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資機構加快佈局A股市場 31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已達200億元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財經

  本報記者 王 寧 

  從2002年國內首家外資私募機構成立以來,目前已有31家外資私募先後成立,併成為私募業最受關注的機構類別。近日,施羅德投資遞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成為業內少有的外資“私轉公”機構,目前該項申請材料已獲證監會接收,同時,這也是繼路博邁、富達等之後,又一家遞交公募基金資格申請的外資機構。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外資證券私募合計有31家,發行產品高達146只,實際運行管理的有118只,管理總規模達200億元。此外,外資加快佈局中國市場的步伐也正在加快,無論是從產品數量和規模方面,亦或是申請公募或券商牌照等方式,均有不程度地佈局中國市場。 

  又有外資機構申請公募牌照 

  近日,施羅德投資向證監會遞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審批》,該項申請材料已獲接收,這是繼去年路博邁、富達等之後,又一家遞交公募基金資格申請的外資機構。公開資料顯示,總部位於英國的資產管理機構施羅德集團投資領域包括股票、債券、多元資產、另類資產以及房地產等。 

  根據證監會網站顯示,目前在排隊申請公募基金牌照的外資私募還有貝萊德、路博邁、富達、範達、聯博等多家外資資管,可以預期,未來公募行業外資股東陣營還將有所擴容。 

  截至去年底,全市場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近2.5萬家,管理基金數量9.69萬隻,管理總規模逼近16萬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8908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4986家;私募資產配置類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658家;雖然外資證券私募作為其中很小的一員,但卻是業內最為關注的焦點。 

  據瞭解,去年外資私募備案登記迎來大爆發,羅素投資、弘收投資、威廉歐奈爾投資、鮑爾賽嘉、邁德瑞投資、柏基投資、首奕投資、韓華投資、潤暉投資等10家外資獨資公司完成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正式進軍中國市場;截至去年底,外資私募的數量已經突破30家。 

  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場有31家外資私募,合計發行產品多達146只,正在運行的產品有118只,管理總規模突破200億元,這是繼去年下半年突破百億元后,取得的又一大進步。 

  具體來看,發行產品且實際運行超過10只的外資私募有4家,分別是路博邁投資、惠理投資、元勝投資和瑞銀投資,管理產品分別為10只、15只、10只、16只;其中,元勝投資屬於成立較早的機構。公開信息顯示,元勝投資成立於2012年,註冊資本金為200萬美元,目前的管理規模在20億元-50億元之間。 

  盈誠投資副總經理張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外資私募進入中國市場通常需要幾年的本土化適應期,在公司運行、投資策略、團隊搭建等方面,需要一定時間準備。“目前各家外資私募在產品發行和管理規模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但整體來看,正在以實際行動佈局中國市場。如果外資私募能成功度過適應期,就有可能取得較好的業績。” 

  除了上述4家外資私募管理產品在10只以上外,另有畢盛投資、霸菱資管(上海)、安中投資、施羅德投資和雄愉資本,其管理的實際運行產品數量在5只至10只之間。不過,施羅德投資的身份可能會改變。 

  2家機構管理規模超20億元 

  數據顯示,31家外資私募合計管理總規模在200億元左右,但管理規模在20億元至50億元之間的私募僅有兩家,分別是元勝投資和瑞銀投資;管理規模在1億元至20億元的有13家,其中,畢盛投資、安中投資、施羅德投資和安本投資等,成立時間相對較早。另有16家外資私募管理規模在1億元以下。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向記者表示,外資私募目前還處在策略打磨、培育市場和業績證明階段。在渠道方面,外資私募主要與國內固定的銀行、券商合作,透明度較低、渠道有限,業績也不對外展示,同時,也未有客户基礎。與國內私募相比,外資私募除了在量化和資產配置領域有明顯優勢外,其他優勢並不突出,且A股投資邏輯和投資者結構較成熟市場有較大差異。整體來看,外資還需要適應期和策略打磨的過程。 

  玄甲金融CEO林佳義也向記者表示,外資私募秉承了國際市場運作投資思想,繼承在新興國家配置邏輯。也就是説,外資私募僅僅是一種外資配置新興國家股市的通道,主要承載了部分資金通過北上配置所不能具備的優勢,比如直接配置國內指數增強量化策略等。但目前外資私募規模較小,其特點主要體現為銷售投入及競爭力差異並不大。預期未來隨着資產的大幅調整後,買入力度會有所提升。 

  對於外資佈局中國市場,施羅德投資股票權益基金經理張曉冬向記者表示,對於A股的展望依舊審慎樂觀,持續關注高科技、醫療保健、化妝品及免税行業等板塊。科技行業方面,除了5G、半導體、芯片持續受益於國產替代外,預期被動元件行業也會受惠於產品提價;消費板塊方面,免税政策的大幅鬆綁可望利好相關股票。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行業持續受到政策調控影響,今年或難有顯著表現,而光伏行業由於整體估值偏高,股價或面臨回調風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