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資風暴 劍橋分析事件 議題大過執行的公民必修課
議題大過執行,啓發思考多過實際解説,《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這部電影(以下簡稱《個資風暴》)以劍橋分析這間公司的作為為核心,透過諸如英國脱歐、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等事件,探討我們的個資是如何在無形中被利用作為政治宣傳與分化的武器,並導致獨裁興起、自由平等民主選舉制度的崩壞等全球性現象。講的議題無疑是地表上每位人民皆必需理解、且分分秒秒正在發生的必修(甚且可説是極需補修之)課程,但至於授課方式是否精彩、課程內容是否能帶來多大的影響,相較於教材本身的精彩程度,恐怕尚有一段距離。
《個資風暴》雖從個資隱私作為人權(Data Privacy Is a Human Right.)、民主制度的瑕疵與崩壞、乃至於有心人士如何透過多種複雜且多元的手段影響社會政治,但一如本片副標,環繞在劍橋分析公司的政治醜聞(及在其間扮演主角的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才是在敍事與內容上最扣人心絃的部分,這裏有着像布特妮凱瑟(Brittany Kaiser)這樣矛盾且複雜,應當極其聰明卻又處處讓人意外或摸不透的非傳統英雄,還有像亞歷山大·尼斯(Alexander Nix)這樣比龐德電影反派更像反派的優雅黑手,也有凱蘿(Carol Cadwalladr)這樣接近揭弊英雄、典範在夙昔的記者形象,又一次印證現實人生比虛構故事更加曲折離奇的不變定律。
在電影將近二分之一關於劍橋分析的段落裏,《個資風暴》用一連串的個案呈現出個資作為政治宣傳武器所帶來的強大破壞力(而且在其中一張圖會發現,台灣確確實實也是該武器攻擊地點之一!),正因為一切都是事實,更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然而不幸的是,就像本片中凱蘿試圖討論更進一步、更高一層的問題,卻始終未能提出更全面性的完整論述,《個資風暴》作為一部電影,往往也身陷於過於龐大的題材及脈絡中,時而顯得沒頭沒尾,時而顯得畫蛇添足(或無限循環)。愈努力想要擴大議題的層次,反而愈降低了電影想表達的核心訊息之張力──這或許也是當代紀錄片都難免需要面對的矛盾:在透過簡化內容強調訊息及試圖呈現全貌、刺激思考之間,如何拿捏其間的平衡。也因此本片的開頭與結尾 20 分鐘的序言與結論,瞬間成了全片最無趣的段落──當然在這些段落裏頭,篇幅特別吃重的學院教授大衞卡羅爾 (David Carroll)之缺乏個性魅力、説服力與故事性,也是無論再多的電腦特效與視覺輔助都無法解決的。
導演卡里姆?阿米爾(Karim Amer)與吉安?紐潔姆(Jehane Noujaim)在建構故事上似乎也陷入一種介於太多與太少之間的矛盾,許多議題的面向草草帶過,但全片的節奏又時不時讓人有拖泥帶水之感,與片中故事在宣傳上的驚人效果恰成反比,也讓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許多時候比較像是政令宣導短片,還沒有實際體驗片中事件來得有趣。
《個資風暴》是一部所有人都應該看的電影,作為面對此類威脅的警戒區之一,這部電影提出的訊息更該為台灣人所理解,可惜的是電影拍攝執行的差強人意,讓本片最後恐怕終究還是難以突破同温層。若説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想要對抗假新聞和個人數據操縱等威脅,是不是能夠先學習與其受眾進行真正有意義且易理解的對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