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限”下,有色板塊還能繼續“狂舞”嗎?
作者 | 劉超然
閲讀所需約9分鐘
近期,有色金屬板塊出現回調。根據數據顯示,申萬有色金屬板塊指數9月24日收報於6149.56點,當日下跌3.26%,近5日漲跌幅為-10.98%,月內下跌11.18%。但不可否認的是,有色板塊從2021年年初至今,已有非常大的漲幅,階段上漲幅度為50.2%,最大漲幅超過70%。
有色板塊的高景氣狀態主要受益於下游產品的價格上漲、終端需求旺盛、產能擴大等因素,有色金屬板塊年內業績普遍向好。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有色金屬的生產和固定資產投資處在穩定的增長階段,國內有色金屬企業實現利潤創歷史新高,毛利率和淨利率明顯改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屬工業企業合計實現利潤總額在1639.7億元上下,同比增長224.6%,比2017年上半年實現利潤增加了356.6億元,四年平均年複合增長6.3%。個別上市公司半年報業績超預期,西部礦業(601168.SH)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91.19億元,同比增41.81%;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4.11億元,同比增336.41%;盛屯礦業(600711.SH)上半年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6.67億元-7.57億元,同比增加1803%-2046%,可見有色板塊的景氣度較高。
有色板塊為何突然“啞火”?
從下面的圖像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中的銅、鋁、鋅的期貨價格都來到了近十年的高點,而大宗商品與生產生活存在極強的關聯性,而且這些原材料的價格暴漲後,會傳導到中下游,從而導致終端產品的價格上漲,進而影響物價,影響民生。也不難理解為何國家近期提出“兩輪有色金屬儲備的投放”,一方面緩解供需缺口,另一方面穩定大宗商品的價格,有色板塊。
但是,這樣真的就能解決供需缺口嘛?
其實有色金屬的漲價僅僅是生產製造廠商原材料漲價的縮影,能源化工原材料純鹼、甲醇、PVC、動力煤等在期貨市場的都出現了單邊上漲的行情,期貨價格相繼創出了階段性的新高,現在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核心邏輯就在供需層面,下游需求促進了國內大宗商品原材料的不斷走高。
有這樣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原材料價格陡增,下游的製造企業真的就賺錢嗎?奇怪的是如果製造企業賺錢,在大家都賺錢的時候,為什麼國家會開始限電限產?
限電下,對有色板塊有哪些影響
先説限電,今年的限電措施很嚴格,有開二停五,甚至開一停六。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發電量結構可見,火電仍然佔比最高,達到73%;雖然新能源發展的增速很可觀。但總體來看,可見“遠水解不了近渴”。無法逃避的現實就是,火電仍是主要發電方式。
火電的核心就是煤炭,作為有色金屬在資本市場的“好兄弟”,煤炭價格一路走高,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有色金屬價格的增長,畢竟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工藝中需要大量的煤炭發電作為化學反應條件。
當前的動力煤期貨價格已經上漲至近8年的新高,超過1200元/噸。二級市場煤炭板塊近半年時間裏上漲77%,位居板塊漲幅的榜首。
煤炭的價格一路高更猛進不僅是終端發電的需求旺盛,還與當前某些國家對華政策有關。2020年12月底,由於中國對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實施限制令,今年上半年,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僅78萬噸,要知道2019年全年自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到港量約為7760萬噸,由此可見,我國當前基本不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了,而雖然佔比全國總煤炭使用量來看,比例不高,但是仍產生了一定的缺口,而且相比進口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哥倫比亞以及菲律賓等地的煤炭成本,澳大利亞的煤炭成本較低,也間接導致了煤炭價格的走高。
這樣一來,煤炭成本一高,過度依賴煤的電成本就迅速拉昇。可是,電力在我國屬於公共產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電費價格關係到民生,受到國家嚴格的調控,電價的非市場化導致煤炭發電廠就只能接受利潤被壓榨,甚至最後虧損發電。因此,用限電的方式來暫時減少發電廠虧損。
而國家限電後,雖然抑制了有色金屬廠商的生產加工,對公司產能釋放有所影響,但是間接減少了有色金屬的需求,給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儘可能的降温。
訂單飽和,產能開足,國家為何按下“暫停鍵”
再説限產,我國雖然是一個製造大國,但是隨着各行業產能的不斷擴大卻沒有帶來應有的利潤;以有色金屬為例,銅鋁是我國主要的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佔有色金屬進口總額的比重通常保持在70%左右;而銅進口規模最大,佔有色金屬產品進口總額的50%以上。
這些金屬通過港口運輸進入我國,經過中國製造後出口海外,獲得製造或者加工後的利潤。但隨着疫情爆發後,全世界製造業半癱瘓,除中國以外的產能大減,而作為世界唯一一個受疫情影響較小且復產復工的國家,海外訂單紛至沓來,中國成為當前世界製造業的頂樑柱。
原本各製造生產廠商的訂單量飽和,應該是未來業績超預期,但是實際上隨着原材料的瘋狂漲價,利潤被原材料的出口國收入囊中,資源國成為受益者,而我們的加工製造成為了中游被擠壓的對象。
而且當前海運的價格一漲再漲,同樣吞噬了大量利潤。使得幾乎所有的工廠都成了船運公司的下屬。中國製造不敢漲價,哪怕全球訂單求着中國發貨也不敢漲價。説的簡單些,當前國內遭遇到了“輸入型通貨膨脹”,而全球原材料漲價帶來的通脹都由中國來買單,但是奇怪的是國內製造業的出廠價卻不漲價,推測原因可能是訂單簽訂時的協議價格或者廠商“薄利多銷”的思維,也可能是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市場惡性競爭所致。
總之,當前我國的製造業現狀就是,產能火爆,但增收不增利。
此時,國家“限電限產”實際上是在幫助製造業降温,一方面限產後,對有色金屬等原材料的需求將被強制降低,減少廠商過剩的產能,平衡有色金屬的供需關係,協同發放國家有色金屬戰略儲備的同時,幫助有色等大宗商品迴歸正常價格,接下來,大概率有色、煤炭、化工等週期板塊都將受到較大的影響,但以長遠來看,國家這一動作卻是在控制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