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又出手了。
港交所網站最新數據顯示,9月1日,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下簡稱伯克希爾)減持171.6萬股比亞迪股份H股,平均減持價格為每股262.72港元,減持後持股比例從19.02%下降至18.87%。此前,伯克希爾在8月24日出售了133萬股比亞迪股份,平均價格為277.1港元/股,持股比例降至19.92%。即自8月24日以來,伯克希爾共減持1157.9萬股比亞迪股份。
比亞迪有關工作人員在回應此事時表示,比亞迪從港交所獲悉相關情況,股東減持行為系股東投資決策,公司銷量屢創新高,目前經營情況健康。
Wind數據顯示,9月2日,A股比亞迪收報282元/股,自8月24日以來累計下跌超12%;港股比亞迪股份收報228.4港元/股,自8月24日以來累計下跌近16%。
來源:Wind
累計套現超46億港元
據瞭解,巴菲特於2008年9月以每股8港元、總價18億美元購買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佔擴大股本後的9.89%。以今日比亞迪股份收盤價228.4港元/股粗略估算,不考慮分紅等其他因素,巴菲特這筆投資回報近30倍。
談及投資比亞迪的原因,巴菲特的老搭檔、伯克希爾副董事長查理•芒格在採訪時描述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簡直就是愛迪生和韋爾奇的混合體。他可以像愛迪生那樣解決技術問題,又可以像韋爾奇那樣解決企業管理上的問題。
在隨後的14年時間裏,巴菲特一直堅持其慣有的長跑持股風格,一股未動。直到今年7月,市場突起波瀾。港交所數據顯示,花旗銀行7月11日持有比亞迪股份增加2.25億股至3.89億股。2.25億股的數量與巴菲特的持股數量相對應。
因此,市場猜測花旗銀行新增的2.25億股比亞迪股份來自巴菲特的伯克希爾。也有分析稱,伯克斯爾將所持有比亞迪股份的實物股票存入券商託管,或為後續交易做準備。
受市場傳聞影響,7月12日,比亞迪股份盤中一度大跌逾12%,A股比亞迪當天收跌4.72%。
隨後的8月30日,港交所披露易網站顯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8月24日出售133萬股比亞迪股份,平均價格為277.1港元/股,持股比例降至19.92%。9月1日伯克希爾的出售,是短短几天內又一次減持披露。
第二次披露並不等同於第二次減持。根據港交所相關規定,持股超過5%的大股東,當其持股比例變動跨越整數百分比時,才需要披露。縱觀這兩次披露亦是如此,伯克希爾持股比例從最初的21.47%,下滑到19.92%,再到18.87%。
來源:港交所網站
從持股數量看,伯克希爾持股數量已從最初的2.25億股,降至2.07億股,累計減持1786萬股。若以兩次披露減持價格的平均值270港元/股粗略估算,不考慮分紅等其他因素,巴菲特此輪減持已累計套現46.79億港元。
後續不排除持續減持
此前,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不排除巴菲特持續減持的可能。這一點從港交所繫統內花旗銀行持倉的不斷下降也可以看出。
在顏招駿看來,伯克希爾手持現金達到1054億美元,公司不缺現金,所以排除套現轉換持股的可能。
顏招駿表示,巴菲特的減持短期內會對比亞迪股價造成壓力,也將會給市場帶來心理壓力,特別是對同屬新能源車板塊的股票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他認為,這不一定代表比亞迪股價已見頂。參考巴菲特在2007年7月首次減持中石油,其後中石油股價高見20.25元/股。因此不排除比亞迪股價繼續走高的可能性。
8月銷量突破17萬
在股神14年來首度減持的同時,比亞迪近期也披露了不少利好。
今日晚間,比亞迪發佈2022年8月產銷快報。公司8月新能源汽車產量17.54萬輛,同比增加180.23%,本年累計產量98.67萬輛,同比增加264.67%。
8月,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再創新高,達17.49萬輛,同比增加184.84%。今年以來,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勢如破竹,7月為16.25萬輛,8月突破17萬輛。今年累計銷量97.88萬輛,同比增加267.31%。
另外,比亞迪8月30日披露的一份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顯示,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親自出席投資者調研活動,這在過往披露的投資者調研活動中比較鮮見。
公告顯示,該場調研受邀投資者多達1119人,出席高管陣容也非常“豪華”,除王傳福外,還有比亞迪電子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王念強,比亞迪集團副總裁兼財務總監、比亞迪電子財務總監周亞琳,比亞迪集團董事會秘書、比亞迪及比亞迪電子公司秘書李黔。
來源:比亞迪公告
對於後續發展,高管團隊回應稱,新能源汽車增長勢頭勢不可擋,消費者對新能源車電動車或插電混動越來越認可。從最近的車展攤位、訪問的人數可以看到市場火爆的需求。公司也持續挖掘產能的潛力,不斷滿足市場日益增長的訂單需求。
對於上漲的原材料價格補貼退坡給公司帶來的影響,比亞迪回應稱,應對市場火爆的需求,公司積極提升產能,單月銷量持續提升,規模效應凸顯,發揮應用垂直整合優勢同時進行合理的價格調整,一定程度上消化盈利壓力。後續公司將加大研發的力度,加大品牌形象的宣傳,儲備大量的新技術,強化公司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