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天然氣告急,能源巨頭們在做什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立方知造局(ID:m3zhizaoju),作者:劉錚,編輯:小材,原文標題:《歐洲天然氣告急,能源巨頭們為什麼還不慌?》,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天然氣對於歐洲來説,不僅要用於供暖、工業生產,還承擔了全歐洲20%以上的發電量,同時相比煤炭,天然氣產生的碳排要少一半,有利於歐盟的脱碳大業。
但俄烏衝突後,歐洲能源告急的紅燈就沒熄滅過。電力和暖氣短缺讓民眾怨聲載道,歐盟各國的官員和政客腦洞大開的“節能方案”也層出不窮。
當呼籲聲逐漸平息,問題還在——拿什麼來堵住天然氣的缺口?
比如俄羅斯北溪兩條管道的終點——德國。現在2號管道項目建設停滯,1號管道進入年度維修部分“斷供”。德國政府在6月決定重啓燃煤緩解發電壓力,這一動作還被誤讀為“德國撤銷碳中和目標”,攪得全球雙碳事業一時風聲鶴唳。
德國希望靠重啓煤電力挽狂瀾,但尷尬的是,歐洲進口的煤炭有45%來自俄羅斯,危機仍未緩解。不少歐洲國家開始從印尼、南非、澳大利亞等國搶購煤炭——但靠煤真的就能填補天然氣的缺口嗎?
立方知造局看來:短期,堵不上;長期,只能靠氫。
被稱為“人類終極化學能源”的氫能,尤其是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製取的綠氫,能夠從其製取、儲運、應用三端,帶動能源向多元化轉型發展,從根本上解決歐洲加以外求的能源危機和雙碳目標。
製取端:發展氫能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也就是光伏、風電的大規模建設,這也能緩解天然氣短缺造成的困境;
儲運端:大規模的氫能同樣需要物流體系和管道的配合,能夠讓歐盟在內部搭建起自己的能源儲運生態,進而擺脱俄羅斯的管道和美國遠洋航運的限制;
應用端:氫氣可以用於交通運輸、儲能、發電,還能和天然氣混輸進入家庭進行供暖供火。
5月20日,歐盟針對3月發佈的RepowerEU能源轉型方案做出補充:生產綠氫的電力不能來自現有發電,必須用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進行生產。
乍看上去,這似乎限制了歐盟向氫能轉型的步伐,但實際卻解決了氫能發展過程裏的一個隱憂——大規模綠氫的生產需要耗費大量可再生能源電力,貿然推動轉型會讓歐盟本不富餘的能源雪上加霜。
而要求額外電力生產綠氫,為的是以氫能發展帶動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部署。
巴掌來了,棗兒也得來。7月開始,歐盟陸續出台一系列規劃、法案,從上至下大力拉動氫能產業:
7月13日,歐盟工業、研究和能源委員會通過了REDⅡ(可再生能源佔比)法案,對於工業和運輸中的可再生能源佔比進行約束,2030年將達到45%。這將直接推動氫能在下游運用中的普及。
7月18日,歐盟通過了一款名為Hy2Tech的氫能技術項目,這是IPCEI(歐洲共同利益)成立以來關於氫能的第一個重要項目,將為35家公司提供54億歐元的歐盟成員國投資。
儘管有歐盟背書,該項目的風險仍然巨大,因為單個項目覆蓋到從生產到儲運再到應用的整個氫氣生態系統,並且要在2030年時幫助歐洲實現2000萬噸綠氫的生產目標——如何吸引企業參與並進行投資,是另一個重要命題。
根據IPCEI測算,Hy2Tech項目將會帶來88億歐元的商業投資。巨大的投入以及氫能技術的高門檻,意味只有能源行業的巨頭能成為項目試金石——
立方知造局以2021年度企業營收200億美元為基準線,遴選歐洲氫能相關企業,還原出這些企業在俄烏衝突後,雙碳壓力下,針對缺電、缺落地場景和大規模應用市場的新動作。
一、新增發電項目,緩解歐洲缺電潮
世界最大電力生產商之一:法國電力集團
營收:802.77億美元(2021)
動作:投資20~30億歐元啓動“氫計劃”
目的:2030年成為歐洲綠氫市場領導者
早在2021年10月,核電比例世界第一的法國便成為歐洲“電荒”的救世主,俄烏衝突發生後,掌握法國所有核電機組的法國電力集團,敏鋭感知到歐洲即將開啓全面發展氫能的時代,因此在4月便提出“氫計劃”。
核電巨頭的氫計劃也離不開老本行,法電集團除了直接投資可再生能源業務外,其氫能相關項目則交由子公司Hynamics執行,包含核電與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計劃開發的項目總量為3GW,實現年產45萬噸氫氣。
發展氫能還體現出法電集團不願再將業務集中於發電端的野心。2015年,法電制定2030戰略目標時,便將可再生能源、城市能源服務與核電並列為三大戰略業務領域;旗下EIFER研究中心在氫能領域的探索也已超過15年。
