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每週經濟觀察】穩住工業回升向好態勢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財經

臨近歲末,有關工業經濟運行的幾組數字,給這個冬日帶來了濃濃暖意。

一是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穩中有升。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4.6%,較上月加快8.3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利潤增速穩中有升,表明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正不斷改善。

二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有所增強。前10個月,31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部實現增長,其中17個省份工業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速超過10%。這反映出地方工業經濟已出現積極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有所增強。

如果説上述兩組數據是對之前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的概括,那麼反映製造業景氣程度的先行指標――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其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數據顯示,11月份製造業PMI為50.1%,不僅結束了連續7個月的下跌態勢,而且一舉越過臨界點重返擴張區間,釋放了經濟向好的積極信號。

工業穩,則經濟穩。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之一,今年以來,我國工業發展克服了疫情、汛情、部分能源及原材料供應偏緊等不利因素,總體實現了穩定恢復。特別是進入三季度以來,隨着能源保供穩價、助企紓困等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我國工業生產恢復進一步加快。

從四季度經濟形勢看,外部環境依然複雜多變,經濟運行仍有下行壓力,工業增長還將面臨眾多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但也要看到,提振工業經濟的有利因素也在持續累積,工業經濟結構正不斷得到優化改善,比如10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7.4%,消費品製造業利潤由降轉增,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費用同比減少了0.39元。

工業經濟回升向好來之不易。要穩住這一態勢,就需持續夯實工業經濟穩定恢復的基礎,在深耕優勢產業的基礎上,推動工業生產從“擴量”向“補鏈”“強鏈”轉變。

我國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依然保持較強的韌性,靠的是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但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上的某些短板弱項,部分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一些核心零部件要不到、買不來,給有關工業企業生產經營帶來較大影響。對此,一方面要繼續強基礎,把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深入實施製造業“補鏈”“強鏈”行動,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與創新鏈、要素鏈等深度耦合;另一方面要持續增動能,進一步加大對工業領域有效投資的力度,以結構的優化升級不斷提升工業經濟動能。

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微企業在我國製造業企業中數量多、佔比大,要穩住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還需着力為製造業中小微企業減負擔,讓它們能輕裝上陣,不斷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四季度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實行階段性税收緩繳,該政策實施首月即累計緩繳税費471.4億元。類似這樣以廣大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為導向的政策舉措,不僅能有效緩解企業資金上的燃眉之急,還將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穩住工業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將為整個“十四五”時期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紮實基礎。現階段,我們既要統籌謀劃好四季度經濟增長的“衝刺跑”,也要密切關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好跨週期調節政策儲備,跑贏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這場“馬拉松”。(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