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雙循環節點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記者 吳曉穎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當前,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中面臨哪些影響要素高效配置的痛點與堵點?如何擴大開放市場、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日,受中共中央所託,致公黨中央調研組赴四川省、重慶市就“發揮雙循環節點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開展年度重點調研。
考察調研由致公黨中央主席萬鋼帶隊,致公黨中央常務副主席蔣作君、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曹鴻鳴參加調研。
“選擇來四川、重慶調研,是因為成渝地區是我國雙循環的重要節點,既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也是中歐班列開行最早、運行最穩、影響力最大的地區。”萬鋼説。
聚焦如何更好發揮成渝地區國際樞紐通道的規模效應和產業、貿易集成帶動效應,以充分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致公黨中央調研組在四川前往成都國際鐵路港展示中心、亞蓉歐國家(商品)館、歐洲產業城、中國—歐洲中心等地調研。成都市青白江區是成都中歐班列始發地,2020年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歐班列(成渝)逆勢增長,開行量近5000列,2020年進出港貨值達1507億元,年均帶動四川省進出口貿易超120億美元。依託成都中歐班列,成都國際鐵路港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已連接境外61個城市、境內20個城市,從歐洲到東南亞,從物流到人流,全面拓展升級對外開放新格局。
萬鋼説,中歐班列暢通了物流,保障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際供應鏈的穩定,擴大了貿易,帶動了產業鏈發展。要不斷優化完善陸海空國際物流通道,圍繞“一帶一路”沿線深化產業合作等領域加快建設西部物流中心。
碳達峯、碳中和既是我國內循環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外循環對外合作的必然要求。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四川省堅持生態優先,狠抓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為高質量發展繪就綠色發展基地。“十三五”期間,四川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7.44%,超國家下達目標任務1.44個百分點;成交國家温室氣體自願減排量近1600萬噸,成交金額突破1億元,居全國第四。
調研組認為,應把碳達峯、碳中和納入新發展格局整體佈局,抓住西部地區暖濕化機遇加快植樹造林,增加碳匯,並開展碳匯計量研究和碳足跡研究,探索建立碳匯交易和補償機制,發展新能源。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在暢通“雙循環”中的關鍵作用?成渝地區高校密集、科研院所眾多,在推進產業科技研究、強化專業人才培育、建設新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園區方面具有優勢。
調研組提出,要將教育資源轉變為科技實力,以創新促進科技實力的更大釋放,充分打造產學研發用的全產業鏈一體化架構。一方面,要鍛長板、補短板,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這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另一方面,強化科技創新水平,推動國際分工的結構性調整,推動我國向高附加值、高端產業鏈環節發展,推動提升經濟循環效率。
在全國“人才爭奪戰”背景下,西部地區如何引入、留住高層次人才?成都如何提高國際鐵路港承載能力?……在和四川省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的座談會上,在互動交流環節,發言同志向調研組提出工作中面臨的難點與困惑。
“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探索更為靈活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發揮心向祖國的華僑華人的橋樑紐帶和引資引智作用。”
“可以通過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科技手段,優化鐵路港貨運體系和產業鏈結構,提質增效。”
調研組成員認真聆聽,頻頻“出招”解圍紓困。
在重慶,調研組成員在實地調研中,邊記錄邊思考總結,並根據各自專業所長各抒己見,提出建議。
據瞭解,致公黨中央年度重點考察調研工作啓動以來,調研組已到雲南、海南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並召開了相關調研報告的研討會。同時致公黨中央也委託北京、上海、天津等16個省級組織開展了同步調研,在全國範圍內瞭解情況、聚焦問題。
(新華社成都5月22日電)
作者:吳曉穎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