利用充裕的核電,法電集團在低碳氫(核電電解水生產的不是綠氫)領域的成本將大大降低,而氫氣產品可以提供給難完成脱碳的工業和交通領域,讓法電集團在這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2022年至今,法電集團已有兩大氫能項目投建:
第一個是位於英國的海上風電與光伏發電廠,投運後將為Teesside綠氫項目提供可再生能源電力;
第二個是在法國歐賽爾市開發的“現場電解制氫加氫站”,首期裝機1MW,每天可現場電解生產低碳氫氣400公斤,供給5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使用。未來將逐步提升電解能力,面向更廣闊的交通運輸市場。
中國相關項目情報:
歐洲市場之外,法電集團與中國國家能源集團合作建立江蘇鹽城的海上風電項目。
海上風電不像在陸上建風電會受到用地限制,造價相對較低,加之國內產業鏈發展較為成熟,國內能源巨頭國家電網、三峽集團、國電投也加入到這個未來綠電主要發展方向之一的賽道。
2021年,亞太地區新增超過90%的海上風電容量,都來源於中國。
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
營收:3521.06億美元(2021)
動作:建設歐洲最大的綠氫工廠
目的:2035年前在全球氫能市場達到10%以上佔有率,2050年成為淨零排放企業
7月,殼牌最終決定在荷蘭鹿特丹港投建全歐洲最大的綠氫工廠——Holland Hydrogen I,預計2025年投入使用。工廠中將使用200WM的電解槽制氫,單日產能可達6萬公斤。
而該工廠中製取綠氫所使用的大量電力,將全部來自於殼牌參與開發、計劃於2023年投運的海上風電廠,符合了歐盟REpowerEU的要求。
Holland Hydrogen I綠氫工廠概念圖 圖源:Shell官網
綠氫工廠中生產的綠色氫氣也將為殼牌的化石能源脱碳提供幫助,位於鹿特丹的殼牌能源和化學工業園能通過管道直接獲取綠氫,並將其作為現有灰氫的替代煉油,降低燃油產品的碳含量。
在未來,隨着燃料電池重型卡車上市,以及氫能補給網絡的發展,工廠中生產的綠氫還將直接幫助商業道路運輸進行脱碳,也為殼牌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打下基礎。
殼牌在冰島的加氫站 圖源:wikimedia
中國相關項目情報:
6月28日,中國啓動首個千萬噸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集羣項目,由中海油、廣東省發改委牽頭,合作企業中,就有殼牌的身影。
殼牌發佈的《中國能源體系2060碳中和報告》中提到,中國地下碳封存量預計可達2.4萬億噸,僅次於美國。而目前中國已有的CCUS應用,多為體量較小的開發項目——未來40年裏,規模將會迅速擴張。
CCUS與氫能技術一樣,短期內需要政策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則需要通過整合應用,以及大規模的產業集羣——如此才能幫助一些難以實施減排的工業部門進行脱碳。
二、佈局氫能在鍊鋼、航空場景應用
全球石化巨頭:英國石油公司
營收:2826.16億美元(2021)
動作:垂直鋼鐵領域氫能基建
目的:實現氫能產業鏈碳中和正向循環
英國石油公司也是向可再生能源轉型的巨頭之一,當前正在歐洲大陸佈局綠氫項目。但前期的氫能基建中,包括平台、管道、渦輪機塔架等都需要大量鋼鐵,而鋼鐵又屬於高碳排行業,在產業鏈的循環下,控碳的步調不太和諧。
因此英國石油公司選擇與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合作,開展氫能和可再生電力的相關合作。
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產生的碳排佔德國總排放量的2.5%,用低碳氫直接還原鐵礦,是其主要的脱碳方式之一。
雙方簽署的協議中提到,英國石油公司負責提供低碳鍊鋼所需的氫氣以及可再生電力,而蒂森克虜伯生產的氫基鋼鐵,將被用來進行氫能項目的基建。
這樣一來,碳中和的產業鏈也就完成了正向循環。
中國相關項目情報:
相似的項目,也將在2023年出現在寶鋼湛江鋼鐵公司——中國首套集成氫氣進行工業化生產的鋼鐵產線,氫氣由風光發電製取。
近年來,中國鋼鐵行業也開始加速擁抱氫能。原因在於:中國鋼鐵行業的碳排放量佔全國總量的15%,排名第二;而排第一的電力中,又有9%的發電量用於鋼鐵行業。隨着雙碳目標時間臨近,鋼鐵脱碳也日益成為重要命題。
工業氣體巨擎:德國林德公司
營收:286.77億美元(2021)
動作:集中工業、交通運輸領域佈局
目的:與政府、企業合作,搭建自身氫能產業服務鏈條
