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發行“排長隊”大為減少

  本報記者 周 琳 

  自8月24日首批創業板註冊制新股上市以來,截至11月26日,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已逾3個月。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官方網站統計顯示,創業板註冊制下深交所累計受理IPO、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分別達449家、239家和13家,其中,註冊生效的分別有60家、96家和2家。 

  創業板註冊制是A股市場從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邁出的第一步,也是新股發行註冊制全面推廣的重要突破,創業板實施註冊制後,A股市場生態發生了較大變化,主要體現在新股發行和股票交易兩個層面。 

  在新股發行市場方面,創業板註冊制實施後,新股發行效率顯著提升,傳統IPO核准制和審核製出現過的“堰塞湖”現象幾乎難覓蹤影。Wind資訊統計,創業板註冊制新股從受理日到發審委審核通過公告日的時間僅為50余天(最短IPO個案不足1個月,最長5個多月),遠低於2019年以來470余天的新股審核時長,也低於科創板平均約160天的時長,過去動輒排隊一兩年才可上市的現象日趨減少。 

  平安證券分析師魏偉認為,新股發行市場規模增大,促使“無形之手”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一是創業板註冊制下,新股發行平均市盈率出現正常範圍波動。截至11月26日,創業板註冊制下已有48家企業上市,平均發行市盈率為34倍。其中,首批18家企業發行市盈率平均值為39.3倍,此後上市的30家企業發行市盈率平均值為30.9倍。二是新股定價分化加大,在股票的一二級市場中均出現大市值企業獲得流動性溢價現象,部分企業IPO申請“被否”。三是市場在加大新股供給的情況下,集中解禁和減持的壓力增大。 

  從股票交易市場看,隨着更多優質企業上市,存量市場的上市公司“殼”價值大幅降低,部分長期績差企業面臨退市風險。對於已上市的公司來説,註冊制帶來的新股供給增大,改變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用資金“投票”的偏好,過去在年末、季末流行的炒小、炒差、“炒殼”現象明顯降温,優質公司獲得更高市場定價和投資者追捧。截至11月26日,創業板註冊制下已有48家企業上市,這48只股票主要分佈在專用設備製造業、計算機通信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行業,股價平均上漲252%。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註冊制本身不支持“炒新”行為,因為註冊制有可能對新股供求關係產生影響。新股炒高並不意味着新股有很高價值,僅代表在流動性充裕背景下,二級市場投資人情緒和看法比較樂觀。在創業板註冊制下,未來新股上市漲幅會越來越趨於理性。好公司會獲得更高溢價,不被市場認可的公司則出現破發可能性也會提升。市場要發揮資源配置優化的作用,就需要市場化區別劣幣和良幣。 

  創業板註冊制實施3個月來,市場對中介機構的要求也遠高於過去,承銷能力、定價水平、投行業務能力等成為券商未來轉型的發力方向。 

  魏偉表示,對於承銷商來説,新股發行市場業務規模擴大對券商板塊整體業績增長形成助推作用,但在個股分化背景下,新股銷售難度也隨之加大,能力較強的券商有望獲得承接大項目的機會,券商投行的馬太效應將愈發顯著,同時銷售能力較強的券商也將顯現一定優勢。除此之外,新股發行市場發行規模擴大的虹吸效應,對股票交易市場流動性形成壓力,進而導致二級市場個股分化,頭部公司將獲得更多資金青睞。 

  對於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而言,創業板註冊帶來的變化為選股、確定股票買賣時機增加了不小難度。華泰證券分析師林曉明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使投資者選擇空間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資風險。不論投資者准入門檻設置、交易規則變化,還是入市退市條件變更,都起到了引導投資者向專業化方向發展的作用。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2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股發行“排長隊”大為減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