在是年成立。這年6月,為了謀求新的發展,何享健在風扇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順德縣美的家用電器公司。

更名的背後,是何享健更大的野心。

市場經濟的大門打開,家電,尤其是白電領域湧現了一批脱穎而出的本土企業。

一方面,白電的核心技術更新換代的頻率不高,引進一條生產線可以維持很長時間的生產需求;另一方面,當時國內的各種家電產品需求量巨大,只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順德的容聲冰箱、格蘭仕微波爐,均在此期間創下了赫赫威名。

作為順德鄉企的“老大哥”,何享健的發展卻慢了一步。1984年,他告訴手下:不與國內同行爭市場,走出國門闖天下。遵循這一理念,何享健將業務拓展的目標對準了國外流行的家用電器。

1985年4月,美的成立空調設備廠,何享健首次踏出國門,遠赴日本考察空調情況,隨即將日本技術引入美的。

美的成了國內最先開展空調業務的企業之一,但是其發展並不順利——空調在世界範圍內剛剛流行,風扇仍是國內家庭的標配,很多人尚在手搖蒲扇度過炎炎夏日。

何享健的本意是通過空調打開國際市場,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美的遲遲沒能拿下自營進出口權。其空調業務因此不見起色,月產量長期徘徊在200台左右,公司運營入不敷出。1986年,美的甚至不得不向員工們籌資來度過難關。

這樣的情況直到1988年才得到根本性改善。是年,美的終於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產品得以進入海外市場,與國際品牌交鋒。因為出口業務量暴增,美的在當年實現產值1.2億元,成為順德十家產值超億元的企業之一,其中出口創匯達810萬美元。

經此一役,何享健行事愈發謹慎。他有一句名言:寧可走慢一步,不能走錯半步。體現在事業上就是:美的的發展雖然缺乏石破天驚、一馬當先,當無論是舊版圖還是拓展新事業,他們始終步步為營,一路穩健。

曾有媒體總結稱相較其他同行,何享健的事業幾乎沒有遇到過大的挑戰和風險,這種説法並不正確。何享健經歷過的挑戰只多不少,產權問題、家電行業的增長難題、企業做大後的種種弊端、資本的挑戰、家族式管理的風險……只不過所有問題,都被他靜悄悄地化解了。

何享健沒有總結過自己的管理與經營心得,但其關鍵節點上的每一步棋,都值得外界揣摩與借鑑。

首先放在他和美的面前的,是產權的問題。當時順德的家電廠大都是鄉鎮企業,歸屬集體所有,這一“身份模糊”在日後導致了很多糾紛和悲劇。

1990年,國家重點整頓民營企業,“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在全國引發熱議,很多明星企業家因為不堪輿論重壓,先後將企業的主導權交還給了政府。

兩年後,鄧小平南巡期間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開放膽子要更大一點,步子要更快一點”。

伴隨着總設計師的指示,順德開始率先進行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嘗試,何享健聞訊後立馬毛遂自薦,充當試驗田。

就規模而言,當時的美的是順德5大鄉鎮企業中最小的一家,並不是改革試驗的首選目標。何享健對於股份制也不甚瞭解,但他認為,企業上了規模後,一定要依靠制度、規範去發展。鄉鎮企業的屬性,在魚龍混雜、責任不明方面已經展現了很多弊端,引入股份制,將是美的一次自我提升的良機。

其他企業因為嫌麻煩而觀望、推脱之際,何享健一門心思到處申請,最終幫助美的成為首批試點企業。

這次改變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於改制早,美的成了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鄉鎮企業,成功募得12億資金。

上市初期,美的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1996年,美的空調的銷售排名在業內下滑到了第七位,業績也從25億退步到了20億。有傳言稱,順德政府為了組建家電航母,有意讓科龍兼併美的。

那時的何享健幾乎焦頭爛額。公司上下一萬多人,所有部門的情況都向他一人彙報。

他有看不完的文件、籤不完的字,每天只睡4小時,都不能及時處理所有事情。各部門的負責人都要等待指示,放不開手腳、也承擔不起責任。

何享健希望就此作出改革,但卻有心無力,因為“上面”還有領導。

他曾希望通過待遇來激發團隊的工作熱情,但是將方案報上去,鎮領導一看説:你一個保安隊長的工資,比我們公安分局的局長工資還高,這怎麼行?

