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組織及智庫分析全球供應鏈前景
因疫情嚴重衝擊國際貿易與全球供應鏈,如何確保供應鏈穩定成為多方關注焦點。近日,多個國際組織及智庫發佈報告或文章,解析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並提出應對建議。
新冠疫情衝擊國際貿易和全球供應鏈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貿易下降了18.5%。其中,汽車、電子產品、旅遊等領域國際貿易受損嚴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在多個行業產生廣泛的“連鎖效應”。以服裝業為例,世界勞工組織近日發佈研究報告稱,由於各國實行嚴格的防疫措施,消費需求下降,全球服裝貿易在2020年上半年幾乎“徹底崩潰”。亞太地區服裝行業供應鏈受影響尤為嚴重,部分供應商工廠暫時或永久關閉,陷入短暫停滯。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在題為《全球供應鏈的未來:對國際貿易有何影響?》的報告中指出,“新冠疫情及由此引發的經濟衰退對國際貿易產生了破壞性影響”。報告認為疫情對國際貿易產生三個潛在影響:
一是需求結構發生變化。後疫情時代日常生活將進入一種“新常態”,需求結構或發生部分永久性變化。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或將增加,對汽車、服裝等需求可能減少。在服務業方面,國際旅遊業可能無法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而康養產業正加速升級,有望成為新風口。
二是“工業化4.0”時代或將加速發展。報告指出,疫情強化企業對供應鏈的風險認知。對部分發達國家企業而言,在調整供應鏈佈局時,使用機器可能更具成本優勢。但在發展中國家,服裝、電子、汽車價值鏈中的許多精細工作均離不開人力。工業化4.0雖不會消除發展中國家的製造業機會,但必將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保護主義或將加劇。報告認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最大風險可能是日益加劇的保護主義。保護主義及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被進一步放大,或將使供應鏈本土化趨勢加強,從而導致部分經濟體走向封閉,增加全球貿易體系的風險。
加強多邊合作、共促可持續供應鏈發展
該報告認為,保持開放的貿易體系有助於應對上述影響,一系列多邊貿易協定或產生積極效應。RCEP、CPTPP等自貿協定均涵蓋貨物、服務、投資等全面的市場準入承諾,這將有力支持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穩定區域產業鏈供應鏈。
報告建議,從長遠來看,應在世貿組織框架內達成一項包含美國在內的新協議,處理跨境數據流、服務、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美國下屆政府將面臨艱鉅挑戰。從短期來看,各國需做好應對下一次大流行病或其他全球性衝擊的準備。以醫療設備為例,更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應是保有充足庫存,以應對全球供應鏈可能出現的危機。
此外,新冠疫情使全球供應鏈脆弱性進一步凸顯,各個國家和企業需在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確保供應鏈穩定和可持續性方面尋求更多解決方案。多家智庫及國際機構對此提出建議。
聯合國在報告中指出,政府間的監管程序對跨界貿易構成了重大挑戰。各國可在強化數據共享標準、推進國際貿易電子化等方面加強合作。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文稱,建立透明、靈活的供應鏈成為當務之急。企業需要一套完整的“端到端”數據集,來自外部夥伴的數據起着關鍵作用,加強企業協作以促成數據交換十分必要。
對於企業一直難以共享供應鏈數據的困境,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區塊鏈技術或將是不錯的選項。
來源 | 參考消息智庫
作者 | 馮靈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