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拯救自家一蹶不振的經濟,當地時間11月9日,新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宣佈,將增加55.7萬億日元(摺合約3.1萬億元人民幣)財政支出。具體的措施為給民眾發錢,給製藥企業提供疫情援助資金等等。有機構測算後指出,鉅額的財政補貼,加上民間各路的資金開銷,這一輪經濟“放水”計劃的總額將接近79萬億日元(摺合約4.4萬億元人民幣)。
日媒報道稱,日本企業承受的物價漲幅,和消費物價的上漲程度正在嚴重背離。數據顯示,今年10月,在能源、金屬、木材等商品價格飆漲的情況下,日本企業物價指數同比上漲了8%,創下近40年來記錄新高。同一時期的日本消費者物價指數卻還是徘徊在0%左右。反觀另一邊的美國,10月的CPI漲幅已經破6,為30年來首次。
11月初,被譽為“日本經濟風向標”的吉野家牛肉飯宣佈漲價,每份價格上調幾十日元,隨後另一家連鎖品牌松屋也跟進了這一行動。不過,這幾十日元的漲價,對商家來説還不夠塞牙縫。對比2020年,日本進口美國牛腩的價格已經飆漲了2倍。先不説商家漲價的空間很小,還有的商家根本就不敢輕易漲價。
因為這些商家們都很清楚,本來日本國民的消費慾望就不高,加上疫情的衝擊,經濟形勢不夠樂觀,大家的工資沒有增加,都想着“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如果此時一味地調高物價,消費者不買賬的話,企業的日子只會愈發難過。
有分析指出,新經濟刺激方案對廣大民眾來説具有普惠性,但似乎無法從根本上將日本的經濟結構扭轉過來。因為只要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國民的工資不漲,那麼想達到擴大消費的目的就無法達成。尤其是在當前全球通脹面前,日本的物價卻還“紋絲不動”,那全新的經濟刺激舉措或許又“白搭”了。
此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發佈一組數據,近30年來,美國的名義工資金額上漲了2.6倍,但是日本僅有4%,四捨五入來看的話可以算是“30年不漲工資”。大家心裏都很明白,工資不漲,需求就會變弱,企業想要莊家高漲的原料費用也沒處可取,只能自個兒承受。但這無疑也讓日本經濟陷入一潭死水,惡性循環。
眼下,日本的經濟大放水政策還遠遠美國結束,日元貶值的壓力也在增加,此舉又進一步推升了日本的進口成本。2021年以來,日本的進口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高出了40%。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原油價格持續站在80美元以上的高位,按照日元貶值5%來算,那麼每户日本家庭要承擔大概3萬日元/年的額外支出。
文 |廖力思 題 | 黃紫鎵 圖 |盧文祥 審 |廖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