在“被兼併”的傳言中,何享健終於決定頂住壓力,下定決心改革管理體制。他從日本松下那裏學習、改良了一套新方案,即事業部制。1997年,他將企業按照空調、電機、廚具等核心產品,劃分為5個相對獨立的事業部門,由部門經理具體負責日常經營,而他只管經理。

▲美的第一屆董事局成員

總部對事業部的考核只有績效,不達標的事業部,其管理團隊要集體辭職。何享健的放權非常徹底,有部門經理請示千萬級別的投資意見時,他都只説了一句:你自己拿主意。

改革的發展立竿見影。1998年,美的年營收躥升一倍至50億元,1999年又升至80億元。

但改革的過程非常痛苦,它不僅改變了“上級”對於美的的滲透與掌控,也打破了企業內部原有權力和利益格局,當時高層裏有90%的人反對改革,何享健幾次會議後忍不住拍桌子:反對全部無效。

新管理機制對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從那時起,美的開始每年進行校園招聘,並且不斷提升博士、碩士的佔比,提高人才引入的層次。

新人才來了,得給他們讓位置。一次創業元老座談會上,何享健指着一台電腦對大家説:“誰能使用這台電腦,我立即提他一級,否則……”藉着反覆的“杯酒釋兵權”,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創業元老們陸續被勸退,其中包括何享健的夫人。

讓了位置,還得讓利益,伴隨着內部大批職業經理人的崛起,為了給他們老闆級的待遇,何享健積極推動實施管理層回購計劃。

2001年初,經過反覆“協商”,美的管理層收購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東——順德市北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股權,管理層成了美的真正的主人。

10年間持續的股權與管理改革,成了美的如今強勢地位的牢固根基。

解決了“內部矛盾”,美的開始進入全面發展的快車道,2000年,集團營收突破百億大關,發展了商用空調、微波爐、飲水機、IH電飯煲、洗碗機等一系列新產品;國際化方面,美的先後設立了美國、日本、歐洲、韓國、俄羅斯等分公司,在海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不過彼時的美的,依舊入不了媒體和輿論的“法眼”,因為同行的新聞比他們大得多。

新世紀初是民營資本家的好時代,唐萬新、顧雛軍、張海等均被視為財富英雄、實業的新主人。這輪熱潮中,一眾家電企業紛紛將資本市場視為企業做大的出路。這批企業手頭資金充裕,加之行業競爭激烈,急於開拓新業務。

2004年,李東生和TCL打開了中國企業國際化併購的大門,他們一舉兼併了湯姆遜和阿爾卡特,成為全球彩電大王。

同時期的美的規劃了30億元的投資本金,下屬和投行建議何享健抓住機遇,展開海外併購,一些遭遇困境的國際企業,如美國第三大家電企業美泰克,甚至跑到中國毛遂自薦。

但是這些報告全部被否決。習慣走慢一步的何享健並沒有被眼前的形勢衝昏頭腦,反覆思量後,他認為現在還沒到中國企業大規模海外併購的時機。

“我們有什麼能力去管控別人?看看美國、歐洲的企業到中國來收購,90%都是失敗的,我們去收購美國、歐洲的大企業,就如同一個第三世界小國的民營企業來中國收購一個大型國企,他們服氣嗎?”

