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亮,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碩士,10年證券從業經驗。2011年6月至2014年4月,在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擔任研究員;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大成基金專户投資部擔任投資經理助理。2015年4月加入寶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擔任研究部研究員、專户投資部投資經理助理、投資經理。現任寶盈消費主題混合、寶盈新價值混合、寶盈龍頭優選股票基金經理。
與追求業績爆發式增長的投資者不同,聚焦長期發展趨勢,深入研判行業格局的基金管理人往往更加具有耐心與定力。
“始終追求阿爾法,聚焦可持續成長。”日前,寶盈基金經理楊思亮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他更加關注不同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及其所帶來的持續成長能力。
對於市場,楊思亮相信資管行業長期向好趨勢不變,對權益市場短期波動無需過度悲觀。
聚焦“供給側”差異化競爭優勢
2011年中央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楊思亮投身公募行業,從買方研究員做起,曾覆蓋公用事業及消費品等多個行業研究。2015年,楊思亮加入寶盈基金。
2018年,在A股較為低迷的時刻,楊思亮正式管理公募基金產品,剛一出道就經歷了市場的磨練與洗禮,這讓他不斷衡量與思索自身的投研方法論。
2020年初的疫情同樣對市場影響深刻,經歷了幾年市場的跌宕起伏之後,楊思亮坦言,對於風險充滿敬畏。“投資時,內心的安全越發重要。”
沉下心來,楊思亮思考得出構成收益的兩個來源:
一是“需求端”的邏輯。即行業景氣度,反映到公司業績上呈現為持續高增長。“在行業景氣度旺盛時,無論競爭格局如何,至少企業階段性的業績會表現不錯。”
二是“供給側”的邏輯。核心在於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判斷,以及行業競爭格局的分析。“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如何,比如龍頭公司往往會有一定估值溢價。”
楊思亮表示,隨着經驗積累與投資時間拉長,結合自身稟賦與能力圈,聚焦“供給側競爭優勢”似乎更適合自己。
他進一步闡釋,在實際投資過程中一個顯著現象是:一個行業在景氣度好的時候,大家紛紛入場,導致競爭格局惡化,使得紅利期迅速衰退,後續股價也相應表現慘淡。
“歸根結底,關鍵在於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異化不夠明顯。”楊思亮總結指出。
楊思亮認為,差異化可以理解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供給側研究是分析競爭力達到的狀態,“如果競爭力足夠強,其他的參與者也很難入場,難以快速複製分走紅利。”
類似白酒品牌,楊思亮指出,市場很多人認為白酒的需求很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重新塑造一個高端白酒的品牌卻很難。在這種情況下,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就可以更長久、更大程度來享受紅利。還有一種情況,一些好公司具備組織化的特質,複製一個高效率的組織也是很難的。
“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好,要麼是自己努力,要麼是大環境不錯。”楊思亮指出,如果競爭優勢不明顯,僅僅依靠行業貝塔的水漲船高,那麼就很容易被人質疑,很難實現真正的超額收益。
在投資分析時,需求端總會充滿不確定性,但在競爭優勢足夠明顯的情況下,就可以做情景假設,景氣度的好與壞分別是怎樣的情況。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公司,應該是在景氣度好的時候,更大程度享有紅利;在景氣度下行的時候,依然能夠搶佔份額。
在楊思亮看來,競爭優勢本質上是相通的。很多上市公司在疫情考驗下表現不達預期,或許核心原因正在於競爭優勢不夠明顯。在市場偏熊,景氣度下行的階段,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由此,楊思亮也放棄了部分行業的投資機會,例如經營槓桿較高的行業,在景氣度下行時風險可能會相對較大。
挖掘持續成長公司
“A股對於成長性尤為關注,任何行業都需要成長。”楊思亮指出,“我更想要的是具備持續性的成長。”