7月,德國工業氣體巨擎林德公司與阿聯酋能源和基礎設施部(MOEI)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將會確定一系列有助於減碳的能源項目,以幫助MOEI實現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
根據林德公司透露的信息,合作項目將會集中在四個領域:氫能交通、CCS(碳捕獲和封存)、電解制取綠氫、天然氣氫氣混輸。
對於林德來説,最重要的還是其中氫能的儲運及應用——這不只是針對於MOEI的合作,也是林德在全球市場裏自身價值鏈的佈局體現。
未來林德氫能與CCS業務將主要集中於工業和交通運輸領域,在客户過渡向清潔能源時提供相應服務。
正因如此,今年的2月~6月,林德與空客陸續簽訂幾項合作協議,目標是在全球範圍內的機場,建設氫能基礎設施,包括機場儲運氫能,以及將氫能燃料應用於商用飛機。
目前,林德與空客的合作已有來自法國、意大利、韓國、日本和新加坡的公司和機場參與其中。按照空客的計劃,到2035年採用氫基燃料的零排放商用飛機將會推向市場。
圖源:林德官網
中國相關項目情報:
國內氫能企業也在尋求氫能落地的場景,率先解決的,是氫能運輸。
今年7月,中國石油為甘肅省玉門油田建造的輸氫管道主線路已全線貫通。管道長度5.77公里,能夠直接將氫氣輸送給周邊企業,提供可消納的生產原料。
就這樣,目前甘肅、寧夏、新疆形成初步的氫氣供應鏈。
在氫能鏈條中,儲運是連接製取與應用的關鍵端口,而管道鋪設是最為經濟、也最容易帶來規模化效益的氫氣輸送方案。
網絡化的管道解決了儲運環節“最後一公里”問題;而便利的氫氣來源,也會提升下游企業使用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氫能管道網絡能讓區域內經濟循環加速。
三、出海輸出歐洲氫能體系
全球領先的多元化能源公司:法國道達爾公司
營收:1762.49億美元(2021)
動作:出海印度,與當地巨頭合資成立氫能產業公司
目的:輸出體系,開拓市場、降本增效
6月,國際能源巨頭道達爾(法國)收購印度最大基建集團阿達尼旗下的阿達尼新工業25%的股權,雙方計劃將阿達尼新工業打造成世界上最大的全產業鏈綠色氫能公司。
阿達尼新工業在未來十年內將會獲得總共500億美元的投資,業務範圍覆蓋氫能產業鏈的上下游:
在設備端,阿達尼新工業會參與進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以及製取氫氣的電解槽等設備的生產製造領域;
在生產、應用端,阿達尼新工業將直接從事大規模的綠氫生產業務,並且進入到下游的應用環節,包括利用氫氣脱硫煉油、鍊鋼,以及衍生的氮肥和甲醇製造。
除此之外,阿達尼新工業也會成為道達爾在印度進行綠氫生產和商業化應用的獨家平台,初期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完成30GW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部署,以及綠氫100萬噸/年的產量。
道達爾與阿達尼的合作,來源於雙方的某種共同隱憂:在既定的碳中和時限下,傳統化石能源巨頭大象轉身的步調必須更加激進,也更加重視推進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以期在可再生能源的新平台上率先搶佔高地。
道達爾設定了與歐盟同步的2050碳中和目標,但到2030年,其位於歐洲的煉油廠就要逐步使用綠氫進行脱碳,淘汰碳排更高的常規燃燒。
而根據印度國家氫能任務的要求,從2023~2024年度開始,綠氫必須佔到煉油廠整體氫氣需求的10%。對於剛剛進入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阿達尼來説,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和擁有成熟技術的國際巨頭開展合作,如此才能跟上發展步調。
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但承諾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為2070年,相較於其他主要國家的雙碳目標來説略為滯後。而從合資的ANIL公司涉及的領域來看,其實與前面提到的IPCEI的Hy2Tech項目一致。
這點也表明,歐洲的能源巨頭正在將觸角延伸向全球範圍內有待開發的潛力市場,向他們輸出自己的可再生能源體系。
中國相關項目情報:
2021年,中國的電氣化率(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不到30%,如果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可能要達到60%——可再生能源電力,作為雙碳目標裏的關鍵因素,以及氫能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每個能源企業都要加大投資的領域。
