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萬億”目標,華寶基金還差6000多億。
規模破萬億,是很多基金公司的夢想。
自2017年天弘基金率先成為規模破萬億的基金公司之後,乘着公募基金行業的東風,易方達、廣發、華夏、南方、博時等基金公司也相繼邁入“萬億俱樂部”行列。
而那些身處萬億規模之下的基金公司,或多或少的都會有着對於規模的渴望。其中,規模尚不足4000億元的華寶基金表態最為明確:在華寶基金制定的五年戰略發展規劃中,確定的截至2027年的戰略發展目標是,以每年20%的增速實現“萬億華寶”,也就是實現公司營收及利潤持續增長,最終實現超萬億元的基金管理規模,躋身資管行業一流梯隊。
為此,華寶基金在2022年發起了一場面向權益投資的自我革命——推進投研一體化改革。其幕後推手,正是來自剛剛上任的華寶基金董事長黃孔威。
工科出身,曾就讀於浙江大學機械製造專業並在研究生階段攻讀投資管理的黃孔威,此前長期就職於寶武集團,曾參與並主導過寶鋼集團收購華寶信託,管理過集團內將近百億元的二級市場投資。
此外,黃孔威也曾先後兼任過中國太保非執行董事,興業銀行監事、董事,長江養老保險董事等,此前雖未有基金行業履職經歷,卻也是一直奮鬥在經濟、財務、大金融等相關領域。
來到華寶基金後,他做了大量市場調研,最終帶領華寶基金邁出了重要一步——面向主動權益,改革投研組織。
01 小池塘養活不了大魚
改革前,在華寶基金內部,由老將蔡目榮作為組長,加上相關研究員組成小組,成為公司事業部制的一個試點,開展基金投研工作。
這樣的嘗試,改變了傳統的公司與基金經理之間的純僱傭關係,以“合作伙伴”取而代之,意在充分激發基金經理的專業投資能力,創造更優秀的業績表現。業內也將這種模式,戲稱為“分封制”。
在我們此前的文章《公募治理探索:從“分封制”到“八旗制”》中,對“分封制”曾有過更為詳細的解讀。這樣的模式,更適合從零到一快速把蛋糕做大的階段。而彼時的華寶基金是要實現“萬億”夢想,事業部制顯然是不能滿足的。
最終,按照“投資指導研究,研究支持投資”的投研一體化思路,華寶基金在主動權益投資業務上重新進行了梳理。
改革後,公司將投研團隊分為五個組:首先是總量組,包括宏觀策略和金融地產,負責從自上而下的角度給予偏宏觀上的指引;再往下是各個行業組,包括消費、週期、TMT、新能源。由基金經理擔任組長,再把在相關領域有專長的基金經理也劃分進相應的投研小組之中。
在黃孔威看來,縱向上,大家在小組內會不斷地分享,去捕捉投資機會,捕捉了以後,這個投研小組在橫向上要對所有的投資團隊進行分享,整個投研體系要非常快速敏鋭地發現機會,在此基礎上做深度研究,給公司所有投資人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重新梳理後,華寶基金的投研體系更加合理,同時,也讓外界看到公司重現昔日輝煌的可能。
因為早在2003年公司成立初期,華寶便彙集了餘榮權、欒傑、魏東、黃小堅、史偉等為核心的強大投資團隊。彼時,憑藉雄厚的投資實力,華寶投資業績穩居業內前列,發展速度驚人,成為規模增長最快、業務範圍最廣的基金公司之一。餘榮權、欒傑、魏東、黃小堅、史偉、馮剛等因此而被業內稱為華寶的“黃金一代”。
但輝煌過後,“黃金一代”的成員紛紛選擇了離開。
對此,時任華寶董事長鄭安國認為,基金行業投研人員流動頻繁是行業常態。由於行業發展速度很快,有經驗的基金經理和研究員在總體數量上依然稀缺,作為一家基金公司管理層,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華寶的一個心得是加大對人才梯隊的儲備和培養,並通過制度設計形成一條“成長流水線”。在這條流水線上,即便沒有天賦特別高的人,但是依靠團隊的力量也一樣可以做得好。
時任公司總經理裴長江也表示,華寶從不主張明星基金經理的機制。投資是一個團隊共同完成的事情,這個團隊應該是一個有能力自我成長的團隊。
此後,華寶開始實施畢業生實習制度,每年都會從幾家知名高校中選擇一批高素質學生來公司實習,最終留下1/4的優秀人員充實到投研團隊中。同時,華寶對研究員的分工採取了雙重覆蓋制,每個行業的研究工作由兩個研究員擔綱,讓不同的研究員從不同的角度全面挖掘上市公司價值。
隨着時間的推移,公司全新的投研人才梯隊逐漸形成,但很快又一次遭遇了人才流失。僅2021年,華寶基金就損失了光磊、詹傑、代雲鋒三員大將。
事實上,華寶基金的遭遇並非個案,很多中小基金公司都有着類似的經歷,辛辛苦苦培養的基金經理,稍有起色,便被其他公募挖了“牆角”,令公司損失慘重。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便是:市場變大了,公司的池子沒能跟着變大,自然也就養不住太多的魚。
