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打破國外壟斷的白羽肉雞 究竟是怎樣育成的?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快餐店裏的炸雞,市場上的雞肉腸,還有雞胸、雞腿、雞翅等冰鮮分割產品,都來自於一種特殊的肉雞——白羽肉雞。

“廣明2號”白羽肉雞新品種。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供圖

在當前,我國白羽肉雞每年的出欄量為50億隻,全產業鏈的年產值達到1500億元,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白羽肉雞的祖代種雞,幾乎全部依靠進口。

育成我們自己的白羽肉雞品種,是唯一打破引進依賴的辦法。

12月3日,農業農村部公佈了3個國產快大型白羽肉雞的新品種,“聖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這意味着,我們在引進40年後,終於有了自己的白羽肉雞,打破了國外企業對白羽肉雞產業的壟斷,突破了種源卡脖子的問題。12月3日下午,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廣明2號”的育種家之一、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員趙桂蘋,請她講述了中國白羽肉雞突破卡脖子問題的故事。

雞肉越來越多,是現代科技的成就

在今天的肉類市場上,雞肉似乎是從來都不缺少的產品,因此,即便是遇到禽流感等影響生產的因素,市場上的雞胸、雞腿、雞翅等冰鮮雞肉,價格波動的幅度,也遠低於其他肉類的價格波動。

雞肉怎麼會這麼多,怎麼會這麼便宜?

事實上,這得益於一類特殊的肉雞——白羽肉雞。這是一種使用現代育種技術,歷經百年不斷改進,專為提供肉類蛋白而育成的肉雞。

趙桂蘋介紹,白羽肉雞的育種歷史,已有百年之久,在百年之中,育種家們不斷選育那些生長速度快、產肉率高、消耗飼料少的肉雞,加以培育和雜交,同時更新和改進飼養技術,讓白羽肉雞的特性越來越明顯。

在今天,一隻商品用的白羽肉雞,從出生到出欄,只需要40—42天,可以長到2.5公斤左右,消耗的飼料只有體重的1.5—1.6倍。而且,同期出欄的體重,還在每年以50克左右的速度提升。

這樣的品種,不是一次性育成的。一些歷史數據,記錄了白羽肉雞的“進化史”,1935年,肉雞成長到1.3公斤的體重,需要耗費90天。到1986年,長到1.8公斤只需要45天。2005年修訂的《中國商品肉雞生產技術規程》中,肉雞42天的體重,達到2.42公斤。

“白羽肉雞是現代科技的結晶。”趙桂蘋説,“曾經有一段時間,社會上對白羽肉雞有很多誤解,甚至有謠言説養雞場裏養的是怪物。事實上,傳言中那些四隻腿、六隻翅膀的怪物,是不可能出現的。白羽肉雞的選育,是一個投入巨大、時間漫長的過程,在百年之中不斷改進的。簡單來説,在育種方面,育種家們會不斷選擇生長性能更好的雞加以培育和雜交,一代代改良,永不停息。在飼料方面,飼料的配比越來越精準,總共40天左右的生長期,飼料配比方式要換好幾次,每個生長階段都不同。在管理技術上,嚴格控制生長環境,消殺病菌,防治疾病。保證它在最健康、最安全的環境中生長。”

育種場內的白羽肉雞。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供圖

源頭受制於人,千億市場被卡脖子

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工廠化養殖也最先在雞類養殖中出現,適合工廠化養殖的白羽肉雞,也是在那時候引進中國的。

因為管理標準成熟、生長快、出肉率高、飼料消耗少,白羽肉雞很快成為肉雞供應的主要品種,佔據了肉雞市場的半壁江山。所有雞肉加工製品、分割雞、快餐炸雞等,都使用白羽肉雞。

肉雞市場的另外一半,是黃羽肉雞,黃羽肉雞統治着傳統食用方法的市場,比如燉湯、白切雞、扒雞等。

“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面對的是不同的市場和需求。白羽肉雞更重要的功能是提供肉類蛋白,數量很大,生長很快。黃羽肉雞則滿足傳統的烹調方式。至於風味,是比較個性化的體驗,各自有各自的特點。”趙桂蘋説。

40多年中,肉雞養殖,尤其是白羽肉雞的養殖,已經成為我國畜禽養殖中,現代化程度最完備的產業之一。

趙桂蘋介紹,“從父母代種雞的生產,到商品雞的養殖,到各種肉製品的加工,白羽肉雞在中國的產值,目前達到1500億元左右。但問題是,這個1500億的產業,在之前幾十年中,種源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種源的依賴性究竟有多高?趙桂蘋告訴記者,“豬、牛等,一般都是進口一部分核心種羣,回來後我們自己繁育。但白羽肉雞的祖代種雞,全部是進口的。”

