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ETF發行陷“怪圈”:數量不斷創新高 迷你基金叢生

由 雋寶霞 發佈於 財經

  在今年的結構性行情下,ETF成為各基金公司“心頭好”,發行數量不斷創新高,但平均首募規模卻持續縮水,為歷年新低。

  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計算,截至9月23日,今年以來ETF發行規模合計1409.8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發行規模;新發行產品256只,數量為歷年之最;但平均首發規模降至5.51億元,為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發行規模不足5億元的ETF多達187只,佔比超過73%。

  與此同時,ETF發行後規模縮減的情況較為普遍,發行份額較小的ETF更易淪為迷你基金。據光大證券統計,截至8月底,今年我國ETF市場共有205只規模小於2億元的基金,佔已上市ETF數量的38.53%,其中規模低於5000萬元清盤線的基金有63只。前8個月新發行191只ETF,已有79只變為迷你基金,佔新發行總數的41.36%。

  光大證券進一步對比首發規模與基金成立半年後的規模發現,81.04%的ETF存在規模縮減情況,發行後平均規模縮減程度為43.48%。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發行規模更大的ETF,首發規模不高於5億元的ETF,更容易變成“迷你基”。隨着ETF平均發行份額不斷下降,新發行ETF越容易變為迷你基金。

  光大證券提到,ETF若要贏得較高的市場份額,基金公司或作戰略性佈局安排、提早發行,或趕在產品風口前夕搶灘登陸,憑藉較高的首發規模爭奪市場份額。但市場熱點難以預測,監管部門審批程序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基金公司普遍採取搶先發行的產品策略,提早發行各種長遠期發展走勢向好的ETF。

  某ETF銷售人士認為,“搶發”是基金公司目前佈局ETF的重要策略。如今ETF賽道競爭越來越激烈,基金公司在風格、行業、主題、策略等方面都越挖越細,都想先把“坑”佔了,待有行情時,相關ETF能夠“一飛沖天”。“之前有基金公司佈局化工ETF,產品申報時,還沒有出現化工行情,但發行時正好趕上,取得不錯的募集規模。後來再想佈局化工ETF的公司,就丟失了先發優勢。”

  這位銷售人士還表示,同主動型產品相比,被動型產品的管理相對“套路化”,更注重跟蹤指數的表現,對投研要求相對較低。從性價比來看,基金公司也願意不斷佈局ETF細分領域。

  ETF發行數量不斷創新高,基金公司普遍搶發新產品,但也帶來了迷你ETF叢生的問題。北京某基金經理表示,如果只管發基金,不管後續基金持營,特別在市場風格不匹配時,很容易導致基金規模流失。且一味發產品,既佔用公司資源,又未帶來良好的回報,管理人也不好運作,最後消耗的還是公司的品牌。基金公司需要思考和定位其發展方向,而不是一味無序競爭,否則只會一地“基”毛。

  光大證券認為,產品同質化、跟蹤指數投資價值欠佳與行業主題未在風口是迷你基金頻現的根本原因。一是發行同質化,新發產品所在的細分領域已有其他競爭產品,或是多隻同指數產品同時成立、爭奪首發份額;二是跟蹤指數本身缺乏代表性,不適合作為投資用指數;三是行業主題未在風口,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不足。不在市場風口的產品,短期內沒有帶來超額收益的趨勢,自然得不到資金青睞,前瞻性佈局的ETF更常出現資金不斷撤出、規模不斷下滑的情況,並由此變為迷你基金。

  儘管規模難做,不少基金公司仍在積極佈局。截至9月23日,仍有77只ETF正在等待審批。其中,華夏基金、華寶基金、招商基金、富國基金都有5只以上ETF待審批。

  梁銀妍 編輯 黃淑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