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運動品牌李寧的第一大股東非凡中國發布公告稱,將於6月15日召開股東特別大會,屆時將正式批准其收購英國知名鞋履品牌Clarks的交易。
以李寧為首的中資財團將持有Clarks 51%的股份,而Clarks創始家族成員的持股比例,從之前84%的絕對控股減持到49%,這是擁有百年曆史的Clarks首次對外出售品牌控股權。
Clarks總部位於英國,作為歐洲頂級鞋履品牌,Clarks已經擁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及地區擁有594家銷售門店,推出過袋鼠靴、沙漠靴等經典設計。
非凡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於2000年,由李寧擔任主席兼CEO。非凡中國目前是在香港上市李寧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約為 13.30%。非凡中國有着極為廣泛的業務範疇,其核心業務為“多品牌鞋服”,旗下有李寧、紅雙喜、堡獅龍等多個服裝鞋履品牌,同時,“運動體驗”是公司在服裝業務外的另一大業務板塊,包括全國多所李寧運動中心、全明星滑冰俱樂部及LNG電競俱樂部等多條業務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對英國知名鞋履品牌Clarks的收購,並非非凡中國首次收購國際品牌,此前,非凡中國就曾收購香港休閒服裝品牌堡獅龍(Bossini),意大利的Sitoy AT 及其副線品牌 i29等國際知名品牌。
本次收購讓李寧又將一個百億體量的鞋服品牌收入囊中。
非凡中國旗下品牌丨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中國品牌的收購狂潮李寧對海外品牌的收購併非個案,過去十年來,中國企業紛紛出海,爭先恐後的收購海外品牌。
知名體育品牌安踏,早在2009年就收購了意大利運動休閒品牌FILA(斐樂)的大中華業務、此後陸續收購了韓國户外品牌Kolon(可隆)、登山運動品牌Sprandi(斯潘迪)、冬季運動品牌Descente(迪桑特)、加拿大始祖鳥Arcteryx、童裝品牌Kingkow(小笑牛)及瑞典Peak Performance等海外知名服裝品牌。
安踏對FILA(斐樂)的收購可以被視為中資企業收購海外品牌的經典案例之一,自從納入安踏旗下後,FILA無論是從業務拓展還是對全球市場的開拓,都推動了安踏的品牌發展。
2021年,安踏總營收達493.28億元,一躍超過此前一直遙遙領先的阿迪達斯中國,坐上了僅次於耐克(510.2億元營收)的國內體育運動品牌第二把交椅。其中,FILA 2021年收入同比增長25%達到218.22億元,成為安踏旗下第二個營收突破200億的品牌,FILA 營收總額佔集團2021年總收入的44.2%,僅次於安踏品牌的48.7%。
另一家體育品牌特步,對海外品牌的收購也有着積極的態度。2019年,特步與Wolverine公司簽訂合資協議,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開展Merrell(邁樂)、Saucony(索康尼)的開發、營銷及分銷,並全資收購了“K-Swiss(蓋世威)、Palladium(帕拉丁)”兩個品牌。
熱衷買買買的除了服裝鞋履等品類,中國金主還瞄準了高端市場,不斷嘗試收購海外奢侈品品牌。
山東如意在此前就曾多次收購歐洲奢侈品品牌股份,巔峯時期,如意集團一度持有全世界40餘個奢侈品牌,坐擁4家上市公司。其中不乏英國男裝品牌Gieves&Hawkes、日本成衣巨頭瑞納Renown、法國SMCP等諸多中國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
山東如意收購海外高端品牌,其初衷本是撕掉中國服裝產業的廉價標籤,通過收購海外一線品牌打入高端市場。如意集團董事長邱亞夫早前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再給我十年時間,我能創造一個能和LV、阿瑪尼比肩的中國品牌。
一邊是野心勃勃的買家,另一邊則是捉襟見肘的賣家。
Clarks也可以被視為海外傳統家族品牌的代表,其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新的消費模式,在電商的衝擊下,品牌的經營日漸困難,根據Clarks官網年報顯示,從2014年起,Clarks的銷售額就開始停滯不前,到了2018年,Clarks虧損了3100萬英鎊,在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達到8200萬英鎊,隨即而來的疫情更是讓Clarks的經營狀況雪上加霜。
其2021年財報顯示,公司銷售額因在2021年閉店數月而鋭減,虧損金額達到1.5億英鎊。
Clarks近三年財務狀況丨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靠收購真能彎道超車?在眾多中國企業豪擲千金之時,人們最關注的還是收購海外品牌的方式是否真切的幫助品牌打入全球化市場。
作為安踏旗下最受人稱道的收購品牌FILA,雖然在國內一躍超過阿迪達斯,成了200億大單品,但由於安踏只是收購了FILA在大中華地區的經營權,因此,安踏對FILA的影響力,無論是戰略規劃還是產品營銷都僅限於國內。而在安踏公佈的2021年年報中,安踏體育提及品牌在中國大陸和海外地區共擁有9403家安踏門店,卻並未在財報中提供海外市場的營收數據。
361°也在國際市場的開拓道路上頻頻受阻,據其2021財年年報顯示,361°集團在海外擁有的750餘個銷售點,全年的國際業務總額僅為0.9億元,佔總營收約1.5%,而361°曾在2017年定下“國際業務營收五年內佔比達10%”的目標。
李寧在國際化業務的拓展中也陷入了同樣尷尬的處境。據李寧2021年的財報顯示,其海外業務佔總營收的比重也僅有1.3%左右,與公司在2009年提出的“十年後實現20%收入來自海外”戰略目標相差甚遠。
此前瘋狂收購海外品牌的山東如意集團的國際化路徑,也並未向董事長邱亞夫所設想的方向發展,如意集團豪擲千金買來的奢侈品帝國,在不到十年的實踐中債務壓頂、分崩離析。
據上交所發佈的公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山東如意負債402億元,集團實際實控人邱亞夫被法院執行懸賞。從早前手握多個高端品牌,在國際市場上聲名鵲起,到時尚帝國的接連虧損、全面崩潰,只在頃刻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如意集團對海外企業的收購是利用政府資金做槓桿,進而一舉撬動上百億的收購計劃。曾有業內人士總結了如意收購模式:低價買入海外品牌,打包上市後,獲得資金,再接着下一輪收購。
在海外品牌的收購問題上,如意集團的野心大且操之過急,集團多次在海外品牌面臨連續鉅額虧損的情況下做出收購決定,而以製造起家的如意集團本就缺乏做品牌零售經驗,當步子買的太大超出自身能力時,企業必然無法控制局面,在頃刻之前倒塌。
可見,單純的併購並不能保證國有品牌實現國際化,真正讓國有品牌走進海外市場,實現營收,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會花錢只是第一步,歸根到底,海外併購考驗的是中國本土品牌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