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科創板“試驗田”經驗
不能簡單用少數量化指標衡量科創板,還應從更長時間去觀察科創定位、科創企業成色以及制度創新成果。讓科創板發揮好改革“試驗田”功能,形成可複製和可推廣的經驗,以此帶動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這才是科創板設立的初衷。
6月13日,科創板迎來開板2週年。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以來,科創板運行總體平穩,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從無到有,總募資額、總市值連創新高,這塊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試驗田”,給投資者帶來不少驚喜。
在看待科創板價值時,有人簡單拿市值、交易額、上市公司數量等指標與其他板塊比較,進而得出試驗田“產量”不高、貢獻有限的結論。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錯誤理解了科創板的定位和使命,也忽視了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改革的深遠意義。
科創板平穩運行的主要貢獻,不能僅僅用部分股票短期表現或投融資指標來衡量,更要從戰略視角加以審視。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無論是從促進經濟動能轉換的角度,還是從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打造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定位的科創板,無疑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引領資本市場改革意義重大。
這是因為,科創板自誕生起就肩負着兩大重要使命。一方面,與傳統商業銀行信貸融資相比,資本市場由於風險補償方式、風險承受能力與傳統銀行有異,在長期投資和高新技術、關鍵領域創新活動中具有明顯優勢。設立科創板,通過資本市場推動經濟創新轉型、促進科技與資本深度融合,可謂天經地義。另一方面,從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大局出發,科創板還承擔着從增量改革深化到存量改革的重要使命,對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着特殊作用。
因此,不能簡單用少數量化指標衡量科創板,還應從更長時間去觀察科創定位、科創企業成色以及制度創新成果。讓科創板發揮好改革“試驗田”功能,形成可複製和可推廣的經驗,以此帶動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這才是科創板設立的初衷。
用好這塊“試驗田”的經驗,要牢牢抓住“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這一核心,推動發行人、中介機構、證券交易所歸位盡責,保障審核註冊各環節公開透明。從新股發行審核制、核准制到註冊制,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股東信息披露監管正成為科創板平穩運行的重要基石。這一經驗表明,只有真實、準確、完整、及時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才能提高證券市場有效性,從而更好發揮股市的投融資功能、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用好這塊“試驗田”的經驗,要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認定,聚焦技術優勢明顯、成長性突出的企業法人,讓“硬科技”與資本高效對接。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在科創板上市,也不是所有上市的企業都能“成才”。2020年科創板上市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59%,增速明顯高於全市場整體水平,科創板公司研發人員佔公司人員總數的比重、平均擁有發明專利數量等數據,均高於A股其他板塊。取得這些好成績的重要原因,在於科創板被賦予的制度紅利能“召喚”出更多“隱形冠軍”,能發掘出更多財務指標不搶眼的“長跑能手”,這值得各方好好學習。
用好這塊“試驗田”的經驗,還要完善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資、併購重組等各項配套制度。今年前5個月,科創板日均整體換手率高於同期的主板、創業板。由於科創板放寬了漲跌幅限制,優化了融資融券安排,市場交易更為活躍,有利於加快均衡價格形成,“炒新”現象也明顯減少。這啓示市場其他板塊,任何改革不能單打獨鬥,需要配套措施保駕護航。
資本市場不僅是資金場、信息場,更須是法治市場,這樣才能確保信息披露質量、科技成色以及交易制度公平。“2歲”的科創板能平穩運行,給各方提了個醒——在“無形之手”之外,必要的法治保障和行政監管一樣都不能少。(經濟日報記者 周琳)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