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香港為何下大力氣發展創科產業

由 湯生 發佈於 財經

香港為何下大力氣發展創科產業

本報記者 曾詩陽

2021年1月底,坐落於香港將軍澳工業邨的數據技術中心開幕,作為香港最大的數據中心集結地,其落成將為香港創科事業發展再添動力。

本屆香港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積極在財政、技術、基建、人才等方面持續推動創科發展,包括推出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打造元朗工業邨微電子中心、建設世界級科技創新平台、支援科技初創企業等。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為什麼下大力氣發展創科?

“創科產業發展有利於改善香港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降低對四大傳統產業的依賴,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黃元山指出,一方面,創科產業可以創造全新行業,例如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產業;另一方面,創科發展也能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例如傳統物流業可以升級為高端物流業,充分發揮香港的機場航空運輸優勢及周邊物流資源,進一步提升香港商務、物流及貨運業的營運效率。”

黃元山表示,無論是哪方面,都將為勞工市場提供更多高端就業崗位,讓更多人有機會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收入紅利,從而縮小社會收入差距,緩解社會貧富不均問題。

香港發展創科有自身優勢。首先是過硬的科研實力,在2021年QS全球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4所院校躋身全球前50名。“香港是世界級學府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十分出眾。”黃元山説。

同時,香港發達的金融業也為創科加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突破性地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黃元山指出,相關措施使香港成為眾多生物醫藥企業上市集資的重要渠道,吸引大批有潛力的創科企業家來港發展。

自身優勢加上政府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生機勃勃。“香港的整體創科生態環境已顯著提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恆列舉了兩組數據進一步説明,一是香港公營機構研發開支由2014年的92.9億元增至2019年的147億元,二是香港初創企業數由2014年約1100間,增至2020年超過3300間,聘用人數由2400人增至10700人。

從國際競爭力來看,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早前公佈的《2020年世界數碼競爭力年報》,香港的全球排名從2018年的第11位,躍升至全球第5位。

然而,優秀的科研成果需要成功轉化為產品及服務,才能為社會及經濟帶來貢獻。“令人惋惜的是,香港的大學基礎科研成就卓越,但科技轉移這一環薄弱。”黃元山指出,香港科技轉移工作起步較晚,沒有獲得足夠重視,在獲批專利數量、衍生公司數量、知識產權收入等科研商品化指標上的表現,都落後於世界一流高等學府。

團結香港基金髮布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香港中文大學獲授202項全球專利,為本地院校之最,但僅有牛津大學(434項)的一半;2019年,香港所有大學從知識產權獲得的總收入合計約1億港元,尚不足牛津大學(摺合約7.99億港元)的七分之一。

黃元山認為,香港發展創科的優勢在於最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資,但對本地的科研成果並未給予足夠的商品化支持,商湯科技(創始人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和大疆創新(創始人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等人工智能巨頭,都是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將技術落地生產。

“幸運的是,憑藉內地在產業方面的支持,科研成果最終成功轉化。”黃元山説。

在這一過程中,香港與深圳優勢互補協同效應尤其明顯。香港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的營商環境、發達的資本市場和成熟的服務業,深圳則連接着廣闊的市場、完備的供應鏈,擁有突出的先進製造能力,是多個龍頭創科企業所在地。一河之隔的兩地,是發展創科事業的最佳拍檔,完全可以實現“1+1>2”。

“香港有從0到1的破局之術,深圳有從1到N的裂變能力。”黃元山總結,加強深港合作將促使強強聯合,使上游研發成果轉化為下游產品,形成一條完整的高科技產業鏈。

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建設,並將與深圳河對岸的深圳科創園區共同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將與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制定港深雙方園區的聯合政策包,探索提供科研資源、資金及出入境等方面的便利流動及支援措施,攜手為合作區引入人才。

“港深創科園作為香港最大的創科平台,將成為香港、深圳兩地科技合作的重大工程和重要動力。”黃元山表示,“希望善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新發展階段的契機,持續推動香港和深圳的科技合作”。

本報記者 曾詩陽

【編輯:房家梁】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