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與日本:“長子”的最大危機
編者按:本文來自“日經中文網”,作者:川上梓,36氪經授權發佈。
1884年創業的三菱重工業以造船為祖業,以船舶的迴轉機技術為中心推進多元化,拉動了日本產業的近代化。作為三菱集團的脊樑,三菱重工業在全球提升了“三菱”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泡沫經濟崩潰後,三菱重工業的年銷售額在約30年的時間一直徘徊在3萬億日元左右的低增長,隨着日本一起沉浮。不久前,三菱重工業凍結了噴氣式飛機業務,面臨着創業以來最大的經營危機,轉變商業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三菱集團的“長子”從造船開始邁向多元化“企業名冠上三菱的意義非常重大”,9月設立的三菱電力(Mitsubishi Power)社長河相健在談到公司名稱的意義時感慨頗深。
三菱重工業和日立製作所的火力發電設備業務在2014年合併,成立了三菱日立電力系統公司(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MHPS)。2020年,以成為三菱重工業100%出資公司為契機,將企業名改為了三菱電力。在其主力的發電站和工廠大型發電設備的領域,今後以東南亞為中心的海外將成為主戰場。今後將以公司名變更為契機,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三菱重工業的企業名稱在日本國內很有名,但在海外,與企業名稱相比,知名度更高的是“MITSUBISHI(三菱)”品牌。該公司很多員工表示“去海外工作時,能再次感受到作為三菱集團的優勢”。
1885年時的長崎造船廠(三菱重工業提供)
長崎造船廠最初的鐵船“夕顏丸”號(三菱重工業提供)
尤其是在經濟持續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一直以來,三菱品牌被視為高品質“日本製造”的象徵。
三菱重工業的歷史開始於從政府租借工部省長崎造船局。之後從造船業擴大至發電設備和航空領域,可以説是隨着日本的近代化一路走來的多元化歷史。對於提高三菱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作為三菱集團的“長子”,三菱重工業一直在做出自己的貢獻。
基礎就是支撐軍需的技術。自創業至1945年的約60年內,三菱重工業以造船為依託,製造鐵製汽船和軍艦,構建了運輸工具企業的基礎。與世界最大軍艦“大和號”屬於同型艦船的“武藏號”於1942年在長崎竣工。
此外,支撐二戰後復興的也是軍需產品的技術。以用於船舶的旋轉機械技術為核心,迅速推進了向電力設備等消費類產品的轉型。由於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解散財閥的命令,1950年一度拆分為3部分,但1964年再次合併,涉足發電設備和橋樑等大規模的開發,還進入了太空業務。此時,三菱重工業形成了涵蓋“海、陸、空”的綜合重工企業的基礎。
三菱重工業在陸、海、空各業務領域均面臨逆風
一名三菱重工業的退休人士強調,“能與海外企業形成差異化是通過需要苛刻品質的軍需產品積累的技術”。當前,日本企業與中韓等亞洲企業的競爭加劇,以通用產品為中心,成本競爭激烈。三菱重工業通過雷達和電子束等防衞業務積累的技術,支撐着作為當代創新主角的數字技術。
雖然作為綜合重工企業不斷髮展,但在日本泡沫經濟破裂以後,低增長成為了三菱重工業的課題。合併營業收入無法超越3萬億日元的天花板,經營資源的低效率配置等都是問題。
背景是自下而上型的“事務所制”。三菱重工業各地的事務所擁有單獨的預算和人事權。
過去甚至有説法稱“長崎造船廠的廠長比社長還有分量”。但是,隨着業務和客户趨於全球化,這樣的結構漸漸不再符合時代潮流。
廢除事務所制,對祖業動刀2013年就任的時任社長宮永俊一開始打破舊弊。9個事業本部被重組為4個領域。宮永俊一廢除了事務所制,引進靈活分配經營資源的“業務領域制”,推進了經營的中央集權。在宮永選擇與集中的改革之下,合併營業額增至4萬多億日元,出現了重回增長路線的跡象,但此時又迎來了去碳化和疫情的逆風。
不過,由於廢除事務所制,三菱重工業的經營機動性提高。其象徵是有關其祖業造船業務的經營判斷。
2019年12月,三菱重工業對祖業動刀。在長崎造船廠的2個工廠中,決定將主力的香燒工廠出售給大島造船廠。可以説這項決策是在事實上撤出此前大力發展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業務。三菱重工業大幅縮減商船業務,集中發展具有穩定需求的艦船業務,開始了改革。
焦點是當前增長戰略的重振。如今,三菱重工業主要的現金牛是三菱電力的高砂工廠(位於兵庫縣高砂市)。該工廠生產的大型燃氣輪機是火力發電站的主要設備,目前在全球份額上排在首位。2019財年(截至2020年3月)合併營業利潤的約6成來自發電設備等業務。
經營環境正在進一步嚴峻。由於去碳化的潮流,煤炭火力發電面臨逆風,在此背景下,在發電設備領域也必須要向高效率的燃氣輪機和可再生能源轉變。
以愛稱“名航”而聞名的名古屋航空宇宙系統製作所(名古屋市)與發電設備一起肩負着三菱重工業的增長。主業是面向美國波音等民間飛機的零部件開發和生產,作為培養出歷任社長的知名企業而廣為人知。
三菱重工業2008年設立了三菱航空機(愛知縣豐山町)。國產首款民間噴氣式飛機“MRJ(現為三菱Space Jet)”拉開了序幕。
“Space Jet”在商業化上陷入迷途但是,疫情讓事態發生了變化。全球飛機需求激減。波音等的飛機生產商看不到復甦的跡象。此外,以三菱航空機為核心推進的Space Jet投入了近1萬億日元的開發費,但由於生產問題,6次推遲交付。至今仍未實現商業化。
“從未經歷過的變化正在發生”,2019年就任的三菱重工業社長泉澤清次5月如此描述此次的經營危機。2019財年因Space Jet業務計提了2633億日元虧損。這種情況有可能損害前人打造的三菱品牌,重振業務成為當務之急。
發電設備和飛機零部件這兩大支柱處於困境,但未來還是能看到曙光。那就是被稱為21世紀增長產業的太空業務。三菱重工業憑藉大型火箭“H2A/B”,取得世界最高水平的發射成功率。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領導下,在載人宇宙飛行上取得成功,2020年夏季籌集了19億美元資金。企業估值據稱達到460億美元左右。
三菱重工業的大型火箭“H2A”在世界上具有最高水平的發射成功率
三菱重工業正在調整飛機業務,重新構建以能源為核心的增長戰略。在太空產業是否也能開闢新的未來?這是在令和時代下,社長泉澤清次領導的三菱重工業面對的沉重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