賺業績增長的錢,而非估值提升的錢,是基金行業大多數人的共識。由此,楊思亮通過深入回溯分析,剔除估值因素之外,探尋何種公司能夠長期持續地實現業績增長,累積價值。
楊思亮表示,這也是自身投資所追求的方向,希望投資的企業可以相對清晰地看到至少5年的成長週期,這樣的公司才值得長期關注。楊思亮希望避免的情況是,“有些行業可能成長兩年之後,因為某一項需求轉變就會銷聲匿跡。”
楊思亮的經驗是,很多基金組合管理人最想持有的一類標的是,當期增速可能不是特別快,但可以長期可持續地創造價值,基本面持續穩步向上的公司。
“基本面的增速可以慢,但方向不能錯。”楊思亮指出。長期持續增長的公司,即使買入時估值點位不好,也能夠通過時間來消化,即所謂“時間的朋友”。
“這其實更多是一種概率與賠率的思維。”楊思亮思考總結道。
他闡釋,概率思維是指長長的坡厚厚的雪,好行業與好公司,長期而言,投資正收益的概率比較大;賠率思維是指在某個位置介入虧錢的可能性小,賺錢的可能性大。
“我們更為深刻的認知到,長線投資對標的選擇及研究深度的至高要求,概率優於賠率仍是我們目前側重的價值選擇。”楊思亮強調。
“我希望把精力能夠更多放在那些概率比較大的公司。”楊思亮指出,這類公司就是能夠長期持續成長的公司。
具體到選股分析層面,楊思亮表示,自身比較關心三個維度:一是盈利模式,二是時代背景,三是團隊組織文化。
從盈利模式來看,真正具備牢固競爭壁壘的好公司實際上非常少,好的商業模式也非常稀缺。這就要求基金經理對於優秀的公司基本面不斷跟蹤學習,增厚研究深度,才能把握到其中的機會。
團隊組織文化同樣值得重視。好的企業家,能夠把一個爛生意變成一個好生意。楊思亮舉例,某造紙企業,以及大宗資源公司,企業家白手起家,經歷過艱苦奮鬥的時期,對於產業週期的把握非常精準,能夠在行業低谷時逆市擴張,同時十幾年前就積極佈局全球資源,具備“愚公移山”的精神,而如今這種前瞻佈局,成為了企業的重要“護城河”。
“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會保證企業能夠長期持續向上發展。”這是楊思亮的心得體會。
對權益市場無需悲觀
市場始終難以避免波動。談到如何控制回撤,楊思亮坦言,做擇時較為複雜,更多還是在組合內部進行調整。
在楊思亮看來,今年春節過後核心資產估值昂貴,調整階段相對波動較大。如何讓旗下組合在市場調整時的回撤問題得到一定的緩解?只有“行業分散,個股集中”。
“我一般不會在某一子行業上投入超過30%的權重。”楊思亮表示,這也是對市場的一種敬畏,因為有些需求端的波動難以預測,如果過分集中在一個方向上,一旦預期之外的情況發生,可能會出現較大波動,影響基民投資體驗。
“但個股方面我會是比較集中。”楊思亮表示:“因為真正優秀的公司很難找到,如果找到了還是要多投一些資金。”
談到止盈與止損,從自身角度而言,楊思亮也曾做過深入的回顧思考:在很多好公司上,大多數人為什麼沒有賺到足夠多的錢?
“因為下車太早。”楊思亮直言,為何會下車太早?主要的原因在於對企業的認知不夠深刻或者預期回報要求太高。
常見的情況是,根據測算認為公司股票已經達到了預期收益漲幅的要求,未來再上漲50%或者翻倍的空間可能有限,就選擇賣出。“往往回頭來看,把真正優秀的公司賣掉,實際上是非常可惜的。”楊思亮坦言。
“因此在止盈層面,我會越來越慎重。”楊思亮表示,在股價的層面還是會有預期回報的測算,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公司層面,關注公司運營情況,是否能夠支持比較高的估值水平。從這個角度而言,還是要深入研究產業與公司,如果高估值公司真的處在向上的產業趨勢中,作為投資人心理上也會有一定的安全感。
楊思亮經常會反思:如果2018年那樣大幅調整的情況再度發生,會希望自身的組合呈現怎樣的標的?是持有一些估值相對合理的核心資產,還是看似具有安全邊際的低估值小盤股?
“可能還是前者讓我更有安全感。”楊思亮坦言,做投資難免會被市場按在地上摩擦,如今自身更希望像芒格所言:“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好公司,遠勝以低價買入差公司。”當然,不可否認近幾年好公司一直維持較高的估值水平。
“如果真的有一天趕上了所謂的至暗時刻,與具備持續成長能力的公司同行,還是能讓人更加堅定,有信心熬過低谷的。”楊思亮坦言。
談到後續市場,楊思亮坦言,自身對於宏觀層面與市場波動關注越來越少,更多聚焦於企業基本面。當然,A股一定是有機會的。中國在不斷崛起,經濟大環境的發展是權益市場上行的重要基本面支撐因素。可以看到過去幾年來外資不斷加倉中國核心資產,背後的原因是中國確實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經濟體。
從大類資產配置上而言,房地產未來的收益率大概率呈現下降趨勢。參照海外的經驗,國內資金在權益市場的配置比例從長遠來看一定會大幅上升。“資管行業有這樣的長期向好趨勢存在,對於權益市場階段性的波動無需太過悲觀。”楊思亮表示。
(文章來源:中證網)