從祖代種雞到商品雞,白羽肉雞要經過三代繁種,趙桂蘋介紹説,“我們進口的,主要是祖代的種雞,進口之後,用祖代雜交成為父母代,父母代再一次雜交,就是商品雞。”

當前我國市場上的白羽肉雞,主要是四系雜交而成,這意味着,祖代的進口,每一套,都需要四系具備。“當前,我們每年進口的祖代雞,在80萬-120萬套左右,每套的常規價格在300元左右。”

這些祖代雞,主要來源於德國EW集團旗下的安偉捷公司和美國泰森集團擁有的科寶公司,主要品種包括AA、科寶、羅斯等,兩家公司的祖代雞,佔據了全球99%的市場。

在我國,正常生產情況下,每年要引進80萬—120萬套的祖代雞,存欄7000多萬套父母代種雞,出欄50億隻商品雞。

趙桂蘋介紹,祖代種雞從雛雞引進到淘汰,只有1年半左右,此後生產性能降低,必須更新換代,所以祖代種雞需要年年引進和更新。

育成白羽肉雞,不只是市場需求

種源受控,不僅僅意味着,每年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更麻煩的是,如果遇到市場波動,影響可能波及整個產業鏈。比如禽流感、國際貿易問題等。

一份中國農科院提供的數據顯示,近30年來,我國禽肉市場增長迅速,年複合增長率為6.86%,雞肉已經成為第二大肉類消費品。2020年,我國雞肉總產量為1865.6噸,其中,白羽肉雞佔比52.4%。

但這個龐大的市場,最重要的祖代種雞,掌握在國際壟斷企業手中。

趙桂蘋告訴記者,在種源進口困難的時代,曾經有企業家,花費鉅額的資金,包機從國外運回進口的種源。

其實,在很早以前,我國就有科研人員及養殖企業,在培育自己的白羽肉雞。1986年,我國農業部門就在甘肅建設種雞場,引進法國原種雞進行育種,1987年,一家中外合資的企業成立,並在後來育成了自己的白羽肉雞,到2002年,在肉雞種雞市場上,佔據55%的份額。

然而,這種國內育成的種雞,最終因為抗病性等問題,黯然退市。白羽肉雞種雞的市場,重新被國外壟斷企業佔據。

但育成白羽肉雞的努力並沒有中斷。

2010年,我國多個單位和企業重新啓動了白羽肉雞育種的工作。此次育成“廣明2號”的單位之一廣東佛山新廣農牧就是其中之一,也是2010年率先啓動白羽肉雞育種的企業。

到2019年,農業農村部啓動了國家畜禽聯合攻關計劃,白羽肉雞是重點攻關的對象。

趙桂蘋就是負責攻關的研究者之一。她告訴記者,她在上世紀90年代即開始接觸白羽肉雞,2014年,我國啓動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時,她已經開始了白羽肉雞育種的研究。

到2021年12月3日,由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和廣東佛山新廣農牧共同育成的“廣明2號”通過國家審定,這場突破國際壟斷企業卡脖子的攻堅戰,終於踏出了勝利的第一步。

新品種培育,從一個“芯片”開始

這場育種的攻堅戰,格外的複雜和艱難。

趙桂蘋告訴記者,雜交育種需要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篩選,在不斷地雜交中,發現性能優質的資源,一代代地培育,才有可能育成一個被市場所接受的品種。

“簡單來説,首先要找到那些本身就具備某些性能的雞,比如生長快的,或者抗性好的,然後把這些資源進行雜交,在雜交後代中,再一次選擇具備優良特性的,繼續雜交,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一般來説,在成熟的育種領域,育成一個新的肉雞品種需要5年左右。更何況我們還要在全新的基礎上去突破。”趙桂蘋説。

育種素材是難題之一,白羽肉雞的純系,主要產於美國等國家,如白洛克,是白羽肉雞主要的母系之一。

在我國,生長快的本土資源並不豐富,這也成為我國白羽肉雞育種的主要難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第一靠引進,第二依靠大數據篩選。

是如何用更短的時間,在廣泛的資源中,篩選出育種所需要的資源呢?在國外,白羽肉雞經歷了百年的篩選和育種,又使用了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想要在短時間內趕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我國育種科技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梯隊,現代育種科技的發展,為育種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

趙桂蘋告訴記者,他們研發了一款育種“芯片”,使用基因組技術,對各種資源的基因位點進行對比和選擇,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鑑定和篩選出育種所需要的資源。“舉例來説,我們確定了5萬個位點,加以對比,就能找出來哪些和生長速度有關,哪些和產肉率有關,哪些和飼料轉化率有關,這就省去了大量篩選的時間。”

