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歐股市全線重挫 道指直瀉逾600點!耶倫警告發威 還是另有玄機?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財經

  當地時間本週一(9月20日),亞太區部分市場因為中秋假期休市,然而正常交易的美歐多數股市卻遭遇利空突襲,主要股指低開低走,最終大幅收跌。

  截至當日收盤,道指跌逾600點,納指跌2.19%,德國DAX指數重挫2.31%。在剛剛結束的週末,曾任美聯儲主席、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耶倫警告,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並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該表態引發市場廣泛擔憂。

  那麼美股是否將迎來持續性調整?業內頂級機構對此又如何預期?

  恐慌情緒席捲歐美股市

  當地時間本週一(9月20日),歐美股市低開低走。

  美股方面,道指跌1.78%,報33970.47點;標普500指數跌1.70%,報4357.73點;納指跌2.19%,報14713.90點。

  行業板塊中,除公共事業外的主要板塊均收跌。大型科技股方面,蘋果跌2.14%,亞馬遜跌3.08%,奈飛跌2.36%,谷歌跌1.48%,Facebook跌2.47%,微軟跌1.86%。

  金融股方面,摩根大通跌2.96%,高盛集團跌3.36%,花旗集團跌3.76%,摩根士丹利跌2.98%,美國銀行跌3.36%,富國銀行跌1.53%。

  部分在美上市的熱門中概股同樣表現不佳。拼多多跌6.50%,嗶哩嗶哩跌6.26%,阿里巴巴跌5.37%,百度跌4.75%,京東跌4.56%,微博跌3.50%,網易跌3.40%。

  此外,歐股也全線下跌,德國DAX指數跌2.31%,報15132.06點,創4個月以來新低;法國CAC40指數跌1.74%,報6455.81點;英國富時100指數跌0.86%,報6903.91點;意大利富時MIB指數跌2.57%,報25048.26點。

  四大利空造成“拋售”

  市場人士分析,四大原因導致歐美股市恐慌情緒突然升温,並釀成“黑色星期一”的拋售。

  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曾任美聯儲主席、現任美國財政部長的耶倫9月19日警告,如果美國國會不迅速提高聯邦政府債務上限或暫停其生效,聯邦政府在今年10月可能出現債務違約,並會造成廣泛的“經濟災難”。

  該表態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產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觸及這條“紅線”,意味着美國財政部借款授權用盡。根據美國國會2019年通過的跨黨派預算法案,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在暫停兩年後已於今年8月1日恢復生效。

  耶倫警告稱,美國政府債務違約很可能引發一場“歷史性的金融危機”,加劇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傷。債務違約也可能引發利率飆升、股價急劇下跌和其他金融動盪。

  然而根據最新消息,美國共和黨部分參議員仍表示不會投票贊成提高債務上限。

  第二,市場擔憂美聯儲釋放緊縮信號,並且提早開始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8月底的傑克遜霍爾會議上向市場傳遞了年內可能“縮債”(縮減購債規模)的信號,市場普遍關注“縮債”開啓的具體時間以及開啓後的節奏。

  中金公司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預計美聯儲將在本週舉行的會議上暗示,可能在接下來的會議上開啓“縮債”。具體而言,預計美聯儲會在11月宣佈、12月開啓“縮債”。如果美聯儲的計劃真是如此,那麼就應該在9月議息會議上開始與市場溝通,因為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説過,在“縮債”之前會讓市場提前知道。

  第三,美國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重。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最新數據,美國累計報告的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67.5萬人,甚至超過了一個世紀前流感大流行的死亡人數。特別是變異毒株蔓延可能給美國疫情進展、經濟復甦以及貨幣和財政政策前景均帶來不確定性。

  第四,當日港股市場表現疲軟也使得歐美股市投資者出現一定的離場觀望情緒。

  美股市場正處於“岔路口”

  不少華爾街機構以及相關專業人士認為,此前連續攀高的美股可能即將向下調整,一輪跌勢可能“剛開始”。但是對於下跌空間,業內存在分歧。較為樂觀的認為在5%-10%;相對悲觀的則認為,在最壞可能性下,美股可能出現20%的向下調整。

  德意志銀行最新公佈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該行近期對550位全球市場專家進行了調查,其中58%的人都預計美股市場在年底前將遭遇5%-10%的盤整。

  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師威爾遜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表示,該機構將標普500指數的年終目標點位定為4000點,較上週五收盤點位低近10%。

  他還強調,隨着一些經濟指標開始惡化,美國股市可能會大幅回調。當前美股市場正處於“岔路口”,並可能開始走“下坡路”。可能加速市場下跌的因素包括美國企業盈利下滑,消費者信心疲軟以及PMI等經濟數據不佳。此外,疫情救助計劃的結束可能會使經濟恢復正常化的過程比許多人預期的更加艱難。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