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投行貴族中金來了曾因瑞幸打臉航母券商駛向何方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財經

中金公司回A進入倒計時,這家低調神秘的“投行貴族”開始站在聚光燈底下。

被稱為“投行貴族”的航母級券商中金公司,回A上市的消息一公佈,中金的港股股價就蹭蹭蹭往上躥,半年漲幅超過70%。作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金可謂星光熠熠,頭頂國家隊和國際投行背景的光環,阿里騰訊爭相入股,國內IPO大項目應接不暇,大生意大買賣源源不斷,然而2019年的“瑞幸風波”和高管動輒千萬的年薪卻讓它站上了風口浪尖,我們馬上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大機構國際化 成就中金公司輝煌歷史

成立於1995年的中金公司本身就含着金湯匙出身,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其最初的兩大股東是中國建設銀行和摩根士丹利,依靠着天然的優勢與人才資源的挖掘拿到了眾多大型國企的項目。

中金公司首席執行官管理委員會主席黃朝暉在上市路演現場稱,作為中國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以及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中金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承植根中國、融通世界的使命,以服務國家戰略,助力改革創新為己任。

眾多大項目和早期的國際化背景,再加上如今阿里和騰訊的入股,都奠定了這家“投行貴族”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欣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中金公司的一大特點就是機構性強,服務機構、服務大客户,第二大特點就是它國際性強,原始股東里面有摩根斯坦利,所以它在海外的業務佔比是比較高的。

“高端化”讓其錯失中小企業和零售市場

依靠着天然的優勢與人才資源的挖掘拿到了眾多大型國企的項目,早期專注於“高端化”的戰略思想卻讓中金意外錯過了中小企業和零售客户的風口。

隨着完成上市工作的央企越來越少,中金被迫面臨轉型,錯誤的判斷能力讓其他“後浪”券商順利實現“彎道超車”。

公開資料顯示,2009年下半年,創業板正式開板,當年和2010年,中金的承銷、保薦及併購重組等財務顧問業務的淨收入均超過20億元,在券商行業中依然處於第一名的位置。

然而當創業板活躍後,2011年,中金的投行業務收入迅速滑落至第5,此後,中金再也未能問鼎投行業務。而平安證券、國信證券等當年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券商,卻藉助創業板開板的時機異軍突擊,重塑券商排位格局。

到2011年,原本的“中國第一投行”淨利潤榜單中已跌落至71名。意識到了“求變”的重要性,2015年中金赴港上市,2017年中金公司收購中投證券並於同年收購紐約金瑞基金50.1%的股權尋找突破口。

最新數據來看,雖然從收入、淨利潤和總資產規模上來看,中金公司在上市券商中仍屬行業中等偏上水平,然而過去三年,其收入和淨利潤的複合增長率均超過30%,遠高同行,由此也獲得了超越同行的淨資產收益率,然而,這背後的風險也浮出水面。

陳欣表示,整個券商行業淨資產收益率大概是六點幾,像中金公司的話,它是屬於頭部企業,盈利能力比較強,淨資產收益率八點幾,2020年上半年淨資產收益率超過6%,所以全年應該是在10%以上。但是伴隨着這個過程,我們看到它在迅速放槓桿,2019年年底中金的槓桿率大概是6倍,今年半年報已經超過七倍,它的很多ROE的增加是通過放槓桿來做,説明它的空間不大了,按政策規定最高也只能放到10倍。

“瑞幸事件”和千萬年薪曾受質疑

上市路演現場,風險控制、薪酬體系等成為投資者和媒體關注較多的內容。此前,中金力挺“瑞幸”事件以及眾多高管過千萬的年薪水平也引發爭議。不過,對於券商行業來説,人力是最大的資本,支付高昂薪酬來留住人才似乎也順理成章。

陳欣也表示,在證券行業中重資產業務,比如類信貸業務等,券商之間沒有太大區別,中金能做別人也能做。而輕資產業務,比如投行業務等,就需要靠人力資本,你不吸引到最優秀的人,業務就做不好,所以千萬年薪或者説中金大幅高於同行的平均薪酬是一個市場競爭的結果。

大項目高增速,人才濟濟的中金公司看起來機會無限,然而對於投資來説,估值風險不容忽視。中金此次A股IPO發行價格為28.78元/股,市盈率33.89倍,市淨率2.19倍,相較國內外券商均屬於較高水平。

對於中金公司超過2倍的市淨率,陳欣表示,目前摩根士丹利的市淨率約1倍,高盛市淨率0.75倍,高盛的市值不到700億美金,而總資產規模約為1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整個頭部券商的總和,然而即便如此,高盛目前的總市值也僅比國內頭部券商高出10%到20%,當前券商行業整體估值均偏高。

這種估值風險在發行上市前就有所體現。10月25日晚,中金公司披露IPO發行結果公告顯示,網上投資者未繳款認購數量87.24萬股,對應未繳款金額達2510.68萬元,也就是説中金遭遇了少見的上市前大筆棄購。

在政策開放和大力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背景下,2月至今,券商指數漲幅超過40%,整個行業的市盈率更是居高不下。作為國內首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中金公司在大客户項目和國際化方面的確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近幾年也是高速增長,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説,我們仍需要關注它背後持續走高的負債率、盈利的可持續性以及這次IPO發行較高的估值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