時至今日,儘管華寶基金仍有老將蔡目榮、劉自強、閆旭等人的堅守,公司在近三個季度的權益資產業績排名也都能保持在同類的中上游水平,並在去年四季度進入全市場前30%,但想要重現“黃金一代”昔日的輝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02 ETF硝煙下的另類成長
在主動權益投資之外,華寶基金給外界留下更為深刻的是其在ETF領域的獨樹一幟。
與其他偏向於佈局寬基ETF的頭部基金公司不同,華寶基金則將更多精力放到了行業ETF的發行上,在其現有的股票ETF產品中,行業ETF數量佔比超過了八成。
來源:iFinD,數據截至2022.12.31
談起華寶基金在ETF領域的佈局,恐怕還要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3年前。2010年4月,華寶基金髮行成立了公司首隻ETF產品——價值ETF。
彼時,國內ETF的發行一改起步階段的緩慢狀態,開始進入常態化發行節奏,ETF的品類也在不斷拓展,從起步階段的以寬基為絕對主流,逐步邁向多樣化的業態,尤其是行業ETF的引入為市場注入了活力,ETF的種類由單一的寬基ETF轉向“寬基+行業+主題+策略”為代表的權益模式,華寶基金旗下的國防軍工、券商、銀行等行業ETF,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發行的。
進入2019年後,ETF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小公司紛紛開始佈局ETF產品線,ETF上報和發行節奏加速,2019-2022年間,各家公募累計發行584只ETF產品,年均發行數遠超第一、第二階段。
期間,華寶基金相繼發行了醫療、科技兩隻行業ETF。其中,作為公司旗下“龍頭系列ETF”標杆產品之一的“科技ETF”,一出道即吸粉無數,2019年上市交易短短3個交易日就實現規模翻番。
2020年,公司專門設立了“指數研發投資部”,深耕指數業務,並在同年發行了電子、食品兩隻行業ETF。
進入2021年後,華寶基金開始全面發力行業ETF,相繼推出智能製造、化工、金融科技、有色、新材料、大數據等ETF產品,行業ETF產品發行數量多達10只。
如果算上2022年12月成立的“綠色能源ETF”,過去十三年間,華寶基金共發行了21只股票ETF產品。
依靠在行業ETF領域的全面佈局,華寶基金的股票型ETF基金規模排名近年來始終穩定在第六的位置,但對比近兩年的數據後便會發現,其地位正在受到來自同行的挑戰。
2022年,華寶基金的股票型ETF基金規模為554.27億元,較上2021年的583.33億元,縮水了29.06億元。排在其後面的廣發基金的股票型ETF規模則增長了127.97億元,兩家公司的差距已縮小至40.57億元。
來源:iFinD
不久前,國泰君安證券在一篇名為《中國ETF市場發展白皮書》的研究報告中曾寫到:適當引入機構資金,有利於快速在同類產品中獲得競爭優勢,並從實證角度加以説明。
具體來看,同樣佈局基建方向,發行時間接近,且首發規模接近,廣發基建50ETF(516970)的份額在2021年後半段開始大幅提升。對比兩隻ETF的份額持有人結構發現,持有廣發基建50ETF的機構投資者較多。此前,廣發基金連續兩年獲得“金基金•被動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獎,這一殊榮的背後,正是源於機構投資者的認可。
儘管華寶基金在股票型ETF基金規模上受到了挑戰,但在更為細分的行業ETF排名中,華寶基金的競爭優勢則頗為明顯,市場份額僅落後於國泰基金,排名第二。
03 尾聲
綜上,華寶基金近年來在主動權益投資領域上的表現,讓外界看到了公司在投研領域的努力。隨着投研一體化改革的進行,公司也在組建全新的投研戰隊。但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小池塘養活不了大魚”的問題,華寶基金恐怕依舊只能淪落到“為他人做嫁衣”的境遇。
在主動權益投資之外,華寶基金儘管在更為細分的行業ETF市場份額方面佔據優勢,但在一個市場化程度極高的行業,擁有“先手”的玩家並不意味着可以穩坐釣魚台。更何況在股票型ETF基金規模排名中,公司已然受到來自同行的挑戰。
以上這些,都將是華寶基金“萬億”規模之路上,需要正視和麪對的問題。
距離“萬億”目標,華寶基金還差6000多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