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交易心法丨第一期:為什麼想要做好投資,一定要學習行為經濟學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財經

如果你炒期貨,那你一定聽過葛衞東這個名字。在期貨圈葛衞東被稱為“東邪”,人送綽號“葛老大”。葛衞東曾説過:“不懂行為經濟學的是做不好期貨的!”這是為什麼呢?

行為經濟學的來源經典經濟學和金融學的最重要的前提假設是,所有參與者都設理性的,他們會根據手裏的信息,做出完全合乎邏輯的決策。

然而,近幾十年來,現實經濟活動中出現許多傳統經濟學“失效”的現象。

究其原因,是因為人類的理性程度,無法達到是經典經濟學理論成立所需要的程度,因此,想要讓經濟學理論更加實用,必須考慮到心理學。即經濟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正是基於傳統經濟理論的侷限性而產生。 稟賦效應


行為經濟學中的“稟賦效應”,是指我們一旦擁有某件物品,那麼自然而然就會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沒有擁有之前大大增加,也就是説你會更加看重已經屬於你的物品。

這個現象可以用行為金融學中的“損失厭惡"理論來解釋。這個理論認為一定量的損失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要多過相同的收益給人們帶來的快樂。

稟賦效應其實是人類心理上的一個漏洞,在不瞭解這個漏洞的時候,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當你投資賺了一點錢,特別有落袋為安的衝動時,你應知道自己出現了這種典型的心理現象。

這時,就應儘可能的克服這種非理性行為,而客觀的去判斷是否真的應該賣出。

錯配

錯配是指我們人的心理、想法、偏好都是幾百萬年前進化過來的,是符合過去的環境的,但是現在的環境和過去的變化很大,所以就會產生錯配。

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減肥很難,但恰恰我們喜歡吃的東西都是高熱量的。為什麼我們會喜歡吃高熱量的東西呢?

其實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古時候,食物短缺,只有喜歡吃高熱量的食物的人才能存活下來,而作為後代的我們保留了這種特性。這種特性放到了區別於以前的現代社會環境,就會導致我們過度肥胖。

我們人的很多心理偏差都是這種類似的錯配導致的。尤其是在期貨市場裏,“損失厭惡”也是一種錯配,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不知止損、拿不住盈利或者急於挽回損失等。

面對正在盈利的期貨倉位,由於上漲是收益,面臨收益,一定要先拿到手。人們常不能忍受期貨上漲後帶來的煎熬,生怕跌回來。所以一定要先落袋為安,卻忽略了它繼續上漲的可能性。

面對期貨交易中的損失,則不妨賭一賭運氣,總希望它能漲回來避免損失,沒準什麼時間能解套呢?嚴格説,這個操作不合理。炒期貨絕對不能扛單,但普通投資者此時往往不賣,因為一旦賣了,就成為實在的損失,這是他們所無法接受的,所以希望賭一把。

資本市場的博弈和打遊戲一樣都是需要攻略的,瞭解行為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遠離高手如雲的核電站,避開戰況激烈、生死莫測的G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