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8月9日媒體報道,中國官方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由於國內的穩價政策落實良好,市場總體發展趨於平穩,今年7月份國內CPI同比上漲1%,漲幅相較6月有所回落。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食品價格同比下降3.7%,降幅相較上月增大2個百分點。此外,豬肉的價格也同比大幅下降了43.5%,降幅相較於6月擴大了7個百分點。
可見即使在受到美國大量“放水”所導致的全球通脹情況下,我國國內市場也仍舊保持堅挺,在物價控制方面也有良好成效。而反觀韓國,卻是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據外媒8月8日報道,今年二季度,韓國的“飯桌物價”上漲率在創下近10年來的新高,不少韓國人都直呼“日子不好過”。
數據顯示,韓國7月份的農畜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了近十分之一(9.7%)。例如,韓國普通人根本吃不起的西瓜在今年8月初就已經漲價至3萬韓元/顆(約合170元人民幣/顆),有部分零售企業甚至將西瓜售價提高至4萬韓元/顆(約合226元人民幣/顆)。
除此之外,今年7月份,韓國雞蛋價格的漲幅更是達到57%,創下近4年新高。超市裏一盒15只裝的雞蛋價格高達9000韓元/盒(約合50元人民幣/盒)。據外媒對韓國國民採訪,不少人表示,韓國雞蛋價格居高不下,近段時間都要“省着吃”才行。
而韓國作為亞洲發達國家之一,其處境之所以還會如此“艱難”,是因為該國國土面積狹小,不適於大量種植農產品,因此對食品的進口極為依賴。即使在全球通脹、國際食品價格高漲的情況下,韓國也不得不進口高價食品。
可見,韓國成了美國印鈔、全球通脹下的“炮灰”。而美國什麼時候會停止“放水”,給通脹按下“暫停鍵”,這還很難説。但在這一段時間內,韓國很可能要一直忍受高價食品。
文 | 洪心婷 題 |曾雲梓 圖 | 盧文祥 審 | 呂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