“京芯一號”雞55K SNP育種芯片。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供圖

除了技術層面的難題,資金、場地等同樣是需要克服的困難。白羽肉雞是一種標準化程度非常高的品種,對養殖環境和生物安全要求比較高。據介紹,在準備育種之初,和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合作的新廣農牧,就投入了3億元,建設了一個佔地3000畝的標準化育種場,“白羽肉雞的育種,需要極高的生物安全級別,光維護這個環境,每年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此外,育種需要廣泛的種羣,在育種場中,常年養殖着2萬-3萬隻雞,這些雞的養殖,又需要大量的投入。”

佔地3000畝的標準化白羽肉雞育種場。中國農科院畜牧研究所供圖

通過審定後,育種才剛剛起步

所有的努力,終於獲得回報。

此次,“廣明2號”和另外兩個品種的育成,意味着白羽肉雞種源,終於突破國外壟斷企業的掌控。

趙桂蘋告訴記者,此次通過審定的3個品種,其品質,是對標國際市場的,也就是説,3個品種的生長速度、產肉率、料重比(飼料體重比)等,都能和國際上的品種持平,“如果我們育成的品種比別人的性能差,顯然也不可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養殖户也不會去養。”

以“廣明2號”為例,肉雞42日出欄體重達到2.8公斤,料重比1.65以下,胸肌率24%,主要生產性能,都可以和國際品種持平,且在料重比和肉品質方面,更具優勢。

因為在本地生產,無需關税、跨國運輸等費用,國產白羽肉雞還具有生產成本上的優勢。

事實上,因為在品種審定之前所需要的中試等,當前已經有一部分國產的白羽肉雞種雞開始生產,並在市場上佔據了10%左右的份額。到2035年,國產品種市場佔有率達到60%的目標並不難。

不過,品種的育成,並不意味着育種工作的結束,恰恰相反,育種才剛剛開始。

“育種是一個不斷選育的過程,國外大企業的白羽肉雞,也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現在這些性能的,比如生長週期,最開始90天,現代普遍以42天為標準,週期內的體重,也在也不斷提升,消耗飼料,則在不斷減少”,趙桂蘋説,“對我們來説,也是如此,育種是一個科技含量極高的產業,同時也有科技發展更迭速度很快的特點。國外的白羽肉雞,在不斷改良,我們自己的,肯定也需要同時進步,否則,可能再次出現被國外企業壟斷的現象。”

此外,作為育種素材的肉雞,也需要不斷純化,“這些素材,其實都是活的雞,它們是有壽命的,要不斷地繁育,但繁育的後代,是否和上代一樣,具備某些育種需要的特質?這需要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保持它的特性,甚至純化這些特性。”

生產越標準,雞肉產品就越安全

作為肉雞產品的主要提供者之一,白羽肉雞有着更廣闊的未來。

自上世紀80年代引進,到現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裏,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雞肉第二大生產國。近些年來,雞肉等白肉的消費,在肉類消費中越來越多。

但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雞肉消費在全部肉類消費中的比例,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雞肉更符合健康飲食的需求,比如健身餐中的肉類,主要是雞肉”,趙桂蘋説,白羽肉雞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足夠數量的肉類蛋白。同時,也可以作為健康飲食的選擇。所以,雞肉未來的市場會更大。

對消費者來説,在市場上買到便宜且大量的雞肉,在今天已是常態。而做到這一切的,是現代科技。

“白羽肉雞的生產,是一個標準化極高、科技含量也非常高的產業”,趙桂蘋説,“和一般農家的養殖不同,白羽肉雞,在飼料配比、温度、濕度、衞生等各個方面,都有一整套完善而嚴密的體系,其目的就是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多最安全的雞肉。”

在全套科學的養殖標準下,市場上的白羽肉雞,食品安全的水平也更高,趙桂蘋説,過去可能有人覺得快速長成的雞肉不安全,其實完全是誤解。恰恰是因為標準化的程度更高,養殖規模越來越大,安全程度也越來越高。

“一般的小養殖户,很難達到白羽肉雞的養殖標準,在今天,小養殖户其實是越來越少的,有些養殖户,雖然被稱為養殖户,但其規模,遠遠超過了以往,比如一位山東的養殖户,他1年養殖2000多萬隻白羽肉雞。”

此外,全面禁抗之後,安全生產的標準變得更加嚴格,趙桂蘋説,“在今天,我們的食品安全程度,是歷來最高的。白羽肉雞養殖中,因為養殖規模的龐大,管理標準的嚴格,安全程度尤其高。所以,不用因為雞肉很多很便宜,就擔心安全問題。”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視頻製作 王巍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