叫停海外收購,何享健開始在國內下手。幾年的時間裏,美的連續兼併了榮事達、華凌、小天鵝等一眾家電企業,在他的手上,這些品牌相繼獲得新生。

因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接連受挫,而美的的國內併購生龍活虎,輿論第一次注意到了何享健。媒體的採訪邀請紛至沓來,但何享健甚少接受,“普通話不好”成了他沿用至今的婉拒緣由。

屈指可數的訪談中,何享健沒有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而是反覆談及可能遇到的問題與現存的弊病。

他稱為了謀劃美的的可持續發展架構、打造百年老店,他曾長期研究世界500強企業,從中總結了一條規律:很多企業的沒落和家族式管理、傳承脱不開關係。

家族式企業有利有弊,何享健認為其對於美的而言弊遠大於利,他很早就放言美的一定不會成為家族式企業。

為了兑現這一承諾,2012年8月25日,何享健卸任美的集團董事長,又在不久後退出集團董事會。

如今美的的決策層裏,沒有“何家”的任何親屬。嚴格意義上而言,何享健如今只是美的的一名大股東。

現任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是何享健“人才制度”裏脱穎而出的頂尖帥才之一。他早先只是集團內刊的一名編輯,因為參與主創了鞏俐擔綱的“千金一笑”廣告——“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而受到何享健的注意。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

隨後,方洪波在何享健的考察中一路高升,從廣告科長到空調事業部總經理,再到美的電器總裁,直至今天的美的集團董事長。受益於股權激勵計劃,年僅53歲的方洪波,身家已達80億元。

何享健對以方洪波為首的新一代美的人非常信任,在方洪波的帶領下,美的也進入新“紀元”,在國際征途上邁開了步子。

他們先後在越南、白俄羅斯、埃及、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又在2017年連續併購了東芝的白電業務、5000多項專利技術,以及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

於內,這家龍頭企業也開始由銷售導向全面轉為以科技研發為核心驅動。過去5年內,美的投入研發的資金近400億人民幣,在全球設立了20個研究中心,研發團隊的規模達到萬人之巨。截止2019年底,美的累計專利申請量突破14萬件。

方洪波給美的的目標與定位,已經不是一家家電企業,而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集團。

“美的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順德人,80年代用廣東人,90年代用中國人,21世紀用全世界的人才!”何享健如是描繪他的人才與國際擴展觀。

2014年,華商韜略在一次採訪中,於曼谷最繁華的主幹道上看到了美的的巨幅廣告,一道的泰國企業家隨即説:美的,人人都知道。其國際影響力可見一斑。

創下如是版圖後,何享健隱退,也斷絕了外界進一步瞭解他的機會。

2014年2月,他發起成立何享健慈善基金會,宣佈捐贈4億元作為首批項目運作基金;2017年7月,何享健又宣佈將何享健慈善基金會更名為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再捐60億扶助精準扶貧、教育、雙創、養老等多個領域。

最近,“和的慈善基金會”發佈公告稱,2020年6月,和的慈善信託2019年度收益如期分配。“美的控股”將1億股美的集團股權的2019年度現金分紅1.6億元人民幣,一次性捐贈至和的慈善基金會,用於支持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慈善,已經成為何享健人生下半場最重要的目標。

何享健在經營上一直謹小慎微,是位小心翼翼的偉大冒險家,但卻在退休多年之後意外遇險,這出乎他本人,也出乎太多人的意料。

目前,關於他遇劫一案的有關情節與細節尚未被披露。

得益於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大陸超級富豪,尤其是何享健這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在保持樸素作風的同時,對自我安全的保護一直是相對欠缺的。

李嘉誠曾在回憶長子李澤鉅被張子強綁架時強調説:是自己沒有加強安保意識,首先要檢討自己。整個香港企業家階層也由此加強了自我保護,甚至刻意隔離自己於社會。

何享健的這一遭遇,想必也會引起更多富豪企業家對外的警惕與防備之心。這對企業家,對社會,對企業家與社會的相處而言,都不是件好事。

一一END一一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