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4日電(中國證券報記者張舒琳 李惠敏)對於追求穩健收益的投資者而言,“固收+”產品一度成為“香餑餑”。然而在近日,多隻打着穩健旗號的“固收+”產品淨值大幅回調,部分產品最大回撤幅度甚至超過10%。基金人士表示,“+”的部分既是收益,也可能帶來風險,在資產管理中,“固收+”產品應進一步明確風險收益特徵。
(圖片説明)資料圖片,新華社發。
(小標題)多隻“固收+”產品回撤超10%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9日,今年以來新成立的“固收+”產品規模達到2077.10億元,接近去年成立的“固收+”產品發行總規模的八成。整體來看,截至4月13日,使用“固收+”策略的公募基金產品中, 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和偏債混合型基金總規模已達12745.13億元。
在近期震盪的市場中,一些打着穩健旗號的“固收+”產品淨值出現大幅回撤,共有88只產品最大回撤幅度超過10%(A、C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寶盈融源可轉債C出現22.50%的最大回撤幅度,泰信雙息雙利、華富可轉債、泰信鑫利C、金信民旺C等最大回撤幅度超17%。
富國基金高級策略分析師馬蘭認為,對於“固收+”產品而言,“+”是收益也是風險。首先,債券低收益率常態下,股票、可轉債、定增、打新等成為增厚產品收益的主要來源;其次,“固收+”策略的多資產配置可以適當分散風險,但“+”的品種具備自身的風險特性,所以不代表能完全抵消風險。
一位基金淨資產規模在近期持續增長的二級債基基金經理表示,就近期操作配置而言,以純債資產為底倉,以股票和可轉債提升收益彈性,在保持高比例股票倉位的同時,進一步加入可轉債資產作為權益資產的補充,以此控制波動,追求絕對收益。
(小標題)做好“固收+”不容易
“運作‘固收+’產品並不容易,既需中短期控制回撤,還需中長期獲取長期回報,對投資經理考驗很大。就我而言,權益倉位佔比最高的時候佔20%,基本中樞在10%-15%。倉位權益整體而言不會太高,因為產品持有人風險偏好不高,所以不會做成長期高權益的基金產品。”某公募基金經理李明(化名)表示,其管理的一隻二級債基,相對於基準的超額回報,收益30%來自資產配置,剩餘70%則來自自下而上的選股。
國壽安保基金絕對收益部執行總經理、基金經理黃力認為,“固收+”產品不太適合集中配置白馬股。如果倉位過分集中,一旦股債同時下跌形成共振,產品將承受較大的風險,這就違背了“固收+”的投資理念。
黃力表示,真正的“固收+”產品,應符合以下特徵:一是風險收益特徵明確。可以用卡瑪比率來量化,即基金收益率與基金階段最大回撤幅度的比率。對於定位於穩健投資的“固收+”產品,黃力認為,卡瑪比率應不低於2,這樣才能體現出相對平穩的確定性收益,同時獲取超額回報的特徵。
二是投資運作目標明確。黃力認為,只有明確定義收益目標和回撤控制區間,才能讓投資者拿得住、拿得穩,才能在長期持有中獲得比較滿意的投資收益。“‘固收+’可能不是一個讓你在收益上特別‘爽’的產品,但最後給投資者的體驗一定是非常‘穩’,前提就是做到嚴控產品回撤。”他説。
(小標題)降低投資預期收益
展望未來,“固收+”依舊被基金人士認為是非常好的投資選擇。
富國基金固定收益信用研究部總經理張士揚表示,過去兩年,股票的牛市導致投資者對收益預期發生了變化,但實際上所有的大類資產都有一個均值迴歸的壓力。從長遠來説,應降低投資的預期收益。今年無論是股票還是債券,波動都比較大,“固收+”裏的股債混合產品就是非常好的投資選擇。
上述二級債基基金經理也表示,未來影響市場的因素包括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通脹預期加速上行,利率債發行或帶來暫時性供需失衡等,票息策略仍是最優解。從權益方面看,2021年雖然估值水平在信用邊際收縮的宏觀背景下或被壓低,但將努力尋找業績增長確定性較高的板塊,利用業績增長來對沖可能出現的估值收縮帶來的損失。
另一大型基金公司“固收+”基金經理表示,在經濟復甦且企業盈利週期向上的背景下,權益市場短期有望迎來修復,後續市場或有更多輪動的機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