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礦業2020年業績創歷史新高 利潤總額破百億
福建省龍巖市企業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佈2020年年報,公司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715.01億元,利潤總額108.46億元,歸屬母公司淨利潤65.09億元,實現經營性淨現金流142.68億元,均創歷史最好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紫金礦業海外業務呈現高增長態勢,多項指標接近公司總量一半,成為紫金礦業逆勢增長的主要來源,表明該公司已經具備了成熟高效的海外運營管理模式。
核心指標實現較高增幅
去年,對紫金礦業來説,正是新一屆管理團隊履新之年,一大批關乎公司發展前途的“重頭戲”亟待在全球各地區展開。
圍繞着力構建全球化運營管理體系,紫金礦業通過合理下放管理權限和一系列激勵舉措,激發了組織活力。特別是實施核心骨幹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和員工特別獎勵計劃,治理、管理效率和整體活力明顯改善,抓住了金屬價格回暖週期,有效對沖了外界環境急劇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核心經濟指標上看,2020年,紫金礦業以超高增幅創下公司成立以來最好水平。其中,銷售收入1715.01億元,同比增長26.01%;利潤總額108.46 億元,同比增長55.51%,歸母淨利潤65.09億元,同比增長51.93%,經營性淨現金流142.68億元,同比增長33.78%。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總資產1823.13億元,較年初增長47.23%。
在主營產品產量方面,2020年,紫金礦業礦產金40.5噸,礦產銅45.3萬噸,礦產鋅34.2萬噸。其中,2020年在全球礦產銅產量普遍下滑的情況下,紫金礦業位列全球第12位。過去5年,紫金礦業銅產量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5%。
實際上,5年來,紫金礦業保持持續增長。數據顯示,與2015年相比,公司營收從743億元躍升至1715.01億元,年複合增長率18%;歸母淨利潤從16億元增至65.0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31%。
以2020年為分水嶺,紫金礦業站上了全新的發展高地,企業價值獲得資本市場顯著修復和提升,公司A股、H股價格一路攀升,均較年初翻番增長。
重大項目跑出“紫金速度”
紫金礦業長期堅持資源優先戰略,不斷提升世界級礦產資源擁有量。2020年,紫金礦業完成了哥倫比亞武裏蒂卡金礦的交割,當年生產黃金2.2噸;在金價起步階段競購圭亞那奧羅拉金礦,克服疫情影響,當年交割當年投產,當年實現效益;實現對中國最大的斑岩型銅礦驅龍銅礦成功併購,新增銅資源量1000多萬噸,確立了在中國銅礦行業絕對領先地位。
在不久前公佈的全國十年(2011-2020)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優秀找礦成果中,紫金礦業5項成果上榜。其中,新發現的山西義興寨大型斑岩型金礦獲“2020年中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改寫了區域找礦歷史,現已進入開發建設階段。
通過資源併購及自主勘查,紫金礦業金、銅資源儲量持續快速增長。“十三五”期間,該公司黃金資源儲量從2015年的1261噸,增加到2020年的2334噸,增幅超80%,銅資源儲量從2346萬噸增加到6206萬噸,增幅超160%。
2020年,紫金礦業加快資源優勢轉化,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跑出新的“紫金速度”,隴南紫金、哥倫比亞武裏蒂卡金礦和新併購的圭亞那奧羅拉金礦相繼投產,塞爾維亞TIMOK銅金礦、波爾銅礦技改、剛果(金)卡庫拉銅礦及驅龍銅礦建設快速推進,一批重大項目可望在今年內投產,成為公司爆發式增長的支柱項目,海外項目的資源儲量、產品產量和利潤正超過或接近公司總量的一半,預計2年內全面超過國內。
深化改革瞄準世界一流
紫金礦業不久前發佈了公司未來五年規劃和十年目標,明確了公司的發展方向。
從國家形勢來看,2021年中國將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依靠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礦產資源作為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提振。
從行業趨勢來看,礦物原料作為基礎性原材料,其對能源和工業的重要性沒有改變。黃金方面,全球經濟復甦進程緩慢,諸多不確定性事件的存在,將進一步增加市場對避險、收益多樣化以及流動性控制的需求,預期對金價構成較高位支撐。銅方面,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將對銅上游供應施加更大的約束,全球精銅缺口可能進一步擴大,銅價有望獲得更加強勁的上漲動能,新能源革命、碳中和將為銅金屬需求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從紫金礦業自身看,根據公司規劃,依託超高的資源儲備和一批世界級優質礦山,到2025年,公司將實現礦產金80至90噸,礦產銅100至110萬噸,到2030年主要經濟指標接近或基本達到全球一流礦業公司水平,多項綜合指標進入全球前3至5位,全面建成高技術效益型特大國際礦業集團。
為此,紫金礦業提出要全面加強授權體系建設,完善治理機制,加快推進跨文化建設;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多個重大建設項目按期或提前投產、達產及達標;面向全球配置資源,爭取實現地質找礦新突破,構建良好的共依共存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紫金礦業董事長陳景河表示,未來10年,公司將全力推動深化改革,確保實現高質量跨越增長,形成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社會、股東、投資者和關聯者創造新的更大價值。(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