不過,不同於印度,在氫能發展路徑的市場創造、技術示範、規模應用三個階段中,中國正處於技術示範階段。
這便有了今年6月份,中石油與道達爾簽署阿爾比恩(ALBION)項目研發合作協議,將在節能減排、綠色低碳、CCUS和新能源等領域合作。
技術示範的意義不止在於實現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制氫,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個示範項目將氫能應用由點向面地完全鋪開。
未來,在統一體系下運作的巨大市場,將為氫能企業帶來以規模降本增效的優勢。
尾聲
在調研歐洲能源巨頭的氫能動作時,立方知造局發現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非洲南部的一些國家被歐盟列為氫能路線圖上的主要出口國,比如納米比亞。
歐盟承諾支持其建設綠氫工業,並在2030年從納米比亞進口1000萬噸氫氣,協議中還有一項條款——允許歐盟獲得納米比亞的化石能源礦產,以擺脱對俄羅斯的依賴。
立方知造局在《碳與氫:中國新國運》中曾提到:在氫能技術領域,各國之間不止有競爭,還有競合。
國際合作自然是好事,2018年至今,美國空氣化工、德國林德、法國液化空氣,以及眾多日企與中國在氫能領域的合作不下40餘次;今年6月,中國首個千萬噸級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集羣項目中,也有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外資企業的身影。這些項目都對中國雙碳事業和氫能發展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
吸引這些合作的,正是中國體量巨大的消費和工業級市場。
不論是氫能,還是與氫相關的“碳本位”體系,本質上都是技術話語權的爭奪。日益臨近的雙碳時限,不可預期的能源風險,也昭示着這樣一個道理——新能源上落後,同樣會捱打。
在競合的表象之內,競爭的底色從未消失。
參考資料
全景歐盟放棄脱碳?歐盟REPowerEU議案解讀 - 數據運作
EC green lights €5.4 bn for IPCEI Hy2Tech - Hydrogen Europe
REDII: EP calls on strong & binding H2 renewable targets - Hydrogen Europe
The European Renewables and Low-Carbon Fuels Alliance holds its first General Assembly - Hydrogen Europe
REDII: EP calls on strong & binding H2 renewable targets - Hydrogen Europe
綠氫生產不能使用現有電力 歐盟新規則震驚了產業界 - 環球零碳
道達爾與阿達尼共同打造世界級綠氫公司 - 中國石化新聞網
Adani Group, TotalEnergies form green hydrogen JV to invest $50 billion over the next 10 years - GlobalData Energy
Airbus and Linde to cooperate on hydrogen infrastructure for airports - Airbus
Linde Signs MOU With UAE on Green Hydrogen Economy - FuelCellsWorks
bp and thyssenkrupp plan green hydrogen steel supplies - EnergyDigital
Southern Africa marked as major green exporter on roadmap for Hydrogen - Engineering News
EU Plans Deal with Namibia to Boost Green Hydrogen Imports - EnergyCapital&Power
國家電網首個氫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將解決什麼問題?- 中國電力報
殼牌向氫能進擊:啓動在中國首個商業化氫能項目 - 中國經營報
國內首套,寶鋼百萬噸級氫基豎爐正式開建 - 高工氫電網
加快新能源發展!中國石油一條中長距離輸氫管道在這裏建成 - 中國石油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立方知造局(ID:m3zhizaoju),作者:劉錚,編輯:小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