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四大豬企”中報預報呈“三虧一降”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財經

    隨着時間進入下半年,上市豬企的上半年業績預報於近日密集公佈,受豬價下跌的影響,豬企期中成績普遍不理想,其中,新希望虧損幅度最大,淨利潤預虧29.5億-34.5億元。
    豬企中報呈普遍虧損
    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國內生豬養殖行業經歷了2019年、2020年的景氣週期後,伴隨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生豬產能的持續恢復,生豬市場今年持續走弱,行業整體普遍呈現虧損狀態。
    近期,上市豬企2021年半年報業績預告陸續出爐,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和温氏股份“四大豬企”中報預報呈現“三虧一降”,其他規模稍小的豬企如傲農生物等,中報預報也不樂觀。
    新希望業績預告表示,預計中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29.5億-34.5億元,相比去年由盈轉虧,虧損幅度也是“四大豬企”中幅度最大的。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同期新希望的盈利是31.64億元,也就是説新希望今年上半年差不多虧掉了去年上半年的所有盈利。
    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預計虧損分別為22.6億-25.6億元、12億-14.5億元,兩家公司同樣由盈轉虧。
    四家公司中,僅牧原股份盈利。據牧原股份業績預告顯示,上半年實現淨利潤94億-102億元,但仍比去年同期下降12.83%-5.42%。
    傲農生物、正虹科技等體量較小的公司也出現虧損或業績下滑的情況。
    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相關上市公司普遍表示,生豬養殖綜合成本增加、生豬市場銷售價格大幅下跌等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生豬養殖業務虧損,部分企業還對存貨進行了跌價準備計提,進一步加大了虧損額度。
    對於生豬養殖企業的業績“變臉”,中信建投研報表示,由於豬價的持續性下跌和養殖成本的上漲,生豬養殖企業業績也受到較大影響。未來一段時期,生豬養殖企業的重心或將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成本控制,或是尋求二者間的平衡,以應對下行週期的挑戰。
    此外,從2021年上半年頭部豬企的養殖表現看,上半年豬企出欄量分化明顯,牧原股份年度目標完成度較高。豬價下跌疊加成本上漲,上市豬企6月份已全面虧損。頭部豬企成本控制差異較大,成為業績分化的重要因素。
    產能釋放供應過剩致豬價下跌
    從生豬市場來看,去年我國生豬產能快速增長,今年隨着產能釋放,供應過剩導致生豬價格持續下跌,尤其是二季度以來,豬價大幅回落的情況下,市場對上市豬企上半年的業績產生悲觀預期。當前豬價已跌至16元/公斤以下,相較於年初高點(36元/公斤),累計跌幅超50%,反映在股價上,年初至今,新希望、温氏股份、牧原股份股價累計下跌44.96%、29.39%、6.54%。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於近日表示,今年以來,受供應顯著改善、需求有所下降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對此國家發改委於6月16日、28日兩次發佈生豬價格過度下跌預警信息,提示養殖户科學安排生產經營決策。在進入一級預警區間後,有關部門立即啓動了豬肉儲備收儲。7月7日、7月14日,已完成兩批中央儲備收儲,7月21日第三批中央儲備凍豬肉收儲。
    隨着中央和地方收儲“託市”效果逐步顯現,目前看,生豬價格過度下跌勢頭得到初步遏制,6月底以來價格出現明顯反彈,目前價格較前期低點回升15%以上,豬糧比價短暫跌破5:1以後迅速反彈,上週已回升至5.85:1,養殖户信心有所恢復,集中出欄現象有所緩解。
    萬勁松表示,加之今年1-2月新生仔豬量減少,經過約半年左右的育肥期,會對7-8月生豬出欄產生影響,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生豬價格可能將繼續呈階段性反彈態勢。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持續跟蹤能繁母豬、生豬存欄變化與豬肉價格走勢,及時發佈預警信息,達到預案規定及時開展收儲,積極引導養殖户合理安排生產,必要時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調控調節力度,防止生豬和豬肉價格大起大落。
    做好長期節本增效工作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辛國昌表示,生豬養殖高利潤階段已經結束,要加快淘汰低產母豬,不要盲目壓欄,不要再以投機心態安排生產,要做好長期的節本增效工作。同時,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兩批收儲3.3萬噸豬肉,近期市場價格下跌的趨勢受到遏制。7月份以來,豬價基本穩定在成本線附近,略低於成本線。
    對於生豬市場未來走勢,辛國昌表示,下半年整個消費將會有所增加,但從生產增長的慣性看,豬肉供應也會有所增加。綜合兩方面因素分析,未來一段時期,豬肉市場供需總體將呈現平衡。隨着消費趨旺,生豬養殖的利潤將可能回到正常水平。
    中信建投認為,養殖行業是重資產技術密集型行業,非洲豬瘟給中國的生豬養殖產業帶來根本性變革,未來一家優秀生豬養殖企業,首先,要有戰略思維和科學高效的管理運營能力;其次,可以通過成本端的精細化管理獲取更大的收益;再次,能夠保持適度規模的持續擴張;最後,產業鏈的縱深佈局也是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